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站 高山古城 古蜀文明探源的重要坐标

成都商报 2021-10-17 02:49 大字

三星堆考古发掘持续上新,不断吸引公众目光的同时,金沙遗址发现20年纪念活动,又引来国内外权威专家学术争鸣:神秘的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到底是什么关系?它们,在古蜀文明之路上如何交集与传承?高山古城遗址、宝墩遗址、三星堆遗址、十二桥遗址、金沙遗址、商业街船棺葬……这些星罗棋布在成都平原的史前古迹,构成了怎样一幅璀璨的古蜀文明画面?

红星新闻联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金沙遗址博物馆特别策划推出“重走古蜀文明之路”系列报道,邀请考古发掘亲历者、文博专家,重新走近这些遗址,解读灿烂古蜀文明在成都平原的发展,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做出的贡献。

高山古城遗址

精准定位:成都市大邑县三岔镇赵庵子古城村

距今时间:约4500-4000年

遗址简介:成都平原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发掘的八座史前时期古城中,发现最晚但年代最早的一座,处于宝墩文化的较早时期。在此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成都平原年代最早和最完整、集中的墓地。

特邀专家:周志清、陈剑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山古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

本版采写: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摄影记者 谢辉

4年钻探勘察工作,

初步了解古城基本文化面貌

从成都出发,沿成温邛快速路一路向西,经过安仁古镇附近,再往西南方向走一截,就来到了三岔镇下的古城村。

乡道两侧是已经收割过的水稻田,间杂着几块荷塘,细小的荷叶大多枯萎,萧疏的田地里一派秋意。随着水泥路越来越窄,导航也适时地提醒:即将到达目的地。

这个目的地就是高山古城遗址。

遗址所在地原属高山乡,合乡并镇后归属三岔镇,故后来定名为高山古城。高山古城也是成都平原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陆续发现的八座先秦时期古城中,年代最早的一座。

高山古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周志清介绍,这座古城的遗址最早在2002年被发现,后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进,系统考古钻探与试掘工作也作为该项目的一个子课题展开。“从2012年到2015年,前后进行了4年的钻探勘察工作,初步了解到这座古城基本的文化面貌。”

在这4年里,有一个重要的突破点:2014年发现了墓葬区。“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2015年开始对高山古城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发现了迄今为止成都平原年代最早和最完整、集中的墓地,也是成都平原目前新石器时代人骨保存状况最好的墓地。”周志清告诉红星新闻记者。

100多具人骨出土,

帮助了解古蜀先民生活状态

沿着小路走向那两条村民口中的“埂子”,很快便看到了几块“文物保护单位界桩”插在路边泥土中。一边走,一边听见四下里狗和鹅的叫声此起彼伏,给这座安静的小村平添了热闹的气氛。

几千年前的古城墙根已在脚下。一位女性村民闻声走出来,得知我们在找那两条“埂子”——也就是古城的东城墙和南城墙遗迹时,手指着房后的另一片稻田。“当时挖的那个墓也在那边,好多人骨头。”她说自己当时也参与了挖掘,一天挣70元工钱,还记得“那些专家好厉害,用手一摸就晓得骨头是男还是女。”

这片史前墓地中清理出的100多具人骨,是迄今在成都平原考古发掘的所有墓葬中,整体保存状态最好的。通过对这批人骨遗存中碳氮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的检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古蜀先民的迁徙与生活状态。“目前已经发表的相关资料里,关于这批人骨研究的最多。”周志清透露,“近几年内还会有更多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同期出土的大批残碎陶片,经过近4年的精心拼接,也成功复原出许多陶器标本,可以让研究人员更加直观地审视宝墩文化的面貌与内涵。

在大规模发掘中,有一个细节格外吸引人——这100多具人骨里,以未成年人居多,几乎都没什么随葬品,唯独在一个年龄约5岁的小孩手上,戴了两只象牙镯。出土其骨骸的M11墓葬,也因此成为高山古城遗址中唯一出土了随葬饰品的墓葬。

这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这个孩子所在的家族,是不是当地比较富裕的家族?这个孩子活着的时候,是不是格外聪明乖巧,深受父母长辈的宠爱?

