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灌县的古城墙文/肖桢

华西都市报 2017-11-25 04:05 大字

文/肖桢

灌县古城,始建于战国,为秦辖地。而认识这座城,就要从古城墙的故事说起。坐在高高低低的明城墙下,感觉这是一个时间流逝十分缓慢的地方,历史在上面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无声诉说着近千年的往事。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城墙,是围绕一座城市四周而构筑的、具有战略意义和防御作用的建筑,也是城市里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空间屏障。早在汉代,也就是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各地的城市便已经普遍筑墙为城,凿池为隍,统称为城隍,其实就指的是守护城内百姓安全的护城墙与护城河。因此凡是有城池的地方都会有一座城隍庙,百姓口中的城隍老爷就是保佑一方平安的地方守护神。

可在战国之后的一千多年里,灌县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池。一座没有城墙的城池,还能被称作“城”吗?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的自我保护又从何说起?

现在,一进入宣化门,脚下就是幸福路,沿着它能够一直步行到玉垒山的山脚,细心的人会发现,这条路恰好能将古城分为两半,一半依山,一半环水,它背靠着玉垒山,山体岩石坚固;面朝着岷江的内江,水势浩荡湍急。这一山一水的护卫,形成了灌县古城原始而又天然的保护屏障,就如同天造地设的城隍,因此灌县古城最早是没有城墙的。

没有城墙的灌县古城,自古就是连接成都到松潘、茂县的重镇,作为松茂古道起点,几千年来它用一种包容、开放的态度迎接着藏、羌、回、汉各民族在此和睦相融,成为茶马互市的交易集散之地,更是由蓉入藏的经济命脉和文化走廊。

历史的荣光深藏于这座古老的城池,尽管有着天然的屏障,可随着岁月的更迭,出于战备的需要,在灌县古城设立城墙显得越来越必要。

由于地处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的过渡地带,都江堰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曹操挑拨羌人出兵攻打蜀国的锁阳城,眼看着就要打到都江堰。这时刘备派马超率精兵长期镇守关口,这才守护了一方平安。如今,兵家之争留下的拴马槽遗迹仍然存留于都江堰。

到了唐代,青藏高原的西南吐蕃势力逐渐强大,长期呈现出时战时和的僵持局面,这对益州,也就是今天的成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而灌县作为成都出入藏区的咽喉要道,为防止吐蕃的入侵,城防的设立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当地官员号召百姓从山中砍伐粗壮的树木作为整座县城的栅栏,这可以称得上是灌县早期简陋的城墙雏形。

但在都江堰,由于多雨的气候特征,有时候十天半个月的阴雨连绵,木头很容易腐坏朽烂,每当栅栏损坏,便需要另外砍伐新的树木进行更换,这种城防工程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耗费都十分巨大。于是到了宋代,时任永康军判官的刘随来到灌县,他意外地发现整座县城都没有栅栏,老百姓用的是如此原始而笨拙的方式进行城防,简直就是劳民伤财!因此,刘随率领永康军城官兵和全城老百姓“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作为绿色城墙,成为古城的天然绿色屏障,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从此,更换栅栏之苦得以减轻,这里的安全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之后,宋朝灭亡,元朝大军三破成都,灌县城也受到极大的毁坏。直到距今700多年的明代,朱元璋下令全天下统一构筑城池,灌县才真正成为拥有了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和连接城门的城墙,并历经不断的修缮、损毁和拆除,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宣化门和西街明城墙便是当年留下的遗迹。

而今步入灌县古城,城外车水马龙,城内安静古朴,现代与历史的距离,就在这一墙之隔。往事越千年,当年刘随环城所种植的十万株杨柳现在只剩下杨柳河这一段。走在杨柳河两岸,看柳枝随着微风婀娜摇摆,河水碧波荡漾,让人不禁遥想那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一座古老的城池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偶尔露出屋檐一角,青瓦土砖,成为最早的具有形象设计感和环保理念的创意城墙。

现在,宣化门已经是灌县古城的地标之一,杨柳河、西街也成为古城最具休闲特质的街道,凉风微微动,柳浪穿古城,两岸街道悠长的叫卖、茶坊酒肆高声的喧哗、川剧棋牌多元的休闲,都不约而同丰富着古城百姓越来越现代的生活方式。

新闻推荐

“大青城”,都江堰农业转型升级的一手“好牌”都江堰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青城”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都江堰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青城”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两千年都江堰历史悠远,八百里大青城物产丰硕。大青城,源自山的馈予,像一幅天然长卷,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环境,讲述天...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