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成都,是个什么样的“都” ?

成都日报 2017-11-28 02:26 大字

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既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蓬勃发展的新经济。图①为成都国际金融中心,图②为成都造京东方AMOLED柔性屏。本报资料图片

编者按

新华社《半月谈》27日刊发了长篇通讯《成都,是个什么样的“都”?》,通过深入采访,揭示了成都永葆活力背后隐藏的基因——包容友善、乐观坚韧、创新迭出、开放共享,运用大篇幅试图解读这座城市的“成长密码”。本报今日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青藏高原臂膀东延的尽头,岷江滋润的沃野中央。成都,一座2500多年未曾更改过名字的城市,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在新的时代依然与时俱进、拔节生长。

古往今来,多少知名城市随着历史变迁而沉寂。然而,成都自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起,历经秦汉“列备五都”、隋唐“扬一益二”的鼎盛繁华,直至今天成为对标世界、领跑西部、“最具幸福感”的国家中心城市。虽屡经战乱与灾害,却从未黯然失色,反而愈加奋发昂扬。

成都,永葆活力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基因?除了人们津津乐道的闲适与慢生活,流淌在这座城市血液里的文脉,其实是包容友善、乐观坚韧,是创新迭出、开放共享。

穿越历史氤氲、走过大街小巷,我们试图解读这座城市的“成长密码”。

1.上善若水的包容,让城市充满了无限的成长可能

“嗞……嗞……嗞……”,红油翻滚,海椒浮沉。一大桌人围坐在一起,夹起毛肚或鹅肠,在沸腾的火锅中“洗刷刷”。几乎所有人,提起“成都”,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热气腾腾“可以涮进一切”的火锅。

成都,也如火锅一般,包容万象,麻辣鲜香。包容,是这座城市最主要的精神气质之一。

即使作为火锅与川菜之“魂”的辣椒,原本也是一种“舶来品”。传到巴蜀之地后,与花椒一起,成为当地百姓的最爱。一番包容吸纳、精研细酌之后,终成“美食霸主”。

就像各类食材都能在成都的火锅里相得益彰一样,东西南北来到成都的人们,最“巴适”的感觉就是这座城市的包容友善。成都人不排外、不欺生,大家都能在这里找到回家的感觉,找到成长的舞台。

以史为镜,成都的包容,让它与一些历史名人间产生了伟大的互动。

世人皆知是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国”,而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却是当时的“秦人”;

治蜀兴川的诸葛亮也是“外来户”,却为今天的成都留下了一个闻名遐迩的人文景点;

李白、杜甫、陆游……这些古时的“蓉漂”诗人,客居成都期间均写下大量传世佳作,甚至攀上创作高峰。

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都灌区河渠岁修停水断流 城区13公里河段清淤疏浚

昨日,成都晚报记者从市河道管理处了解到,根据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通知,2017年冬至2018年春都江堰灌区主要干渠(河)断流时间已确定,各地将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岁修及疏掏,大量河渠将临时停水断流。受此影...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