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企业自主培育出“长生稻”:像种果树一样种水稻
2017年,“长期生长香粳米水稻种子选育方法”成功获得国家专利,图为杨林钧捧着国家专利证书
割下枯黄的稻秆,留下一茬茬稻桩,根部会再次发芽生长
“长生稻”突破性地改变了传统水稻每年必须反复“播种、育苗、耕田、移栽”的生产模式
“长生稻”
“长生稻”每年春季会从根部再次发芽生长,一次播种就能重复生长, 年年收割,割了又长
经济效益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8200株“长生稻”,能产出400多公斤大米,还能综合养殖400多公斤蛙,以及套种果树,效益比传统大田种植高出约10倍
盛放的油菜花一片金黄,青青麦芒铆足劲向上生长。3月的成都平原,大地欣欣向荣,到处是一派春耕的繁忙。而大邑县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园区里董场镇的一处试验田里却是枯黄一片,稻穗早已收割,只剩下一株株干枯稻秆。
本是播种的季节,地里为什么还有未割稻秆?
“这是我们使用数十年都保持持续生长的药用野生稻和特级香水稻品种作杂本进行杂交,经缜密育种技术筛选,自主培育出水稻中的大熊猫——‘长生稻’。一次播种就能重复生长, 年年收割,割了又长。”割下一把枯草,成都沃盛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廖火亮有些自豪。
什么样的水稻这么神奇?带着疑问,记者走进沃盛源的试验田。
培育
8代基因转换上千次实验
药用野生稻强强联手特级香水稻
走进位于邛崃市的沃盛源生物研究中心,技术专家杨林钧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两棵“杂草”——这就是被誉为水稻种植资源“国宝”的特种药用野生稻,也是培育出长生水稻的秘密武器。“这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抗严寒的原始药用野生水稻,我们花了96万元从海南买回来的!”
杨林钧从事农业生产已经10多年了。2014年,他在从事稻鱼综合种养时发现,水稻的播种、收割不仅对人工要求高,对水产的破坏也大,“能不能减少水稻重复栽种的次数?这样水产业稳定了,用工也解决了。”
带着这样的问题,杨林钧查阅了大量资料,惊喜地发现,农业文献中对水稻的记载是“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既然是多年生,说明水稻本身就具有重复生长的特性!只要找到依然具备这种特征的野生水稻,我们就能培育出免育秧、免播种、免耕田、免移栽的长生稻!”
经过专家团队在全国范围的艰辛找寻,杨林钧在海南找到了两株已有60岁的野生稻,“听说极其耐冷,我心里那个激动啊!”杨林钧立即以96万元的重金买下来,开始投入了研发。
研发的过程极其艰辛。原始药用野生水稻的耐冷性状是由本身基因控制的,这样的原始基因要通过科学的杂交来进行转移,需要至少八代的培育和观察。从2014年开始,杨林钧的团队就将原始野生水稻和香粳栽培稻杂交收割后的稻桩放到设置好的试验冻箱里,通过人为设置不同的温度、湿度、光照形成多批次,72小时以后,逐步调节气温,回到自然温度后再将它拿出来,进行正常室外温度栽培选育。
经过两地三季选育和上千批次分组实验繁殖,部分超强抗冻稻桩样品出现了。个别稻桩过了一个冬天以后,第二年春天枯秆中又都冒出了绿芽——选育成功了!野生水稻经受了各种灾害和不良环境的自然选择,其优良的耐冷性、耐旱性、耐瘠性、抗病性等,被充分遗传到长生水稻中,2017年,“长期生长香粳米水稻种子选育方法”成功获得国家专利,并得到中科院院士的高度赞扬!
种植
一次播种就能重复生长
效益比传统大田种植高出约10倍
“你看,稻子的根系还是黄色,并且扯起来还有韧劲儿,底部牢牢抓住大地。”深蹲下田,廖火亮费力地握住稻秆的一头,深呼一口气,他又攒了攒劲儿将稻株从土中连根拔起。扒开干枯的稻秆,棕色的根系紧密缠绕,仔细一看,竟然发现嫩绿的新叶从根部冒出。“看!这就是在原来根系的基础上,今年新生长的水稻。”
割下枯黄的稻秆,留下一茬茬稻桩。虽然同样是春耕,但沃盛源的试验田里却很不一样。“不同于传统水稻的春耕育秧、插苗,‘长生稻’一次播种就能重复生长,还能实现年年收割,割了又长。”廖火亮告诉记者,“长生稻”遗传了原始药用野生水稻的自然性状,利用“春天发芽、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不亡”的功能与传统优质水稻进行杂交培育,“长生稻”突破性地改变了传统水稻每年必须反复“播种、育苗、耕田、移栽”的生产模式。
廖火亮盛出一碗“长生稻”熬煮的清粥,飘来一阵阵淡淡的清香。根据连续3年规模化生产数据表明,“长生稻”每年春季会从根部再次发芽生长,根系非常发达。“稻田综合种养模式8200株‘长生稻’,能产出400多公斤大米,还能综合养殖400多公斤蛙,以及套种果树,效益比传统大田种植高出约10倍。”
跟农业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廖火亮最操心的就是人工投入。不同于一般农业生产,水稻种植每年都需要重复大量劳作生产,随着农业人工成本与技术成本持续增高,虽然机械化程度越来越普及,但在丘陵或山区劳动强度还是很大,传统水稻生产经济效益越来越低。
“‘长生稻’革命性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种水稻就像种果树一样简单!”廖火亮告诉记者,“长生稻”管理简单,劳动投入少,在“湿地生态效益、单季休耕、地力培肥”方面成效显著,采用“长生水稻+稻田综合种养”相结合的产业模式,将有力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的转型升级,还能最大化降低生产成本。“目前,‘长生稻’系列品种已经在大邑县、邛崃市等地连续几年规模化生产,新品种也正在快速、稳定地培育推出。今年我们还将向周边农户推广,计划在5月前扩大种植面积达5000亩以上。”
本报记者 李萌 陈泳 文/图
新闻推荐
设置在农田中的环境监测设备万富旭在操作育秧机数字农业服务平台后台,土地实时卫星图清晰呈现在屏幕上身着笔挺西装、脚蹬...
大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