纸香淡去又弥书香 老厂房“再生”成图书馆

成都日报 2018-08-07 02:09 大字

编者按

近日,成都市第十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正式公布,由此,成都历史建筑数量已达到118处。与过去几期公布的历史建筑相比,新入选的老建筑所处位置较偏远,但它们同样对成都的发展历程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也见证了成都所经历的特殊历史瞬间。

在这批老建筑中,有的位于特色镇和川西林盘内,对特色镇和川西林盘的建设打造形成重要的文化支撑;有的前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的工厂,见证了西南工业的发展历程。除此之外,还有茶马古道的遗存、成都名人的故居……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曾经住在老建筑内、如今留在老建筑旁的人们,也在与老建筑的互动中,留下了精彩的故事,他们的生命,也被老建筑留下深深的印记。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通过实地探访,呈现出老建筑们今天的样子,并邀请那些曾与老建筑紧密相连的人们,讲述建筑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都江堰市壹街区玉垒路,总给人一种有故事的感觉。矗立在街边的文化馆、图书馆,都呈现出厂房的样子;青青的草地上,一座旧式的水塔高高耸立;对街的半截红烟囱,则是此地曾历经沧桑的遗迹。而那种若有若无的淡淡上海风情,更在人不经意间流入你的眼帘……这里,就是由当年的轻工业部上海设计院所设计的四川青城造纸厂原址所在地。

造纸厂

曾全国知名 产品远销海外

“现在你们看到的都江堰市图书馆就是当时的第8车间,街对面的文化馆是当时的动力车间。”年近70岁的孙锡林曾是青城造纸厂的一名员工,听闻记者是专程来探访四川青城造纸厂,孙锡林主动当起了解说员。

据介绍,1958年,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在都江堰新建一个“国营灌县特种造纸厂”,这一名称,也是四川青城造纸厂最初的称谓。工厂建成后,原上海造纸厂研究所的工人和最好的设备也在工厂建好后迁移过来。“在此后的很多年里,进入厂子的新员工都会被派到上海造纸厂研究所去培训,时间长的甚至要培训两到三年的时间。可以说,工厂从诞生之初,便深深打上上海的印记。”

1976年,随着工厂正式更名四川青城造纸厂,工厂的发展更是进入黄金发展期。当时,厂内按品种划分为8个从原料到成品自成体系的完整的生产车间和两个生产辅助车间,拥有国内较先进的进口造纸机和加工纸设备,主要生产彩色出口打字纸、电容器纸、铜版纸、镀铝纸、雪茄烟纸和其他技术专用涂布纸等20余种。员工人数也增长到1700余人。

“1983年的时候,厂里有款纸类出口销量占全国80%,远销东南亚国家,还荣获了轻工业部外销产品银质奖和国家外贸部出口产品信誉奖,我们造纸厂可以说是在全国出名!”孙锡林自豪地说。

图书馆

“建筑再生” 书香中饱含历史沉淀

上世纪90年代末,青城纸厂因内部管理等多种原因竞争力越来越低,不得不在2002年宣布破产,而2008年的大地震,大批厂房都在地震中遭到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下,曾经对工厂诞生影响巨大的上海,再次承担了对口援建的工作。

资料显示,援建过程中,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采用“建筑再生”设计理念,在青城造纸厂原厂房基础上,利用相对保留较好的建筑重新设计建设了都江堰市图书馆、文化馆等,并将这里打造成集文化、休闲、浪漫于一体的壹街区。

都江堰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建成后的图书馆分为两个区,以保留的厂房为主体,在原厂房空间利用轻钢结构加建两层楼面,作为借书、阅览场所;与厂房主楼转折相接的是新建的报告厅副楼,两个区形成一长一短,呈现出一新一旧的“Y”字形布局,现在日均人流量为2000人左右,在周末和假期人更多。

摸着图书馆二楼保留下的老厂房建筑,孙锡林感慨万千,“四川青城造纸厂见证了都江堰过去60年来的变迁,都江堰市图书馆更是连接四川人民和上海人民情谊的桥梁,这些历史值得被保护下去,也希望可以激励后来人。”

本报记者 白洋 杨华春 实习记者 祝箫 文/图

新闻推荐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读《文化苦旅》有感

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2017级1班张馨允中国万千的文明,融进了历史。历史万千的感慨,融进了《文化苦旅》。一...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