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老画家领衔创作世界上最大的素描陶板壁画本报记者裴
80岁老画家领衔创作世界上最大的素描陶板壁画
□本报记者 裴蕾
5月10日上午,由中国壁画学会捐赠的当今世界最大的素描全景式、纪实性陶板壁画墙《抗震壮歌》在“5·12”灾后重建的都江堰市壹街区正式亮相。这座高3.3米,蜿蜒近200米长的壁画墙承载着中国壁画学会名誉会长、著名艺术家侯一民和他的夫人、著名油画家邓澍以及其他30余位艺术家的心血。
一部现实主义的艺术杰作
《抗震壮歌》以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为背景,以抗震救灾中感天动地的代表性场景为主线,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纪实式、全景式创作风貌,典型而艺术地刻画并升华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
记者在现场看到,巨作采用素描写实手法,由陶板接续联成,生动而逼真地凝固了地震爆发、山河易容、“铁军”来了、八方驰援、军民大爱、人道关怀、人性光辉、国际深情、悬湖抢险、帐篷小学等系列场景。画面上主要人物均与真人一般大小,所呈现出来的冲击力与震撼力,令观者无不动情。
站在帐篷小学开学典礼的画面前,省美协秘书长梁时民激动难掩:“整幅壁画都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刻画场景和人物。这是表现当代史的绘画题材,其价值在于以艺术的方式记载历史,同时反映了凝于其中的中国精神。”
亲身经历了大地震的都江堰市民孟丽群在壁画前久久不愿离去。“画上的场景我们都亲历过,人民子弟兵的舍生忘死、医护人员的救死扶伤至今仍在记忆中。这幅画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以感恩的心对待每一个帮助过我们的人。”
老教授带病坚持创作
优秀的作品背后站着优秀的作者。侯一民是这次大型壁画的主创者,鲜为人知的是,这位80多岁的老先生一直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主持创作这幅作品。
地震发生后第3天,侯一民对夫人和学生说:“眼泪不能救灾,我们上不了前线,就为救灾画画吧。”此刻他心中已然有了一份宏图——要画一件巨幅作品,它的名字就叫《抗震壮歌》。完成后还要把它制成陶板壁画,送给灾区!
老艺术家的倡议迅速得到了中央美院师生、中国壁画学会高研班的响应。画家们有的迅即前往灾区,有的广泛收集、梳理创作素材。而侯一民首先完成了《抗震壮歌》的总体构思与全画的草图,继而与邓澍一起,用炭笔在6张整八尺宣纸上,率先画出了救灾官兵八方驰援、教师拼死护学生等多组人物形象,作为画家们细化创作的蓝本。由于画纸接近3米,高的地方够不着,老人只好站在梯子上作画。矮的地方也够不着,就趴在地上画。随着中国壁画学会会长戴士和、副会长孙景波等名家率师生们的不断加入,这支美术志愿者队伍阵容日益强大,中央美院壁画系的巨大画室,成了火热的“战场”。
高温釉彩助力壁画创作
《抗震壮歌》除了把现实主义题材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外,其艺术造诣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在众多的画种中,主创团队选择了素描。“一般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画家们往往考虑用单纯的色彩和工具进行创作,而且由于这次的创作是大型壁画,素描更容易在手法上获得一致。”孙景波告诉记者:“要是每个人都端一个调色盘,色彩很容易乱,另一方面,素描能让观众更容易集中精神观看。”
据悉,《抗震壮歌》是目前国内以素描方式创作的最大的高温釉彩壁画,它采用了“高温素描”工艺将画作烧制成陶板壁画。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艺术家们主要是考虑到这幅壁画是在室外陈列。“放在博物馆和露天的壁画材料肯定不同,考虑到这幅壁画有200米长,所以一定是在室外。”孙景波告诉记者,放在室外的壁画也可以搞浮雕和青铜样式,但短时间做不出浮雕,而青铜造价非常昂贵,所以选择了陶板壁画,而这正好是侯一民先生多年钻研的项目。“侯先生从1978年就开始研究高温釉陶瓷在壁画中的运用。”孙景波表示,这种技术是把陶板放在火炉里烧到1300度,能抗腐蚀、温度变化和风吹雨打,能保持数百甚至上千年。
新闻推荐
本报讯(郑荣记者刘云云)5月15日,记者从省国土资源厅获悉,今年2月开始基础建设的“四川省‘5·12’地震灾区映秀镇、清平乡、龙池镇典型泥石流监测预警示范点建设”项目,已全面完成野外仪器部署和设备...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