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4挖石像 揭秘李冰治水始末
4月24日上午,都江堰外江防汛河道清理正紧张进行。当挖掘机操作手好奇地从河沙中刨出一块巨型“坚硬物体”,一尊高约2米的断头石人像出现在大家眼前。这是继1974年都江堰挖出李冰石像以来,当地第4次挖出巨型石人造像。
鲜为人知的是,1974年以前,历史上是否有李冰其人?都江堰究竟为何人所修?都曾存在争议。李冰像及断头石人像的陆续出土,佐证了《史记》中蜀郡守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的事实,而百姓为历代治水官员立碑塑像的感恩故事,也渐渐浮出水面。
1974年出土东汉石人像
还真相,都江堰确是李冰所凿
从二王庙望秦楼俯瞰都江堰,滚滚岷江水奔腾不息。在鱼嘴处,江水被河堤一分为二,在闸口下方消力池的作用下,很快“安静”下来。下游,便是被岷江水灌溉的千里沃野,古人治水的智慧至今让人折服。
不过,1974年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江堰为何人所建,一直存在争议。
都江堰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蒋永志介绍,关于李冰治水,历史文献记载很少。目前能够查到的最早记录,是司马迁所著《史记》。然而《史记·河渠书》中,只寥寥数十字记录此事:“蜀守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有余利用溉浸,百姓飨其利……”《史记》中,这项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的建造者,连姓也没有。直到班固著《汉书》,才在“冰”字前加上“李”。后来,《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终于在所著地方志中盛赞李冰功绩,称其修建都江堰之后,让川西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然而,这些记载还不足以平息争论。都江堰市文物局前副局长卞再斌解释,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都江堰竟然没有发现一处和李冰治水有关的考古遗存。而历史上,古蜀国王鳖灵(丛帝开明)被望帝任命为相,治岷江水患,让蜀民安处,并最终受禅得国的故事广为流传。《华阳国志》曾记载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它与《水经注》中的记载也能互相印证。那么,都江堰会否是鳖灵所建,而“冰”只是“鳖灵”的谐音?
1974年李冰石像的出土,终于还了李冰“清白”。
79岁的钟天康当年是灌县文管所馆员。1974年3月3日中午,他正在离堆公园喝茶,突然听人说,都江堰枢纽工程迁建安澜索桥,在河头挖到一块很像人脑壳的大石头。石头太大搬不动,下午打算放炮炸烂。钟天康说,出于职业敏感,他很快赶了过去,“果然看到露出河沙的是一个大脑壳,典型的汉代冠冕和服饰风格。”钟天康马上让民工停工并保护现场。回到文管所后,他挂了长途电话请当时的四川省博物馆派专家到场清理。3月6日,工作人员从河道里清理出一尊由本地青石凿成的石像:它身高2.9米,肩宽0.96米,重约4吨,底部有榫头。细看之下,石像五官端正,面带笑容,头戴冠,身穿长衣,腰间束带,拱手垂袖,平视而立。最让考古工作者惊喜的是,石像衣襟中间和左右袖上有隶书题记三行:“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建宁元年(公元168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椽/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治水万世焉”。钟天康说,这尊铸造于东汉的李冰石像出土后在学界引起轰动,“它用事实证明:战国末期蜀郡守李冰组织人民修建都江堰的历史是完全可靠的。”
2005年东汉石碑现身
记岁修,“水旱从人”不是一夕之功
2005年3月4日,都江堰考古再有重大发现,纪念东汉两位堰官的石碑现身。这一发现表明,天府之国之所以能“水旱从人”,功在历朝历代的岁修,而不仅是李冰的一夕之功。
卞再斌回忆,2005年3月4日都江堰渠首外江索桥正在加固一号桥墩。挖掘机挖运砂石时,从河床下四五米处挖出一块残碑。接到消息后,卞再斌和现任都江堰文物局常务副局长徐军迅速赶到施工现场。只见桥基附近的乱石堆上斜躺着半块风格浑厚凝重的石碑。碑上刻了15行约400余个隶书体字,碑文字体清秀,镌刻工整。尽管长期受水侵蚀部分字迹模糊不清,但卞再斌仍在碑首行辨认出“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正月”字样。“建安是东汉汉献帝的年号。国内出土的汉碑非常少,遑论有如此大量文字的汉碑。”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块残碑价值无法估量。十多天以后,挖断的汉碑碑额和铺地石等文物,也被悉数找到。
这块汉碑不仅具有高妙的书法艺术价值,更关键在于记述了在李冰之后的东汉,郭择和赵汜两位名不见经传的都江堰堰官,在冬天组织老百姓疏通河道,避免了来年洪水冲毁河堤。
卞再斌说,古时科技不发达,河堤的修筑往往是编好竹笼、马杈,再往里填入石头等物。但这种河堤在碰到凶猛的洪水时,很容易被轻松摧毁。所以,都江堰还得年年岁修。而当时治水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所以郭择、赵汜只是小小堰官,也能被树碑纪念。
随着石碑文字释读的深入,考古人员还发现这块汉碑就立在李公祠。卞再斌说,这说明从至少东汉开始,李冰便受到百姓纪念。那么,当年的李公祠又在哪里?
