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都江堰两地三年文化接力傍晚都江堰龙潭湾社区
上海都江堰,两地三年文化接力——
2月21日傍晚,都江堰龙潭湾社区的广场上,伴随着轻柔的音乐,翩翩起舞的老年舞蹈队员们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舞池旁,两个年轻的小伙子显得有些“扎眼”,抱着相机在舞蹈队里“穿来穿去”。“他们是社工,小区的文娱活动他们都会参加,组织大家唱歌跳舞,还给每个人拍照片,这些年轻人的活力真给社区的老人带来不少欢笑啊!”龙潭湾社区党总支书记马明说。“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来自上海的华东理工大学服务队、复旦大学服务队、阳光·上师大服务队和浦东新区服务队近30批共计250人次,分别进驻都江堰四个板房安置点开展服务,他们办报纸、跳锅庄,用歌声、舞蹈一扫板房里的沉闷气氛,也播下了社工文化的种子。此后,都江堰本土社工开始接力,让快乐的文化再次植入社区。
□本报记者 吴璟
上海社工
文化活动让板房热闹起来
“同心弄”、“弄堂会”……说起以前住过的“勤俭人家”安置点,都江堰市民王文健仍然记忆犹新的,是板房里那一份份“自己办的报纸”。王文健口中“报纸”是《勤俭快讯》,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与临时管委会共同创办的社区读物。别小看这份“报纸”,办得还真是有板有眼,电脑排版,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服务版,三四版分别为民生和综合版。每周出一期,每期印3000份,安置点的每家每户都免费赠阅。
2008年6月25日,华东理工大学社工服务队作为首批社工服务队进驻都江堰“勤俭人家”安置点。社工之责,如何“清扫”板房区的沉闷,增进居民间的沟通,成了大家一直思考的问题。最后社工们就想到了办一份读物。2008年7月23日,《勤俭快讯》创刊。
出乎意料的是,“报纸”一出,立马引起关注,特别是创刊号上,一位7岁小朋友汪瑞琦写的《我们不要做的事》让人动容:不要打麻将,不要做坏事,如果是这样,就送你去月球修马路,要爱护公共设施,有人来帮助我们,我们就要感谢人家。
“很多人看了都很感动。大家都觉得,连7岁的娃娃都懂得感恩,大人们总不该连几岁的娃娃都不如吧?”谢晓玉曾是《勤俭快讯》的编辑,她说,从此,《勤俭快讯》受到了居民的热烈欢迎,投稿的作者从7岁的小孩到70岁的老大爷都有。“在《勤俭快讯》上,内容丰富。当时真没想到,办读物可以促进居民对公共事业的热情,写作、投稿成了板房里的新时尚。”
接下来的变化,更让谢晓玉目不暇接:小区的“小喇叭”响起来了,社工们每天都广播政府政策、居委通知;“棋牌比赛促交流”、“竞技体育迎奥运”、“趣味运动展活力”各种体育活动都吸引了众多参与者;腰鼓队、合唱队、舞蹈队也相继成立,社工们利用“拉家常”得来的信息,鼓动文体活动的爱好者,组建团队定期开展活动,原本紧闭的家门打开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各种文艺团队中……
都江堰社工
接力培育社区文化
2009年1月11日,都江堰社工尹茂波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这是上海援建都江堰的最后一批社工离开的日子。在一起大半年的“战友”要走了,尹茂波很不舍得。
外援回去了,如何接过“旗帜”成了尹茂波这些本土社工最担忧的事。1月11日,同样也是“都江堰市社工协会”诞生的日子。上海社工留下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但接手社工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尹茂波坦言。
“不少新社工开展的小组工作,还停留在一群人围成一圈唱歌跳舞的阶段,而他们所理解的社区工作,更多的还只是搞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够。”尹茂波回忆道,拿广场舞会来说,这个活动的最佳效果是让舞蹈更深刻地融入居民生活,让快乐的文化真正植入社区。但由于新社工缺乏专业经验,广场舞会未能发挥其效用。
怎么办?尹茂波想到了向上海社工“取经”。电话咨询、视频互动、网络沟通,还有上海社工每季度到都江堰的现场督导,为本土社工量身定做的建议接连传来。骨干培训、专业培训和考验培训,上海专家为都江堰社工开展的培训班也陆续开办,当地的社工力量逐步提升。
“为了丰富广场舞会,上海专家建议我们‘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引进新的元素。”第一步,即以广场舞为契机,在园区内举办了舞林大会和纳凉晚会,让社区居民的舞姿活跃在幸福家园的每一个舞台上,极大地提高了广场舞会的知名度。其次,将舞厅的健身舞,交谊舞引进来,与传统的锅庄进行融合,加以创新,吸引了许多园区外的居民来参加。“大家的兴趣越来越浓,很多文艺爱好者不仅参与我们的文娱活动,还自发地组织社区的人办活动,成立合唱队、舞蹈队,与其他小区来个大联欢。”
在社区
24支农民文艺队开始舞起来
“我们经常接到演出邀请,也算知名乐团了哦。”在都江堰向峨乡鹿池社区,马万琼是个名人。这位64岁的退休村小教师,是社区腰鼓队的领头人,她们自编节目,以舞蹈和快板的形式宣传 “三新”活动。“我们有今天的成绩,要特别感谢咱们的社工,没有他们,我们肯定是一盘散沙。”
马万琼的话道出了鹿池小区居民的心声。2009年6月,都江堰向峨乡鹿池村安置点顺利交付使用。两个月后,鹿池社工站也正式入驻。“调查中,我们就发现了社区有不少文艺爱好者,唱歌、跳舞各个领域都隐藏着‘民间高手\’。”鹿池社工站站长彭伟说,不少居民反映社区缺少文娱活动,生活很单调。于是,经过专业评估,社工站确定了“文娱共建”的服务思路,“帮居民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先让大家熟悉起来,多一些交流沟通”。
但文艺辅导并非社工专长,咋办?随后,彭伟找到了都江堰艺术团,说明来意,双方一拍即合,共同为鹿池社区策划了“舞动新村、唱响未来”文艺帮扶计划,由艺术团派专业老师到社区辅导,社工则负责组织居民配合。
每周五,彭伟都去邀请艺术团的舞蹈老师,教授小区的舞蹈爱好者学跳舞。舞蹈队渐渐显出雏形,村民们又组建了腰鼓队。为了帮助村民组建腰鼓队,彭伟又和艺术团进行协商,经过募集,20台腰鼓运到鹿池,腰鼓队也开始打起来。有了“前车之鉴”,社工策划的“放声高唱”活动也顺利开展。每周四,社工站都会请来专业的唱歌老师,教居民们学习唱红歌。文艺帮扶计划持续两年,鹿池的舞蹈队、腰鼓队、合唱队也慢慢成熟。“现在,要我们小区排一台完整晚会都没得问题。”彭伟说。
鹿池社区只是一个剪影,在都江堰,除了鹿池的4支文艺队,还有民丰社工站的书法协会、绘画协会,滨江街道龙潭湾社工站的金玫瑰合唱团等,由社工“搭桥”成立的农民文艺团队多达24支。都江堰社工协会会长杨忠明说,社工的服务其实是“穿针引线”,社工策划一项文化活动,然后进行各方协调,争取政府、企业、居民各方的支持与配合,形成一个平台,既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又促进了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
新闻推荐
关注人防(民防)平安生活聚焦3·1国际民防日加强人民防空建设,是人民生存发展永恒的主题。近年来,四川人防(民防)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找到了一条有四川特色的人防(民防)建设之路,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