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不下地? 四川首个“无人农场”现身大邑

四川农村日报 2021-11-16 00:53 大字

(无人作业演示。受访者供图)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颖昳

“小麦播种机还需要再改造一点,就可以用到今年的小春播种上了。”11月4日上午,站在大邑县安仁镇新华社区的“数字化无人农场”旁,西华大学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副教授卢劲竹和一旁的同事正在交流小麦播种机的改造技术。

何为“数字化无人农场”?

“无人农场是智慧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是指在人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运用先进的物联网、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等技术对农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智能化管理,完成所有农场生产作业的一种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种植精准化、管理可视化、决策智能化。”卢劲竹向记者解释。

走在田坎边,农田里隐约可见几道车轮印子,这是几天前有平地机在工作的痕迹。今年4月,安仁华侨城联合西华大学、新华社区三方,开始打造建设“华侨城南岸美村-智慧农场示范区”,农田选址和机库建设随即紧锣密鼓地展开。目前,农田改造和机器改造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几天后就能进行小麦播种了。

实际上,早在 2003 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团队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基于卫星定位系统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技术研究,现已突破导航定位、路径跟踪等十大关键技术,解决了精准定位、导航控制、系统集成三大关键难题。

就在11月3日,罗锡文主持的“基于北斗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罗锡文院士是我们研究院的特聘院长,我们西华大学团队也在他的带领下,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实验。”卢劲竹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份启动了无人农场建设并有部分看到成效,而四川的首个项目就落地在大邑县。

“无人农场”有多智慧?

在项目区内,记者看到一个白色的建筑,外观和门窗都是六边形,颇有些现代化、未来化的味道。这是300亩示范区的机库。里面陈列着拖拉机、平地机、旋耕机、播种机、无人植保机等农业机械装备。“机库可以容纳农业生产全环节所用到的装备,还能提供人员的工作环境。”卢劲竹说,300亩的示范区,只需要2-3名管理人员,在电脑或者手机平台进行智能控制,偶尔进行田间视察、设备维护和能源补给工作。

“无人农场”种地的效益如何呢?以播种为例,小麦播种机直线行驶横向误差小于2.5厘米,对行误差小于3厘米,与人工驾驶作业相比,提高了播种行直线度,行距更均匀,通风透气采光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可提高作物产量2%-3%,减少肥料和农药用量5%-10%,降低生产成本5-10%;由于接行准确,可提高土地利用率0.5%-1%;由于可以24小时不间断作业,提高了农机利用率;节本增收效益显著。

目前,西华大学在“无人农场”现有平台上,结合自身特长,更加针对性地开展地域性特色研究。“相信经过这次小春生产,这个农场能达到农机覆盖区域农业操作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作业,并且提高生产效率、生产质量、作物抗风险能力。”卢劲竹信心满满。

展望未来,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项目地三方团队坚信,几十年后,再来种地的人都是文化水平高的人,不能让他们再扛着出头下地,而是运用科技,助推农业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新闻推荐

种植银柳,成就他的创业梦

剖开芽苞作介绍染色后的银柳花◇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陈莉萍文/图在市中区全安镇洪坝村3组,种着约20亩“神秘”的植物。它们...

大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