李冰石像的出土揭开了秘密。
钟天康透露,当年李冰石像出土附近,还有几块长一米多的青条石。条石上除开凿有子母槽外,还有直径15厘米的圆孔,这些都是建筑基石和插立石像的基座石,表明古代这里是纪念李冰的地方。东汉年间,河堤之上的庙宇被特大洪水冲垮,造成庙内石像向上游方向倒伏。正因为伏卧,所以正面为沙石掩埋,故线条清晰,而出土时铭文中所填红汞朱色历经千年仍清晰可辨。
1975年以来神秘无头像
敬“江神”,折射治水和拜水历史
继1974年李冰石像出土之后,近40年来都江堰又有4尊石人像陆续重见天日,它们折射了都江堰治水拜水的历史。
1975年1月18日,都江堰渠首扩建外江闸护滩时出土一尊持锸堰工石像,再度轰动史学界。这个1.85米高、重约两吨的石像无头,双手持锸而立,腹部纹饰线条清晰。从石像造型、雕刻手法以及石质上看,持锸堰工石像与李冰石像相似,因此这两尊石像都是李冰石像铭文中提到的“三神石人”的说法传开。
2005年3月3日,在汉碑出土前一天,外江索桥施工时,又一尊无头石人像现身了。此时距离李冰石像出土,已整整31年。难道它也是“三神石人”之一?大家还没高兴两天,3月5日,索桥1号桥墩附近又发现第二尊石像。
4尊石像出土地点相隔不到100米远。《华阳国志·蜀志》曾记载,李冰“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它们是李冰治水时所立的“三石人”,还是李冰石像铭文中提到的“三神石人”?一时间,都江堰无头石人像受到广泛关注。
没想到过了9年,2014年4月24日上午,年轻的挖掘机司机黄勇在外江闸口下消力池作业时,又一次发现无头石像。
为何历代出土的5尊石像有4尊无头?难道李冰和历代“水利专家”们治水,竟然靠的是这种凿石人镇水的“巫术”?“当然不是。”钟天康说,从《华阳国志·蜀志》的记载来看,李冰在今白沙河口一带立石人,目的是借以观察水位消涨。“李冰造石人,借人体的外观来观察水位高低,这堪称中国水利史的一大创造。直到唐代以后,石人才逐渐演化为有尺划的水则,并沿袭至今。”但是,当年的李冰对“江神”也相当敬畏,因此《史记》中才记载其与“江神”约定岷江之水最少不能低于石人之足,最多不能淹没石人之肩。
那李冰所立的“三石人”又是何时被洪水冲垮的呢?由于缺乏相关文献记载和考古证据,目前不得而知。但钟天康透露,唐末学者杜光庭在《贺江神移堰笺》中写道:“李冰创堰分白浪于龟城……而涸胫滑肩之誓,表则有常。”说明上述石人到了唐代都还存在。而东汉建宁元年李公祠的修建者,则在祠内再建“三神石人”以镇水,使能万世安流顺轨。
都江堰出土的5尊石像,由于服饰风格都是典型的汉代“深衣”,且雕凿手法也是汉代圆雕,因此被专家们普遍认为并非李冰生前所刻的“三石人”。那它们中的哪三尊才是建宁元年所凿的“三神石人”呢?徐军认为,李冰石像上有明显的文字记录,因此李冰像肯定是“三神石人”之一。而另外4尊由于缺乏文字说明,根本无法辨明。
徐军认为,也许李公祠多次被洪水冲毁,“三神石人”就在后世被不断复制。又或者百姓尊治水者有功,也为其塑像。在他看来,既然无头石人像能出现4尊,那也许在未来极可能发现第5尊、第6尊……它们以断头形象出现,也绝非一种奇特的祭祀,也许只是洪水冲毁倒塌后摔掉了石头,又或者洪水屡屡不治,后人一怒砸“神”……不管真相如何,都为都江堰的水利历史添上神秘一笔。
徐军透露,除李冰石像和堰工石像如今已在伏龙观展出外,新发掘的3尊无头石像都将在即将开馆的都江堰博物馆展出,让更多游客通过神秘石像及背后的故事,回望都江堰悠久的历史。
□本报记者 吴晓铃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为都江堰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都江堰市面向全省公开遴选18名在职公务员(参公人员)。其中: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遴选9名,乡镇机关遴选9...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