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历史 留住记忆雁江农民办了间民俗博物馆
体验现场。□本报记者张方金曹礼芹
葫芦酒壶、旋转号盘电话机、28加重自行车、木制鸡公车、吹谷风车、手拉风箱、毛主席像章、明星画笔记本、千粑(一种用废旧布料编造的图案和色彩丰富的被子)、补丁裤子……宛如时光穿梭,真实再现了过去一段时间的生活境况,而且很多老物件已经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3月3日,记者来到位于雁江区丰裕镇场镇的含英民俗博物馆,捡拾起一段段过往的记忆。
留住记忆
自建触摸“资味”的民俗博物馆
来到含英民俗博物馆,古朴的青砖瓦房里摆放着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展品,吹谷风车和撮箕,录音机和磁带,90年代初的语文课本和印着港台明星的笔记本……不禁让人回想起一些事和人。
“随着生活的日新月异,好多旧的东西渐渐不在了。希望见到这些实物,能记起并留住些东西。”博物馆的负责人唐家勇指着几屋子的展品说道。他还一一细数着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
唐家勇是雁江区清水镇的农民,通过自己的打拼在迎接镇、丰裕镇有了自己的事业。他也是位喜好民俗文化的人,从懂事起就留心收藏一些物件。多年前他去成都大邑建川博物馆参观后,萌发了把这些物件分享给更多的人,留住记忆,留下乡愁,自己建一个民俗博物馆的想法,并开始收集整理物品。2017年6月,了解丰裕镇酱园厂拍卖,他考察后认定这是一个办博物馆的好地方,于是买下来。经过几个月的建设,博物馆在2018年春节期间对外开放。
“过几天我去乐至把织布机拉过来,还原下过去织布的场景,等博物馆建大点,把养蚕、制作安岳粉条等场景也还原了,让更多的资阳本土东西得到展现,再将展品分类陈列,让大家免费参观时,不仅可看,还可以触摸把玩展品,只是不弄坏就可以了。”唐家勇看着正在施工的几座房子,描绘着自己的博物馆梦。
找到记忆
感叹现在的生活好
“妈妈,这是什么?”“这是纺车,过去穿的衣服就是靠这个纺出来的。”网友“林燕飞飞”在朋友圈看到博物馆开放的消息,3月3日,专程从雁城带上自己的父母和女儿前来。8岁的女儿看着展品满是好奇,便不停地询问母亲,母亲不能回答的,外公外婆再回答,得到答案的女儿脸上不时地绽放出笑容。
“林燕飞飞”的父亲看到28加重自行车和车上放着石匠的工具时,给家人介绍起自己几十年做石匠的经历和工具是如何使用的。在看到一件补丁裤子时,更是不由得说起“淘哥淘哥,裤儿九斤多,为啥那么重,因为补丁多”的民谣。感叹,现在的日子太好了。
在博物馆,有从雁城赶来参观的市民,还有慕名从附近村镇赶来的村民。自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4000余人次,春节期间每天接待均是五六百人次。43岁的迎接镇牛藤村村民刘太全听说有个博物馆,专门过来看稀奇。他说,找到了以前的感觉,下次要带上亲朋好友一起来。
分享记忆
主动捐赠自己的老物品
在博物馆,许多参观的人见物思事、思人,还感恩于这份用心,萌生出捐赠物品丰富博物馆展品的想法。
“林燕飞飞”把携带的父亲于1971年在重庆动物园参观时花0.6元买下的三峡石捐赠给了博物馆,看着三峡石放在博物馆,她和家人还合影留念。她还打算下次来把自己的一些物品捐献出来。她说,分享是一件美好的事。
丰裕镇祠堂村村民刘桂英看了博物馆的展览很是激动,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千粑捐献出来。她说,让大家看到千粑,喜欢千粑,很高兴。这张千粑是自己奶奶留下的,有几十年的时光了,后来有些破了,自己就再织补了下,又用了十几年。拿出来捐赠时,她的媳妇看到了,觉得很漂亮,还请她专门再做一张来用。
目前,博物馆五六百件展品中就有近百件是自愿捐赠的。
新闻推荐
日前,一封感谢信送到了市长信箱里,在信中,大邑县市民杨力表达了对大邑县政务服务中心户籍办理窗口民(辅)警为其父亲特事特办的感谢之情。600多字的感谢信,言辞真切、感情诚挚,无不述说着公安局民(辅)警为...
大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