周志清说,这个孩子的家庭是否富裕,目前资料尚不能提供更多信息,但作为墓地中唯一出土随葬品的墓葬,且随葬特殊质料的象牙镯子,可见其生前应当是受到百般宠爱的。“甚至有可能,这个孩子在家族或部落中,曾拥有一个相对特殊的地位,或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

一个偶然的机会,

第八座成都平原史前古城被发现

遗址附近有座古庙,叫唐王寺,据门口的碑文讲述:这座寺庙最早建于唐代,历史上曾数次毁于战火,又一次次由乡里的富豪们捐资重建,最后在清乾隆年间重建成现在的规模。

唐王寺门口是个丁字路口,路口左右两边,分别立着关于高山古城的石牌,一块公告此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块则简要介绍了高山古城遗址的发掘面积与文化意义。

敲开寺庙隔壁的村民家大门,上到屋顶露台,便可一览这处古城的核心区域了。当然,前些年发掘结束后,现场便已回填,如今目之所及,只见树木、林盘、低矮的房屋和大片收割过的稻田,一群鸽子在稻田上空低低地盘旋飞舞。

高山古城遗址的另一位主要负责人陈剑介绍,当年发现这座古城,还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2002年的时候,为了配合成温邛高速公路施工,我们发掘了盐店古城,因为公路刚好要从古城中穿过。”盐店古城也在大邑,距离高山古城不远。在盐店古城的发掘现场,一位受雇协助发掘的村民,在和陈剑聊天时不经意说起:他亲戚家附近也有两条像盐店古城这样的“土埂子”。

陈剑打开地图,果然有个古城村,附近有一处地名叫古城埂。根据在成都平原多年的考古经验,陈剑判断:但凡地名含有古城、台子、土墩等字样的,很可能就有先秦时期乃至史前的古城旧址。“我一看地名又有古城,又有埂,多半有戏。”

据陈剑回忆,第一次去高山古城遗址现场时,正是水稻长势较好的时候,“看到城墙内外都是水稻田,埂子上都种的是旱作农物,红薯、玉米、土豆这些。”这些作物的区别让他进一步相信:这两道埂子就是古城墙遗迹。“因为垒城墙的土经过反复夯打,土质较为致密,水不易渗透,就只适合种植旱作农物。”

陈剑很快找到一条水沟冲出来的城墙断面,并从中刮出来几块陶片。经过进一步勘测后,他们正式对外宣布:发现了第八座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

为古蜀文明的探源工作,

建立又一个重要的坐标与参照

“1995年以来,成都平原地区陆续发现了八座古城,都属于龙山时期,大约在距今4500年-3700年之间,后期已经进入了中原的夏纪年。而高山古城是这八座古城中,发现最晚但年代最早的一座。”陈剑说。

他认为,高山古城遗址的发现,为古蜀文明的探源工作,建立了又一个重要的坐标与参照。“为重建四川地区的史前历史,包括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大量重要的实物资料,也勾画出一幅既宏观又具体生动的画面。”

周志清说,从西北的马家窑文化到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间,目前仍有约几百年的考古资料“缺环”。在什邡桂园桥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存,弥合了宝墩文化与马家窑文化之间时间链条的部分裂隙。其余的部分,或仍在考古学者们未来的探寻之路上,耐心等待。

如果把时间轴推到5000年前,当时的成都平原,是已经有了“土生土长”的原住民,还是一片大象漫步的旷野,等待着从西北和东南方向迁徙而来的人群?这些问题也等待着考古学者们更多的发现和更深入的研究来解答。

“目前关于高山古城遗址考古成果的整理和绘图等工作已经完成,现在进入了报告撰写阶段,十四五期间一定会完成。”周志清说,“下一步,我们还会对高山古城当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方面做一个工作,力争最大程度地还原有关这一遗址的全貌。”

新闻推荐

以园区为载体 四川省布局数字农业“路线图”

本报讯(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刘佳)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机器人……当前农业已进入4.0阶段,数字农业站上风口...

大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邑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