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长生不老”的机器人和普通人共存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

华西都市报 2018-06-23 06:35 大字

如果“长生不老”的机器人和普通人共存 王一平老师

成功伟教授

作为“社科界的西部力量”,四川大学以68项社科项目排名全国高校之首,涉及管理学、法学、民族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学等等。连续三年,四川大学的社科基金立项都排名国家社科“第一军团”。四川大学的社科项目到底在研究些什么?让我们跟随几张“面孔”,去看看他们的科研项目。

用科幻小说研究“人机共存”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老师 王一平

课题名称:《21世纪西方科幻小说研究》

能不能赋予机器人完全跟人类一样的公民身份呢?在人工智能时代,或许这是很多人思考,甚至担忧的话题。其实,学者已经展开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今年公布的社科基金项目,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的王一平老师就以《21世纪西方科幻小说研究》拿到了青年项目。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她将以科幻小说为切入点,去研究“人机共存”时代的法律,伦理问题。

儿时兴趣成就“社科基金”

33岁的王一平,社科基金已经“梅开二度”。两年前,她就已经拿到过一次社科基金。

其实,王一平的“本行”是研究外国文学的,之所以研究科幻小说,这与她小时候的兴趣有关系。“我是看科幻小说长大的,小时候对外星人、克隆技术相当有兴趣。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科幻小说对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力非常大。所以王一平自然地把研究放在了“科幻小说”这个领域。她还给学生开设了《科幻鉴赏》这门选修课,“这也是我与学生交流思想的机会。”王一平说。王一平家的书房,塞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其中科幻小说占到了很大的比例,有时候她一个星期就要看很多科幻小说或电影。

“看着小说和电影就把学术研究了。其实,这是大家对科研的误解。”王一平说,科幻小说与人工智能、伦理道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她的研究要涉及生物、物理、计算机等领域的知识。

“跨界”是对王一平最大的挑战。由于很多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迅速,可能她刚刚费劲脑汁把某一个问题研究清楚了,立马又需要接受新的知识。

科幻小说提供“智力支持”

不可否认,现在世界上所谓的“有公民身份证的机器人”,实际上噱头大过实际。王一平说,如果人类赋予了机器人同样的权利,人类真的会受到威胁。

有这样一个很出名的科幻故事:有一个人,活了200多岁,实际上他是一个服务性的机器人,本来他可以长生不老的,但是因为他对人类产生了感情,所以他自己把机器、器官换掉,成为一个普通的人,最后死亡了。如果这个情景变成了事实,人类怎么可以接受?换句话说,普通的人类永远不可能长生不老。

我们把一个生命体征定为人,那么有一天人机结合了,是否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形态的生命,他甚至可能超越人类。那这样的“人”长生不老的话,对普通人是否会存在威胁?“这些都是我要研究的内容。”王一平说,她正是借助于科幻小说中所受到的启发,去研究伦理和法律问题。

“我研究发现,20世纪初期的科幻小说情调是非常乐观的,比如地球上来了外星人,人类会去向他请教。看得出来,当时的人类对于科技的运用还比较乐观,但是到了20世纪中后期,小说家对科幻的描写越来越悲伤,很多科幻小说是这样的主题,人类社会遭遇到了很大的冲击,尽管这样的忧虑不一定会变成现实,但也不无道理。包括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担忧。”王一平说,她希望对未来可能的伦理、可能的法律进行研究。其实不管是神话还是科幻,关于对人性的考量都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与别的法律、伦理的思考加入到对未来的想象之中,或许将来能够避免我们走很多弯路。

从都江堰灌区治水 探究中国乡村社会肌理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成功伟

课题名称:《民国时期都江堰灌区的水治理与乡村社会研究》

都江堰灌区沃野千里,成都平原饱旱从人。都江堰虽为地域性的水利工程,却是代表着人类智慧的世界文化遗产。在最新公布的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成功伟申报的课题《民国时期都江堰灌区的水治理与乡村社会研究》,赫然在列。

从灌区治水,探寻中国乡村社会肌理,也为生态建设、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建议。

“我聚焦的时代是在民国。都江堰水利系统比华北的江河治理更精细,对乡村社会的嵌入也更深入。”成功伟介绍,在现有对都江堰的研究中,最丰富的资料集中于“岁修”,他寻找的切口是从灌区范围内的人和社会开始的。

