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女》雕刻者:让雕塑诉说城市的故事

自贡日报 2018-03-12 21:05 大字

自贡网(记者 周孟娟)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个人,那么雕塑就是这座城市的“眼睛"。因为这双“眼睛",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才充满灵感和韵律。透过这双“眼睛",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看到这座城市的过去和未来。

在盐都,自流井区沙湾的《牧羊女》、《渔童》,东方广场的《一家子》,吴玉章故居的《吴玉章》,大安江姐小学的《江竹筠》等标志性城市雕塑,无不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古今故事,而这些被自贡市民家喻户晓的雕塑作品,都是出自同一位作者——自贡市雕塑家李绍端之手。近日,记者走进这位已经70岁的老人家中,听他讲述与雕塑不得不说的故事。

参与《收租院》创作 作品巡展轰动亚洲

上世纪40年代,李绍端在秀美的旭水河畔度过了金色的童年,漫山的绿树,沧桑的古巷,引起他无限的情思,激发他憧憬与追求美丽的梦想。

在旭川中学就读期间,李绍端幸遇当时在校任教美术老师的著名国画家刘克刚(已故),受恩师教导,他对美术产生浓厚兴趣并展现出天赋。1960年,李绍端以高分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当时,该专业在全川仅招收5人。

李绍端确实与雕塑有缘。此前,虽然他从不知道雕塑是什么,更没学过,可他凭着感觉硬是捏出了自己的第一批作品,一向严格的老师也说真像。搞雕塑是件苦差事,泥巴、水泥、石膏、木架、钢筋,没完没了的草图,一件作品大的几吨几十吨重、几米高,小的也有几十斤重。雕塑作品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相争相竞,如何吸收最好的东西,又能深刻地表现出传统特色,这一切都摆在李绍端面前,他必须不断地探索不停地实践。学习实践中,他开始了自己的钻研之路。寒来暑往,困难时期馒头白菜就是最好的饭菜,在校期间李绍端人瘦了一圈,手指磨出了老茧,设计的画稿可以用麻袋装。正是在那段时期,李绍端打下了牢牢的雕塑基础。早期的李绍端靠模仿、在大三以后,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1965年,作为优秀毕业生,李绍端有幸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赵树桐、王官乙及一批优秀雕塑工作者共11人,参与了四川大邑县刘文彩庄园中国现代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的创作。该作品根据当年地主收租情况,在现场构思创作,共塑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7组群像。它们以情节连续形式展示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手段──收租的全过程,共塑造了114个真人大小的人物。

生平第一次参与大型群像创作,这给了李绍端很好的实践机会。他一边创作一边学习,与优秀的雕塑家们一起将西洋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的技巧融为一体,生动、深刻地塑造出如此众多不同身份、年龄和个性的形象。群像与收租环境浑然一体,收租情节与人物形象刻画栩栩如生,集中地再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迫使他们走向反抗道路的历史事实。在这组作品中,写实风格和泥土材料的运用颇为恰当,中、西雕塑技巧的融合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可谓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空前的创举。

《收租院》完成后,在北京复制展出,曾引起很大反响。其后又在欧洲的阿尔巴尼亚,亚洲的越南、日本巡回展出,轰动亚洲,当时李绍端只有25岁。

新闻推荐

市政协委员、大邑县旅游和商务局局长岳惠玉: 激活三国文化IP 开发动漫文化产品

岳惠玉罗强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2018年的重点工作部分,提出了从四个方面发展天府文化:繁荣公共文化事业、壮大文化创意产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市政协委员岳惠玉提出,将...

大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