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好山好水好政策赚来盆盈钵满好生活 在持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我市农村部分群众凭借特色乡村旅游项目走上富裕道路
编者按:
随着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村有了和城市一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甚至还有着比城市更美的田园景色;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让人颇为羡慕的职业。一方面,集中居住后的农民住房面积更宽了,生活更方便了,连象征富裕生活的高档家电和家用汽车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寻常农家……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据调查,2010年,成都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5元,比2005年增加372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3776元,增长108%;家庭经营纯收入2975元,增长38.7%,财产性纯收入722元,增长1.5倍,转移性纯收入732元,增长2.1倍。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下降,工资性收入比重提高,并逐步成为成都市农民增收的主导。
近日,本报组织记者对成都周边的多个乡村进行了集中走访,实地调查农民收入增加的相关情况。以这些散落乡村的财富梦想为线索,我们力图还原农民财富增加的大致“年轮”;也借此总结这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不同渠道和模式,期望给更多农村地区和农村人口提供科学发展的借鉴。
郭令强的骄傲
下周房间都订满,一年收入10多万没问题
调查地点:
都江堰市紫坪铺镇沙湾村
收入对比:
以前守着小生意,一年收入两三万
“三百六十行我好多行当都干过了。”在开办乡村酒店之前,郭令强打过工,开过货车,搞过农家乐,能想到的几乎都干遍了……如果不是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支持,他可能仍然守着小生意,靠着一年两三万元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自己与儿女的生活。
昨日,记者沿紫(坪铺)宽(河坝)公路来到紫坪铺镇沙湾村时,立刻被眼前的乡村客栈吸引了。这些欧式风格的客栈按房间出租,楼上楼下都有卧室,还有客厅。现在刚刚开始进入旅游旺季,一晚上300多元的套房正打五折。“环境好,交通方便,好多游客结起伙过来住,正好一家人一间。”郭令强骄傲地告诉记者,“我们下周的房间都订满了,一年下来收入10多万元不成问题。”
紫坪铺镇位于都江堰二王庙景区上游与虹口景区之间,镇域内有著名的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松茂古道青翠欲滴。作为成都市确定的龙门山山地旅游精品区示范线,这条长10余公里的道路两旁,110多户农户按照多样性原则对农房进行了风貌整治。现在,乘车经过紫宽路,进入游客眼帘的是满眼的绿色和风格各异的美丽新居。
“光有漂亮的房子,群众的收入没有增加也等于零。”紫坪铺镇副镇长付安萍告诉记者,地震前,沙湾村也有农家乐,但生意不太理想。“大部分客人,只是在这里歇歇脚,直接去虹口了。但现在不一样了,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实施后路更宽了,房子更漂亮了,整个大环境好了很多,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注意到这里的风景。”
2009年,沙湾村聘请香港瑞莱克斯酒店担任顾问,指导紫坪铺镇的乡村旅游发展,初步形成了农户“自愿加入、服从组织、共谋发展、风险共担”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机制。每个新加入的会员都必须统一店招,服从和执行集体讨论确定的房价及餐饮规定,村上委托专业人士进行酒店的形象设计,统一清洗床单、维护酒店软硬件环境,并负责联系客源,确保每个会员保底业务,每年底按折股分红。
最有条件的沙湾二、七组22户村民首先整合了86间富余农房,139个标准床位,成立了沙湾畔岛、白鹤坪两个乡村客栈。每户在原有配套设施基础上,为达到统一硬件标准,分别自筹2—7万元不等,按照专业公司为其编制的改造规划方案把住房改造成标准客房。22户村民代表与镇村干部、香港瑞莱克斯酒店专家经过无数次争论,甚至争吵,终于接受了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营销的全新管理模式;每户人同意从每个房间收费中抽取20%的费用交给合作社,作为酒店日常经营管理的费用。从22户中选送了6名青年参加酒店管理服务培训,成为客栈的管理服务人员。
郭令强便是当时主张统一经营管理的积极分子之一。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灾后重建的新房,有五间总面积约160平方米的空房,以前用来堆放杂物,为了达到旅游酒店标准,投入近10万元用于装修和购置家具家电。“现在每间房屋每天基本能租到150元,按入住率50%计算,一个月的收入也在万元以上。”
每年“五一”至国庆期间的旅游黄金期,以酒店标准打造的标间租价可以达到每天200元以上。仅旅游黄金期的收入就有15万元,扣除交给合作社的管理费用,纯收入在12万元以上。
“收入高了,我们一家现在都觉得挺幸福。”郭令强说,“如果没有成都灾后重建的优惠政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巨大机遇,自己就是干一辈子也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他带记者来到他居住的二楼,新买的电脑摆在宽敞的楼道一角,对面是夏季青翠欲滴的山峦。闲下来的时候,他经常坐在这里上网,一面听音乐一面去旅游论坛宣传自己的乡村酒店。