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四川更是以农为天。都江堰灌区的先进和复杂,意味着水利社会的管理也变得更复杂。每个主渠、支渠、毛渠、斗渠都有相应的水利管理人员,他们面对的是熟人社会之间的乡土逻辑。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也能探究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肌理。

“我们现在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乡村振兴也是时代的选择。希望能从民国的切口,探寻到传承的线索。”成功伟说。

立足于四川大学,青年教授成功伟一直致力于本土的农村金融、社会的研究。在此之前,他还获得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是关于近代四川农村金融。“在项目获批之前,我已经开始在做基础工作。比如会根据近代报刊数据库,去挖掘资料。同时省、市级的档案馆也是主攻的方向。”成功伟表示,他期待能用丰富、扎实的资料,为当下的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同时也期待档案查询有更开放的程度,能更多挖掘来自历史的线索。

从林语堂、张爱玲的自译作品

探寻文化“走出去” 原汁原味讲好中国故事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段峰

课题名称:《作为语际书写和文化建构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自译研究》

在201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段峰申报的名为《作为语际书写和文化建构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自译研究》的课题获批,他想通过课题的研究,找到这些语言大师们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让更多国外读者,通过高质量的作品了解中国文学的魅力。

“文学翻译中的自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自译活动在西方有很长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者们才开始注意自译活动。我国学者虽对自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对于同一部作品的自译与他译的比较研究却很少。”段峰解读,一部文学作品的自译本和他译本的对比,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让我们探析翻译,对翻译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比如张爱玲的中英自译小说《金锁记》,从数据比较她母语的创作文本词汇丰富度最高,自译文本次之,他译文本则最低。而与他译文本相比,张爱玲在自译中的词汇使用更加多样,选词范围更加宽泛,她在努力保留原作的风格。

“现在莫言的作品在国外也很火,能读到最原味的中国表达,对于国外读者来说,也是很看重的事情。”段峰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一定是最地道的中国表达,无论语言的种类。

这是段峰第二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他所在的外国语学院,今年符合条件的老师,参加申报总数达36项,最后获批了7个项目。

“在川大,博士毕业两年后的年轻老师,就可以申报项目。如果项目获批,可以有资格评副教授。”段峰介绍,为此学院开了多次动员会,反复组织申报,青年教师们的积极性也很高,“老带新”的氛围也很浓。

王一平说,川大有非常好的学术氛围,每年社科基金申报之前,学校都会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为大家“把脉”。细化到基金申报的格式、文章的重点等等,“这样有针对性的指导,特别是为年轻老师提供了非常大的成长机会!”

反响

川大为什么这么火?

《川大为什么能》系列报道全网阅读量超1000万

6月22日,川大火了。

历时半年,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的立项名单终于敲定,四川大学共有68项课题通过立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迅速推出《川大为什么能》大型报网联动系列报道,让川大火上加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新网、中国青年网、百度新闻、腾讯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新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凤凰新闻、UC头条、天天快报等全国几十家网站纷纷转载报道,官方主流网站和商业头部平台都在跟进,全网阅读量超1000万。

按常规新闻传播惯例来说,大学科研类新闻是大众关注较少的领域。《川大为什么能》系列报道为什么关注度这么高?

这是因为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利用融媒体传播方式,从多角度回答了为什么是川大?社科界的西部力量到底在哪里?让越来越多的网友带着疑问,持续关注。

其中,《川大为什么行?为挖一个人才,会往来上百封邮件》《为什么是川大?“这里有青年教师学术命运共同体”》《又一项全国第一!川大为什么能?这股神秘的“西部力量”了解一下》等稿件,从不同角度解读“川大为什么能”。让原本生硬的科研新闻变得具象,用川大的成就点燃四川网友的荣誉感和认同感。

本组稿件采写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赖芳杰李寰

新闻推荐

占用156平米办公室、酒后驾公车致死五一端午第七周中央纪委通报11起案例

1.天津市西青区交通运输管理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朱凤利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等问题。该局办公楼316室由大会议室、小会议室...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