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摆谱系列报道⑶黄庭坚族裔 首次四省市联修族谱
百姓摆谱系列报道⑶ 《双井衍派滋公黄氏族谱》封面。
黄滋画像。
由大邑县实验中学高级教师黄太明主编的《双井衍派滋公黄氏族谱》近日付梓,谱书为大16开本,精装,近600页,编撰思路新颖,内容丰富厚重,收录资料翔实,是研究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和中国姓氏文化发展史的重要实证,也是新时代深入发掘家风、家训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以及耕读传家遗风的民间史料。
中国民间编撰家谱的传统,基本上是局限在某一大姓氏支系或某一地域家族,这部《双井衍派滋公黄氏族谱》则打破了这个惯例,以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族祖之一的黄滋为始祖,记录了黄滋后裔在近千年的时间里繁衍生息在四川、贵州、云南和重庆的情况,并由四省市的族裔一起联修族谱。这样的编撰思路,在中国修谱史上较为罕见。
内容丰富:从溯源考究到江夏文化
《双井衍派滋公黄氏族谱》内容丰富扎实,共分为序与字派、溯源考究、世系源流、职品与移徙、江夏遗风与江夏文化、其他6个部分47章。
该谱最有特色的,是溯源考究和江夏遗风与江夏文化两个部分。
在溯源考究中,一共用了16章考究黄氏的由来,探究该支黄氏家族从古代黄国到江夏黄氏、金华黄氏、双井黄氏、折棠山黄氏、坎溪黄氏与新塘黄氏、聚溪黄氏与龙塘黄氏,以及在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迁徙入川的黄氏情况等,展现的是该支黄氏家族在历史发展中的迁徙变化历程。
黄太明从2015年春节后开始寻根问祖,先后到贵州、江西等地探寻祖迹,收集资料,多次组织族人研讨修谱事宜,最终在族人的大力支持下,首次群策群力编修了这部西南地区的通谱。
研究谱牒文化,谱书的序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双井衍派滋公黄氏族谱》收集的最早谱序,是唐朝贞观12年(638)由宰相、文学家岑文本撰写的《唐贞观修宗谱始作黄氏宗谱序》。
《双井衍派滋公黄氏族谱》一共收集整理了江西、贵州、四川等地老族谱中的54篇谱序,涵盖唐、宋、明、清朝,对保存和研究谱牒起到了非常有价值的作用。
对这些谱序,编修者并不仅仅局限于原文照录,而是在有些谱序后特别注明了自己的见解与观点,表达了新时期编修族谱的新思考,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潮流。
家风、家训,是近年来谱牒研究的热点。黄氏以“江夏”为标志,其代表的文化之一是孝文化,《二十四孝》中,黄氏占了两席——黄香扇枕温衾、黄庭坚涤亲溺器。
《双井衍派滋公黄氏族谱》不仅对江夏古代孝文化进行了收录和解释,还收录进了从古至今该支族人孝亲的模范事迹。
该谱还收录了不少具有民间特色的资料,如分家合约、字据、票据及出征抗敌军人家属证明书等。
如一份清道光15年(1835)的分家合约中写道,黄士达、黄士益、黄士秀3兄弟因“弟兄在众,人繁难以指持”,经过商议,请来族亲作证,把家里的产业分作3股,以“天、地、人”3字为号抓阄而定。抓阄分家定下来后,不得翻悔。
为约束3兄弟分家后不起争执,合约中还写上了“诅咒”的话:“遵约者兴,违约者灭。”
追宗溯源:从江夏黄氏到金华黄氏
万派朝宗江夏黄,作为排名中国姓氏第八位的黄姓,“江夏”是一个古老的郡望和堂号。
战国时期,楚国国相、春申君黄歇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楚考烈王熊完(《史记》记作熊元)即位后,封有恩于他的黄歇为令尹(相当于宰相),赐淮北地十二县,号为春申君。