白洪金的王牌
照顾好摇钱树,去年光卖果就赚了五六万元
调查地点:
青白江区福洪乡杏花村
收入对比:
人均从几百元增长到7478元
近段时间天气炎热,为山上杏树防治病虫害、施肥成为青白江区福洪乡杏花村村民白洪金的重点工作。“这片杏花林,是我们家的摇钱树,把它们照顾好,明年才能开出美丽的白花,结出香甜的杏果,我们才能赚更多的钞票。”如今,山坡上的杏花林已成为福洪乡人创业致富的一张王牌。
“我们一家7口人, 7亩地全部种植了杏树,去年光靠卖果就赚了五六万元。”9年前,当时杏花村还叫解放村,磨子坪荒山一片,除了少量桃树,只有茅草丛丛。“当时,我们全家人一年的总收入2000多元,人均才几百元。”
2002年,杏花村引进了一种叫凯特杏的新品种。白洪金是当时第一批响应的人,全家11亩地,一口气就拿了7亩来种植,3年一晃而过,杏花林只开花不结果。一些村民急了,操起刀就要砍树。“当时我们全家人心里都很着急,担心血本无归,”话说到这儿,白洪金突然咧嘴一笑,没想到,2004年,挂果第1年,7亩杏果就卖了1万多元,比原来的收入翻了好几倍。后来,效益越来越好,亩产达到500—700公斤,亩产值高达1.2万元。凭借7亩地杏子销售,今年轻松地收入五六万元。
通过土地整理,该村先后引进成都天和四季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四川福临杏都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都国醇农场有限公司、成都丰元旅游有限公司等企业,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如今,杏花村1209户家家户户种杏,全村杏树种植面积达到4000多亩,今年还新增了3000多亩,不仅销路不愁,价格也高达30元/公斤。“每年简直供不应求,果子还没熟,订单就来了!”
以杏花产业为核心,带动了整个福洪乡村民创富的积极性,目前,全乡已有杏树林上万亩。每到阳春三月,如云似霞的杏花次第开放,漫山遍野,错落有致;初夏时分,金灿灿的果子挂满枝头,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2008年开始,杏花村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届“福洪杏采摘节”,四届“成都·青白江杏花节”,接待游客145万人次,杏果销售收入4200万元,旅游收入3000万元。
据介绍,福洪乡杏花村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先后建设了两期新型社区,集中居住率达80%以上。通过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合作,该村建立了优质杏产业园区,引进凯特杏、金太阳、海棠红等优质杏品种,集中成片发展上万亩规模,产量达到了36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2160万元,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杏产业基地,走出了一条“农民集中居住+土地规模经营+产业良性循环发展”的“一三互动,园区景区集成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如今的杏花村村民,都在围绕杏花林致富创业想办法,一些村民跟朋友一起办农家乐,实在没资金的,就把院子租出去,一个卖零食的小摊位一季也能收入800多元。“确实没想到变化这么大!”两三年前,这座小山村还只有3家农家乐,现在已经发展到20多家了,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也突破性地增长到7478元。
本报记者 李自强 粟新林 摄影 谢明刚
新闻链接
五年增长82.9%
去年成都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至8205元
收入大幅增长82.9%,生活消费支出提高88.5%,高档家电普及了,住房面积更宽了,衣着舍得花钱了,连象征富裕生活的家用汽车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农家了……从2005年到2010年,成都的农村居民生活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与城里人的差距更是明显缩小。
今年6月,成都市统计局发布《“十一五”成都市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专项统计分析报告指出,成都市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205元,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2286元、3065元,比2005年增加3720元,增长82.9%,年均递增12.8%。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4∶1,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3.22∶1,全省为3.0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新闻推荐
王东洲在调研指导都江堰市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时强调:全力以赴 精心组织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本报讯(记者王伶雅)全市大部分区(市)县、乡镇两级人大换届选举日日渐临近,昨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洲带队来到都江堰市,调研指导市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王东洲强调,各有关部门要全力以赴、精心组织,确...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