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坡乱石到一片青山 虹口生态悄悄在改变
2008年震后———
“但是我一来就傻眼了,没有路走,到处是垮塌的山体,掉落的石头。”
2012年现在——
“现在看到植被恢复和生态的改善引来这么多人欣赏拍照,很有满足感。”
昨日上午,都江堰虹口乡在艳阳中展现出勃勃生机,从都江堰通往虹口的蒲虹路上,不时能见到在路旁的观景点赏景拍照的游客,而虹口乡林业站工作人员黄波正在这里查看新栽种的红枫的生长情况。这个占地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几乎是都江堰三分之一面积的乡镇,曾经在汶川特大地震的破坏下满目疮痍,如今却成为成都人休闲度假的生态旅游胜地。
虹口的生态面貌发生质的变化,正是全域成都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而黄波从2008年6月到虹口林业站工作至今,正是成都生态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这个见证成都生态建设成效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对成都生态变化也感受颇深,“第一次来虹口调查植被损毁情况时,感觉像是到了一个矿山,心里特难受。现在看到植被恢复和生态的改善引来这么多人欣赏拍照,很有满足感。”
生态恢复抚平创伤
从满目疮痍到生机勃勃
位于都江堰西北部的虹口乡,距成都仅70公里,是我国西部唯一紧靠特大城市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与震中映秀仅一山之隔的虹口遭受重创。
地震后一个月左右,黄波被安排到虹口乡林业站工作,除了参与抗震救灾,还要做生态恢复重建的准备工作,“但是我一来就傻眼了,没有路走,到处是垮塌的山体,掉落的石头。”
2008年的10月,大规模的植被恢复等生态重建工作开始启动。直到现在,原来垮塌的山体已然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生机勃勃的树苗、草皮、灌木丛。
昨日上午,黄波在虹口乡光荣村一个名叫兰花岩的地方,“这里原来都是垮塌山体。”黄波站在蒲虹路边指着长势喜人的树苗告诉成都商报记者,现在看来这些树长势很好———有2009年就栽种的厚朴,也有栽种不久的红枫。
据黄波介绍,从2009年春天开始,虹口乡通过项目资金支持的植被恢复中,人工栽种的达3885亩,点撒播的2000亩左右,保护区内封山育林的大约有8000多亩,农民自己种植的大约4000多亩。
生态带来经济发展
村民如今更关心改善生活
数据显示,都江堰地震中共损失森林面积20.5万亩。震后,都江堰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尽快恢复植被。
“我们这些树种也是专家帮忙确定的。”黄波介绍,他们在2009年春开始实施第一批植被恢复的人工种植,当时主要推广种植厚朴。这种植物根系发达,能牢牢抓住土壤、沙石,采伐后还能长出新的树干,而且长得比采伐前更高,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
之后,黄波和同事们又引导村民种植雷竹。“雷竹可以卖竹笋,也可以卖竹子。”黄波说,种雷竹一般3年就见效,他知道的一家农户用1亩地种雷竹,一年卖了8000元。
在这些经济作物的带动下,虹口乡的农民收入也开始稳步增长。“生活很滋润。不光是房子修得好,穿着打扮也看得出变化,去市上购物的次数都多了。”经常与村民打交道的黄波说,现在大家想得多的是如何改善生活质量。
如今,虹口乡已形成一个农民主动支持植被恢复,自己找荒地种植林木的良性循环通道。预计不久后,都江堰市的森林覆盖率将可以恢复到灾前水平。
成为生态建设样本
将来虹口的植被更多彩
“我很喜欢来虹口路上的感觉,一路上都是风景,让人心情舒畅。”去年底才上任虹口乡副乡长的史小宏说,虹口的生态恢复是虹口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尤其是对虹口第三产业的拉动上———也就是成都人熟知的生态旅游。据了解,去年虹口接待游客约93万人次,今年截至中秋国庆双节已达89.9万人次,这两个数据都远超震前水平。
事实上,虹口生态恢复建设的模式,也正是成都生态建设的一个样本。据成都市林业和园林局的数据显示,成都市林业灾后重建项目共规划了31个,项目内容包括林草植被恢复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其中,在恢复森林植被的同时,保证当地经济发展是被强调一个重要内容。
“不用反复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后,工作就好做了。”黄波说,他们下一步的工作,除了增加林木种植面积,还将引导发展以银杏、枫树为代表的彩叶经济林,为虹口景区增添秋景。今后,几十公里的道路两侧,将出现独特风景的银杏和枫树林带,让前往虹口的路更赏心悦目。
成都商报记者 祝楚华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成都试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6县市农村娃每天3元改善营养
试点范围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金堂县、蒲江县和新津县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县城学校)的在校学生如何享受补助标准按每生每天3元,每学年在校200天计算;以营养午餐或牛奶+鸡蛋的课间餐模式发...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