《上海地名志》等记载,如今上海简称申,即源自受封在这里的黄歇。黄歇对今黄浦江进行治理,造福百姓。人们为纪念黄歇,把这条江改称为春申江或黄浦江,简称申江,奉黄歇为开申之祖。
江苏苏州人更是奉黄歇为城隍,为他立神主(牌位),定期祭祀。2002年9月,在上海申博成功的欢庆晚会上,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
而在黄姓发展史上,黄歇最大的贡献,是将当时的天下黄姓人重新聚集在一起。
黄歇受封为相后,流离在各地的黄姓人纷纷向楚国靠拢,聚集在江夏(今湖北武汉江夏区)。江夏成为黄姓家族的主要繁衍中心,江夏黄氏是后世很多支系的主干。
东汉时,江夏黄氏最有名气,对后世影响也最大,时人誉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如今,天下黄姓人都承认江夏是黄姓的郡望与发祥地,江夏黄氏肇始人是黄香。
黄香留名千古,在于他的孝行。他的主要孝行事迹,《三字经》中有记载:“(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有8个儿子,最有名气的是黄琼。黄琼前后当过“三公”(司马、司徒、司空),身经四朝,五挂相印,一任帝师,七辞侯爵,是古代黄姓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黄琼的孙子黄琬,在东汉末年曾任司徒、太尉,后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杀害。
江夏黄氏从黄香、黄琼到黄琬,声名逐渐兴旺。其中,黄琬任太尉时,是江夏黄氏的全盛时期。黄琬被杀后,后代及族人散迁四方。
隋朝开皇年间(一说东晋初年),黄香后裔黄苾从江夏迁到婺州金华县(今浙江金华市),成为金华黄氏的开山始祖。
到了唐末,金华黄氏的黄荣(有的谱记作黄萦),有黄洪、黄浩两个儿子,黄洪有黄珌、黄瑕、黄瑶(或作黄琰)3个儿子,黄浩有黄琛、黄玘、黄璞、黄琬、黄珍5个儿子,8人因五代时期的战乱而分居各地,都有成就,各自衍为一派。
南唐时期,黄玘的儿子黄赡(有的谱记作黄瞻)出任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县)县令,为躲避战乱,黄赡定居在分宁县的山区布甲乡(一说是迢濑,即今修水县城南区丘湖一带)。
后晋天福4年(939),黄赡将57岁的父亲黄玘从金华县迎奉到分宁县养老,并把黄贻、黄赋两个弟弟一起接来定居。
黄玘成为后世著名的双井黄氏始祖,开启了双井黄氏的辉煌。
分宁黄氏:从十龙及第到48名进士
双井,在黄姓的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在黄姓的多个衍派和支系中都有出现。
所谓双井,就是两口井,即在黄姓人生活的地方,同时开凿两口相距很近的井,并以双井为地名,故而将其族系命名为双井黄氏。
黄荣的8个孙子分衍各地后,都在住地开凿了双井。分宁县双井村(今江西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即为黄赡的儿子黄元吉定居此地后因开凿双井而得名。
唐末时,定居在邵武禾坪(今福建邵武市和平镇)的黄峭,有21个儿子。
后周广顺元年(951),黄峭在80岁生日宴会上宣布:除3个妻子所生的老大留下侍奉父母外,其他18个儿子都到各地去开创基业。
其中,黄峭的第二十子黄井,迁居到南丰县(今江西南丰县)龙池乡二十七都双井头,缔造了南丰双井黄氏。
分宁黄氏的后裔中,在清初湖广填四川大型移民运动中落籍在今南充市高坪区隆兴乡新桥沟村的黄姓族人,在祖居地西南、西北方向也都开凿有两口井,至今仍在使用。
话说双井黄氏自黄玘来后,逐渐开始兴旺起来。
