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届省政协五年工作回眸二本报记者王小玲这是一个特殊
——十届省政协五年工作回眸(二)
□本报记者 王小玲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四川战胜灾难、坚强奋起,创造了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和大灾之后加快发展的奇迹。
这是一支特别的力量——灾难面前,他们超常付出、一线战斗;重建路上,他们建言献策、全程参与;崛起危难,他们凝聚力量、团结人心。
非常之时,尽非常之责。非常之时,有非常之为。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以来,省政协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与灾区群众风雨同舟,始终把助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灾区发展振兴作为履职尽责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主动作为,共克时艰,贡献突出,在四川省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恢弘篇章中,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搭建平台整合力量服务救灾大局
一切服从抗震救灾,一切服务抗震救灾。灾难面前,省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同心协力,勇于担当,用行动展示着心系民众安宁、服务救灾大局的良好形象。
8分钟,是省政协面对灾难的反应时间。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8分钟,在省政协机关办公楼前的空地上,省政协主席陶武先召集省政协党组成员召开紧急碰头会,成立抗震救灾组织机构,明确职责任务,作出工作部署。
第一时间,省政协向省委报告有关情况,并提出“发布公告、安定人心、加强监测、储备血源”等建议。
当天,一份由省政协主要领导口述形成的紧急通知连夜火速发往各级政协,号召“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震后第二天,省政协党组会议发出“一切服从抗震救灾,一切服务抗震救灾”的冲锋号令。
一切服从抗震救灾,一切服务抗震救灾。从领导班子到政协委员、从机关干部到各界人士,快速反应,主动作为,紧急行动起来——
青川人民不会忘记:冒着余震飞石,5月14日,受省委委派,陶武先率队冒着生命危险疾驰青川,连夜察看灾情,向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发回了 “青川是不知名的重灾区”的紧急报告。得益于省政协的及时报告,青川的灾情得到高度重视,很快被列为极重灾区。
灾区人民不会忘记:省政协7位主席、副主席出任省委重灾片区工作组组长或副组长,临危奔赴并驻守6个重灾区,抢险救人、安置群众、保障物资,协调指导抗震救灾,努力用生命抢救生命。
四川人民不会忘记:政协委员们不辞辛劳赶赴灾区,视察灾区群众过渡安置情况,提出了 “就地统筹砖瓦砂石供应”、“提高活动板房和自建房防寒能力”等务实之策。
一切服从抗震救灾,一切服务抗震救灾。从各级政协到党派团体、从机关干部到各界人士,倾力施援,搭建平台,凝聚起多方力量——
“灾区缺什么就筹集什么,一线需要什么就送去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就贡献什么。”
驻川全国政协委员张庆成没有想到,自己和其他19名政协委员发起的“我为抗震救灾作贡献”倡议,不仅在抗震救灾中成为委员们的共同口号,而且成为省政协最大限度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重要平台。
地震发生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工商联向全国发出倡议书,募集捐赠资金和各类急需物资6.7亿元;工、青、妇等界别迅速行动,组织志愿者深入遇难者家庭、中小学校开展思想引导和心理安抚……
数字,高度浓缩。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政协系统已向灾区捐资捐物15亿余元,为灾区引进50万元以上项目48个,援建绵竹市富新中学等56所学校、都江堰市虹口卫生院等42所医院。
“我为抗震救灾作贡献”化作动人的旋律,响彻蜀中大地。
集智聚力诤言良策助力科学重建
勇担智库之责,凸显智库之功。非常时期,省政协和广大委员立足职能、服务大局,超前谋划、献智出力,在推进灾区科学重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灾后恢复重建是在更高水平、更高起点上的发展。”2008年7月,尚在安置群众阶段,省政协及时调整十届三次常委会议议题,专题协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工作,就住房恢复重建、生产力布局调整、重建精神家园等方面形成10个专题报告,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采纳。
议题调整的背后,是省政协服务大局的担当和超前谋划的智慧。
这种担当与智慧,体现在灾后重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
震后几天,省政协副主席解洪受命担任省灾后重建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灾后重建专家指导组组长,率领部分政协委员和相关专家深入灾区实地考察调研。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空间合理布局和功能有效配置的总体原则,提出了科学选址要“三个避让”的基本要求,为汶川、北川、青川及映秀镇、汉旺镇等6个极重灾区的数十个重灾城镇功能空间布局提出系统建议,为重建规划编制和灾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灾后重建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省政协又与全国政协联合深入调研,根据灾后重建实际,提出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适时调整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国务院采纳,更加科学有力地推动了重建规划的顺利实施。
这种担当与智慧,体现在推进灾区科学重建的方方面面——
为了灾区产业发展起跳,省政协开展“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等专题协商,组织调研灾区承接产业转移等,提出了“发展灾区特色优势产业”、“注重金融创新与服务”等建议;
为了重振灾区精、气、神,省政协专题调研“灾区文物抢救性保护”,举办“感恩奋进”大型文艺演出,形成报告和专项建议32份,提交提案124件;
为了大地血脉的新生,省政协副主席黄润秋率队对“汶川地震灾区主要江河流域实施生态修复”深入调研,提出“尽快制定长远规划,争取纳入国家战略”等意见建议,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
“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在加快重建步伐的同时如何保证质量?
