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康定:特色产业做出精准脱贫好文章

四川经济日报 2017-06-06 04:07 大字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杜静 杨琦

初夏的康定,杜鹃花开满了山野,折多河卷着雪山之水穿城而过。

康定地形复杂多样,大雪山脉之折多山将县境分为东西两大部。东部为高山峡谷,属亚热带气候,物产富饶,有“康巴江南”之誉;西部为山原地貌,属高原型大陆气候,牛羊遍野,是藏区风情的典型代表。其独有的光热水土资源,为康定市发展特色农业和畜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脱贫攻坚中,康定市决策层充分认识到,发展特色产业是康定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

挖掘优势

培育特色产业

在康定市三合乡,十多位妇女正在参加刺绣培训,从阿坝州请来的刺绣老师,正在给她们讲解当地传统刺绣的优势和可改良之处。记者看到,几幅经老师指点而绣出的新作品已经完成,绚丽的色彩和民族特色相融合,较之当地传统刺绣给人的美感更加强烈。

“村里的妇女本来很多就擅长刺绣,现在老师可以在色彩搭配、图形设计等方面提供一些经验和参考,让大家的作品更加出彩。”康定市副市长、三合乡党委书记夏莉娜说,三合乡按照“分类培训,对口指导”的扶智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培训平台,针对贫困户的帮扶需求,分类开设了培训班,以提升贫困户的创收能力。

“这些作品很多已经被买家预定了。”夏莉娜不无自豪地说,实用的培训增强了各村群众致富奔康的信心和决心。

翻过一座座山,“隐居”在大山之间的二 村出现在眼前,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民族特色石屋依山而建,向最高处看去,随着云层的飘动,云下的村落好似“仙境”。

“我们这里比较闭塞,以前最大的困难就是饮水不方便。现在不但吃水不难了,还能发展特色产业,包括30亩蔬菜大棚、260亩新疆薄壳核桃种植基地等。”村支部书记王洪刚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他指着山上的核桃林说,预计今年就可以挂果收益,初步估算,挂果后全村收益可达62.4万元。

为全村妇女新建的绣房已经完工,大红的门框,配着古老的石墙,金色的中式灯罩充满浓郁古风。从木质的阁楼往下看,蔬菜大棚白色的棚顶在绿色的山间十分显眼,栽种黄瓜苗的村民正在大棚里劳作。

“村里与四川民族学院签订了大棚蔬莱的定向收购协议,解决了大棚蔬菜的销路问题。你看现在大棚里的土豆,还没收获,学校的第一批订单就已经来了。”四川民族学院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潘高平说,除了刺绣产业、核桃基地和蔬菜大棚,村里还在打造荞麦实验基地,发展龙凤鸡养殖等优质特色产业。

近年来,康定市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发展理念,以“名、特、优、新、稀”为发展方向,围绕基地优布局、研发精加工、市场创品牌,培育成规模、上档次、有市场的特色优势产业。

“目前,全市已建成特色农业基地6.98万亩、林业基地6万亩、特色规模畜禽养殖小区21个、草场113万亩,已开发牦牛肉、青稞、野生菌等特色产品52种。”康定市农牧和科技局局长降措告诉记者。

因地制宜

实施旅游扶贫

翻过雨雪交加的折多山,进入当地人所说的“关外”,即折多山以西,大片的草地还未从枯黄中苏醒,藏族特色民居在泛着翠绿叶子的树丛中若隐若现。

车行不久,就到了呷巴乡俄达门巴村的木雅景区。俄达门巴村属于纯牧区,地处康定旅游资源富集的折西片区,也是贡嘎生态河谷核心区域,被誉为“摄影家的天堂”。

呷巴乡乡长丁真说,以前,俄达门巴村大多数村民的收入来源于采挖虫草、销售牦牛附属产品,少有致富增收门路。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在康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依托木雅景区开发,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实现了“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集体收入、户有致富门路、民有社会保障”的目标。

“由政府搭台,俄达门巴村引进了旅游公司,开发打造以村为核心的木雅景区。公司与村集体实行景区8∶2收益分红和保底收益分红,2016年,村级集体收入85万元,其中贫困户分红19万元,打破了多年来村集体零收入的困局。”丁真说,村集体将全村的土地、草地、滩涂和房屋经营权等以出租的方式流转给企业,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发展、集体收益“三方互惠互利”的合作共赢局面。

“在景区建设期间,村集体与该公司一起合办了砂石厂,规范经营折多山顶观景平台。村里采取以资产入股、‘支部+协会+企业+农户’的模式,改变群众利益分配方式,让群众与企业构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俄达门巴村第一书记方恒说,通过发展旅游,2016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20万元,建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达6100元,全部实现了脱贫。

该村还把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中,成立旅游民居接待协会,吸引牧民入股参与,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民族服饰、歌舞表演等服务。2016年,村级接待游客达1万人次,实现旅游接待从“零”到“万”的巨变。

俄达门巴村的成功,只是康定市将脱贫与各乡村特色产业相“嫁接”的一个缩影。

在铁索桥村,记者看到,当地依托都江堰市的对口援建,以“政府+公司+农户”的方式,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脱贫援建与特色产业发展相融合,建起了有500多头藏香猪的养殖基地和50亩蔬菜大棚基地、250多亩两季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并推广发展黑青稞基地1000多亩,大力培育特色产业。

目前,康定发展民居接待600余户,年均接待游客100万以上,民居接待户年均收入达8万元以上。

机制创新

增添发展动力

在康定,无论是特色产业的培育还是嫁接,都少不了精准脱贫期间的机制创新。

无论是二 村的蔬菜、水果,还是铁索桥村的特色种养殖产业,种是基础,但“销”才是关键。

“以前,我们也尝试过在当地发展这些特色产业,但是最后都在找‘销路\’这一关止步了,一个是交通运输难,一个是买家不好找,康定的市场就这么大,人就这么多,如果东西卖不出去,也不会有人种。”康定市农牧和科技局办公室主任冉国华表示,***期间,康定通过发展“以销定产、产销一体”的订单农业,让所有贫困户都吃下了“定心丸”。

目前,康定市以经营主体带动发展的特色产业基地达到70%以上。

销路的问题解决了,发展的资金也没有成为阻碍。

在铁索桥村,都江堰市援建的藏香猪圈舍正在修建,不远处蔬菜大棚的框架也已搭好。康定市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王旭说:“今年,都江堰的帮扶资金一共1100万,300万用于基础建设,800万用于产业发展。”

除了援建资金,精准脱贫以来,康定市在脱贫资金使用上进行创新,出台《康定市产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设立扶持基金,形成“4+1”模式(“四项”基金+经营主体扶持基金),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将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解决贫困群众就业人数作为扶持奖励关键指标,采取分档奖励,一年最高可达10万元,最大限度激发经营主体带动发展产业的干劲。

而这些,又都建立在康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

康定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围绕精准脱贫,康定市创新扶贫思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资源资本化的发展模式,坚持“一村一社”“一村一策”扶贫战略,采取“订单帮扶”“股份合作”等扶贫措施,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农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2016年,全市经营主体带动特色产业收入占贫困户总收入的60%以上。

无论折西还是折东,康定市特色产业助力精准脱贫的文章都越做越好。

记者看到,康定巍峨的大山上,生机盎然,亦如康定生机勃勃的特色产业,承载着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

新闻推荐

6月17日起 中印国际瑜伽节与你相约都江堰

本报讯(记者杨华春)昨日,第三届“中国(成都)-印度国际瑜伽节”新闻发布会在都江堰举行。本届中印国际瑜伽节由印度驻广州总领事馆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和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协办,将于6月17日...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