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道路在恢复 百姓生活更安心
本报记者沿317国道、都汶高速,探访“7·9”特大暴雨洪灾区——
□本报“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组2月1日发自都江堰市、汶川县
“路径规划成功,距离目的地66公里,预计1小时4分钟后到达。”2月1日,马年春节第二天,在浓雾笼罩下,本报“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组打开GPS导航、设好目的地,从成都出发,一路沿着317国道、都汶高速,驱车探访“7·9”特大暴雨洪灾地区老百姓的马年春节。
第一站:都江堰景区
大雾弥漫,成灌高速全线封闭。记者只得绕行317国道,向第一站都江堰景区驱车驶去。
前往都江堰的路上,雾气渐渐散去,初升的旭日拨开云层露出光芒。
上午8点37分,记者一行到达都江堰景区。虽然时间尚早,但景区已聚集了大批游客。在景区入口处,记者守候了约10分钟,就有5个旅行团陆续进入,还有不少散客。
来自广西的熊荣艳一家四口,正站在景区为迎新年专门摆放的金马塑像前合影留念。“好地方,年味足,很热闹。”熊荣艳是四川大学的学生,今年春节她特意把爸爸妈妈和姐姐接到四川过年,让家人来感受下“川味”的春节。“以前常在历史课本上读到都江堰,觉得这里是感受四川必不可少的一站。”
不只外地游客,不少本地居民也聚在这里过新年。都江堰市民罗驰带着4岁的女儿,在景区的许愿树前,系上了父女俩一起写好的心愿带:“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全家人幸福健康!”
景区商户唐小瑛早上6点就从家中出发到景区,赶在7点开门迎客。“过年游客多,必须得赶早。”半年前的洪灾,唐小瑛的店受损不少,但大家努力自救,半个月后生意开始慢慢恢复。“你看,现在比过去更好!”
第二站:都汶高速沿线
离开都江堰,汽车驶入都汶高速。穿过3条长长的隧道,高速公路两旁大山环绕,山势陡峻,泥石流带来的伤痕仍清晰可见。
距汶川县约25.5公里处,车窗外山坡上几排用红色板子立着的大字格外醒目:“奋战120天圆满完成华溪沟泥石流治理工程”,而山下,几台大型机械正轰鸣运转,十几名带着安全头盔的人正紧张施工。
记者一行从一条小路驶下,将车停靠好后,向治理现场走去。项目部指挥长费仲全告诉记者,去年“7·9”特大暴雨洪灾导致阿坝州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431处,其中包括华溪沟泥石流在内的20处被纳入省级地灾应急治理重大项目。1月22日,项目正式开工,要赶在汛期来临前完成隐患治理。“大家正加班加点地干,春节也不放假,确保6月30日前全部完工,让老百姓能安心过夏天。”
施工工人高永军是雅安市名山区人,已经在工地上辛苦工作了一个星期的他,放弃了回家过年。他说,工地上40来个人,每天天一亮就开工直到太阳落山。当记者问,春节不能回家过年是否遗憾时,高永军笑着摆了摆手,“把工程尽快做好,才不得遗憾。”
华溪沟治理工程、桃关沟治理工程、七盘沟治理工程……一路上,记者看到两旁的山坡上,轰鸣的机器正在运转,工人们加班加点地忙碌施工,为大山“补痕”。
第三站:草坡乡
顺着导航的指引,汽车驶进唯一一条进入草坡乡的公路,沿途的山坡上、河道中布满突兀的大石和松散的石头,路面也凹凸不平。生活在这里的草坡乡老百姓,他们灾后的这个春节,过得好吗?
刚驶入草坡乡两河村,记者就听到一户人家团年举杯的庆祝声。记者一行好奇地停下车,走近这户人家一看,大院里悬挂着一串串的腊肉、腊猪蹄、香肠等,热情的主人家孟辉邀记者到家里坐坐。
孟辉是草坡乡的养殖大户,租下山头喂养跑山猪,并制成生态腊肉制品等,销售到上海、重庆等地,在“7·9”洪灾前,一年光腊肉制品就有1万多斤的销量。半年前,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孟辉在山上放养的300多头猪被冲得只剩下百来头,放养的千余只鸡也仅剩下100多只,山下的家里也被淹了。孟辉指了指家门旁的一条与记者身高差不多的黑线,“你看,当时水就淹到这么高。”
但孟辉没有灰心。洪水退后,他带着家人自己动手,用了十多天的时间把房屋清理干净,用剩下的百余头猪制腊肉、保生产。“院里挂着的这些腊肉就是上海客人订的,等这两天风干了就准备发货了。”“最希望能顺利搬迁。”问起孟辉一家新年最大的心愿时,他这样说。特大泥石流让两河村157户群众全部受灾,其中41户群众的住房完全损毁。对于重建,当地政府拟异地集中联建,地点定在水磨镇。今年孟辉特意让在大邑、崇州的姐姐和妹妹都回草坡过年,“或许这是搬迁前我们在草坡过的最后一个年了,一定要一起好好过。”
新闻推荐
打造“旅游总枢纽、都市后花园、开放新窗口”——□本报记者罗向明2月7日,都江堰市盘点春节“黄金周”旅游业成果:核心景区“青城山-都江堰”共接待33.56万游客。尽管这个数字较去年增长了30%,但与...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