2008年6月1日,驻川全国政协委员施杰受聘为抗震救灾工作社会监督员。“履行民主监督职责,为灾后重建提供保障。这是莫大的责任,也是莫大的荣耀。”
像施杰一样,四川省各地政协委员在灾后重建这一宏大工程中,认真履行着民主监督职责。针对重建开始后建材价格迅速上涨的情况,委员们现场视察倾听民意,省政协重点督办“加大建材监管力度”提案,督促省物价局出台文件,平抑建材市场价格,确保了灾后住房重建有序推进。
2010年10月,在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之际,一面来自什邡市双奋中学的锦旗送到省政协,以感谢省政协对该校的“文化援建”,让学校整体教学水平逐年提升。
更多的“锦旗”,则留在了灾区人民的心里。
多方联动力促“发展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
为巩固重建成果而谋,为灾区发展振兴而呼。新的起点,省政协发挥优势,倾心尽力,着眼灾区可持续发展,力促灾区发展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12月15日,全国政协召开“重点提案办理落实情况座谈会”,财政部负责人当场宣布:“中央财政将在 ‘十二五\’期间继续安排综合性财力补助和专项资金,支持四川省地震灾区发展振兴。”
对于9月底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刚刚进入灾区发展振兴新阶段的四川来说,这无疑是重大利好消息。
利好消息的背后,凝结着省政协的智慧和心血。
步入发展振兴的后重建时代,省政协审时度势,探索思考,力促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如何优化灾区产业结构?省政协建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灾区文化旅游产业振兴”等。
如何加快生态功能修复?省政协展开调查研究,提出“启动湿地生态恢复建设工程”、“加强四川省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对策。
如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省政协通过视察调研,提出“加强灾区人才、管理等‘软件\’配套建设”等解决方案……
一份份报告提案,一条条意见建议,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采纳,促进灾区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面对巩固和发展重建成果的艰巨任务,省政协发挥优势,多方联动,力促灾区发展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25名驻川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 《关于进一步支持四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的建议》,并联合部分兄弟省政协的全国政协委员和部分党派,请求国家加大对四川省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的倾斜力度。该提案被全国政协列为2011年重点调研督办提案。
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率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和国家有关部委组成的联合调研组赴四川,与省政协组成联合调研视察组,深入成都、德阳、绵阳、阿坝等地,了解灾区全面发展振兴的思路举措等情况,联合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加快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的几点建议》。
“抓紧组织推动 《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继续采取优惠政策和必要的资金支持”、“重大产业布局、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等向四川灾区重点倾斜”等,《关于加快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的几点建议》中提出的许多愿景,如今已逐步得以落实。
“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新家园”——灾区全面发展振兴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又一个五年,政协力量将继续与灾区人民同行,倾智献力,积极作为,助推灾区在更高起点上实现腾飞!
新闻推荐
成都探路“智慧农业”——大名鼎鼎的英特尔,除了做芯片,还要搞“农业”?“我们与合作伙伴长期致力于打造完整的端到端的农业物联网云的解决方案,与中国科学院等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在客户端、无线通...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