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包扎”山体再种树 都江堰列入首批生态修复工程名单,将借鉴日本技术修复震损地块植被
日前,四川省地震灾区生态修复示范点建设工程正式启动,都江堰市进入首批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名单。目前已在龙池镇确定生态修复示范点1个,面积600亩,预计投入资金1000万元进行垮塌体治理植被修复工作。工程将借鉴日本援川植被恢复技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促进震损地块生态恢复。
恢复一亩地需上万元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都江堰市森林损毁严重。都江堰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都江堰市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组织了3批人员,现场考察了日方在汶川等地的垮塌体治理施工地,学习了解了生态重建中的先进理念:“先治山、保水保土,后绿化植树”。
目前,经省林业厅等组织考察,初步选定都江堰市龙池镇南岳村阳光岩作为项目实施地,面积约600亩,投资约1000万元。治山工程包含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单位面积投资巨大,达到了每亩一万多元的投资水平。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挡土墙、截流沟、筑台、客土(从别处移土来填地)等,防止水土流失的再次发生;生物措施包括植草、藤、灌木、乔木等全面恢复山地植被。
要想种树先固土
项目首席顾问大西满信是日本治山专家。他向记者展示了汶川县威州镇施工前后的对比照片。拍摄于2010年9月的一张现场照片中,大片山坡由摇摇欲坠的碎石和泥沙组成。而2010年12月,“受伤”的山体已被整齐排列的土袋和坚实的挡土墙密密“包扎”好,接受了“固土手术”。最终,在最近的“术后恢复”照中,山坡的一面已被绿色覆盖。
能完成这样的恢复,大西满信认为:治山最大的难题在于稳定滑坡体。震后土层松动,山体垮塌严重,降雨会将泥土带入河沟。一方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抬高河床,诱发洪水。植树造林是治理这些隐患的主要解决措施。然而,由于山体崩塌处土层过松,即便成功栽下树苗,雨水冲刷后,继续垮塌的泥沙也会将其埋掉。所以要想植树,首先需要固土。
四五年后见成效
采用何种技术对山体进行“包扎”固土,也有讲究。“这与崩塌体的规模大小直接相关。”大西满信介绍道,鉴于当地情况,“我们会采用浆砌石的固土方式。”
项目组成员发现试验区所在地正好是擅长石砌的羌族聚居地,当地人已熟练掌握了干砌石技术,项目组便在此基础上,教会了当地人运用水泥和混凝土,让他们很快掌握了浆砌石固土方法,因地制宜效果良好。
“整个过程前后需要一年左右。”大西满信介绍,一般需要在9月~12月治山固土,修建挡土工程。次年3月~4月开始栽树。7月~8月天气炎热,则需进行水利灌溉。栽好的树如果枯死,则要在次年3月~4月补植。“如此循环往复,4年~5年后才能完全见效。项目结束后,试验区的森林覆盖率将达100%。”
成都商报记者 余文龙
实习记者 张疏桐 (项目方供图)
新闻推荐
成都商报体育新闻部被评为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市运会开幕式今举行
今日上午,成都市第十二届运动会开幕式在都江堰市凤凰体育场隆重举行。而昨日,成都市体育局在都江堰举行了成都市群众体育先进表彰大会,成都商报体育新闻部在这次群先会中被评为“先进单位”。成都市...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