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成都让世界分享什么 □本报评论员

成都日报 2011-05-23 00:58 大字

三年前,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成都创造了抗灾救灾史上的奇迹——没有饥荒、没有流民、没有瘟疫、没有动荡。更重要的是,成都化危为机,直面984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万人无家可归急需安家就业的巨大挑战,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又好又快的科学重建之路。

如今,成都的重建,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一个崭新的成都,崭新的灾区,耸立在全球面前。在“5·12”三周年前夕,联合国减灾战略署授予成都“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称号,表彰成都在三年灾后重建中的成就与韧性,并将组织世界上其他城市学习分享成都的经验。

那么,成都让世界分享什么?

首先,政府在灾后重建中的出色作用值得分享。无论从救灾到重建,政府的动员力量、组织资源能力,除展示了制度的优越,最大限度地挽救了生命、降低了损失,还在重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三年重建,成都探索了重建的思路和办法,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政府则重点介入各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169所重建中小学全面完工,232个卫生重建项目、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入使用,全市灾区水电气道路设施不仅全部恢复,还上了一个大台阶。另外,政府还致力于构建一个完备的防灾减灾体系,规划建设了35个应急避险场所,完善了应急指挥、急救,灾害监测、预报,物资储备、调运等体系设施。正如联合国副秘书长阿莎·罗丝·米基罗女士所称赞的那样,成都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了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创造的经验,取得的成就,不仅生动地诠释了“今天的投入是为了更安全的明天,在地方工作中增加投入”的主题,也与联合国很多工作宗旨非常契合。

其次,发展式重建的思路与方法值得分享。成都的重建,一开始就着眼于注重可持续发展。重建中,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始终考虑长远发展,坚持立足实际,特别突出发展性,塑造多样性,优化生态环境的相融性、城乡配套设施的共享性。坚持发展式重建,随时考虑可持续发展路径与模式。重建的过程成为新的发展过程。三年重建,灾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经济增长15%,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五,比地震前提升1位;其他各项经济社会指标连续两年全面超越地震前水平。还成功引进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去年被《福布斯》评为未来10年全球发展最快城市的第一名。

第三,尊重群众意愿、重视心理与精神重建值得分享。成都的重建,始终把群众的意愿放在重要位置,尤其在选址规划、房屋重建、重建方式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反复推敲方案,放手让群众讨论、选择、决策。还在此基础上创造并逐步完善了基层民主自治与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最终,做到让群众满意。重建中,还注重心理与精神重建。每个重建区域都有心理辅导机构,抚慰心理、精神帮扶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重建物质家园的同时,致力于新生活、新风尚的建设。整治环境,增添设施,培训文明礼仪、就业技能,开展读书、演讲、征文等系列活动……灾区群众享受着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文明程度大大提升。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的村民说:“通过灾后重建,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精神生活,我们提前了三十年!”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此时此刻,大地的裂痕已渐弥合,心底的伤痕慢慢愈合。“没有哪一次巨大的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成都的变化正是最新的验证。巨大的灾难,不仅没有摧垮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反而由于制度的优越、政府出色的作用,在“坚韧、从容、仁爱、感恩”的成都人民的努力下,这座城市更上一层楼,并为人类灾后重建提供了独特的经验。联合国减灾战略署常务副署长海伦纳对此评价说:成都三年重建中体现出来的城市韧性令人感叹,希望成都能像一面旗帜,给全球其他城市树立榜样和范例。

新闻推荐

10年增135万人 九成是外来人口数据说话:成都很有吸引力

记者昨日获悉,近日,市人口计生委牵头组织专家对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据进行了分析,对人口发展基本特征、发展现状、问题等进行论证,形成了《成都市人口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