黄赡的儿子黄元吉弃学经商,成为当地首富,他购置田产,修建府邸,耕读传家,用黄庭坚的话说,就是“长雄一县”
。黄元吉为让黄氏家族走出大山,在分宁县一个叫明月湾的地方修建府宅,创建了以黄姓人为主的自然村——双井村,双井黄氏由此而来。
黄赡的另一个儿子黄元绩则因读书刻苦,在宋太祖建隆2年(961)考中南唐政权的进士,成为双井黄氏第一个进士,后来官至吏部侍郎、五城兵马都指挥。
双井黄氏第四世、黄元吉的儿子黄中理,为人深沉有谋略,因在处理公务上出了差错,被判赔巨额损失,卖掉万亩良田,家族一落如洗。
幸亏黄中理非常重视家族子弟的教育,在家境败落前开办了樱桃、芝台书院,聘请老师,让黄氏子弟接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在古代,如果家族非常重视教育,文脉一般都会逐渐兴盛起来。
黄中理重视教育的成效,迅速在第二代人中体现了出来。
黄中理有黄沔、黄滋、黄湜、黄淳、黄涣5个儿子,他的弟弟黄中雅也有黄灏、黄浃、黄注、黄渭、黄浚5个儿子,10人都考中了进士,被世人誉为“十龙”。
此后,双井黄氏家族不断有人考中进士,先后创下“十龙”及第、一门三连桂,总共出了48个进士,其中5人官至尚书的科举奇迹,成为江西最为著名的望族之一,双井村被誉为“华夏进士第一村”。
黄湜的儿子黄庶在宋仁宗庆历2年(1042)考中进士,官至康州(今广东德庆县)代理知州。
黄庶有6个儿子,他考中进士后的3年(庆历5年,1045),二儿子,即著名文学家、江西诗派鼻祖、诗书双绝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出生在双井村故里。
辗转迁徙:从江西到贵州再到四川
双井黄氏“十龙”第二“龙”黄滋,就是《双井衍派滋公黄氏族谱》中的始祖。
黄滋24岁那年,即天禧5年(1021),考中进士,官至承事郎、翰林院编修。
黄 滋 有 黄 庠 、黄 黉(hóng)、黄序、黄廌(zhì)、黄廱(yōng)5个儿子,黄序在皇祐5年(1053)考中进士,官至通州(今江苏南通市)通判,后退休回家;黄廱也在皇祐年间考中进士。
黄序的二儿子黄尚文,在北宋大观年间迁徙到瑞州高安县折棠山(今江西高安市相城镇棠山村)。
黄尚文有黄溢和黄献才两个儿子,黄溢的孙子黄佑国,进士出身,官至吏部尚书,曾出使金国,“使金不屈,尽节效忠。”
经过数代繁衍,这支黄氏家族在折棠山瓜瓞绵绵,成为高安县的名门望族。
到了元末,至正12年(1352),农民军徐寿辉部下陶九攻占折棠山,黄氏家族“屋宇尽焚,人各逃命”,300多口人,最后只有6个族人归宗复业。
在明朝,折棠山黄氏家族再度崛起。其中,黄山在成化20年(1484)考中进士,官至御史;黄尚恕官至重庆府知府;黄屝初任四川名山县知县,后升任雅州(今四川雅安市)知州。
在元至正12年的灾难中,黄氏家族中的一支辗转迁徙到高安县的坎溪、新塘等地,并在明朝出了多个人才。
明初,经历了元末战乱后,湖广人口锐减,朱元璋组织了大规模的江西填湖广移民运动,实行“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移民政策。
到明朝中后期,移民政策仍在延续,但更多的是江西人自愿迁徙,目的是为了在经济上寻求更大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嘉靖43年(1564),坎溪黄氏中的黄正壮,迁徙到隶属湖广的靖州天柱县三图里聚溪寨(今贵州天柱县瓮洞镇聚溪村)。
经过数年艰苦打拼,黄正壮购置了500多亩田产,成为聚溪黄氏开基始祖。
万历年间,应黄正壮的邀请,他的二哥黄正才以及大哥黄正善的儿子黄国儒,举家从高安县新塘迁居到天柱县龙塘寨(今贵州天柱县瓮洞镇岑板村),黄国儒成为龙塘黄氏开基始祖。
黄国儒是秀才出身,曾任潼川县(县治在今四川三台县潼川镇)县丞,后回到龙塘,开办学馆,教家族子弟读书,大兴聚溪、龙塘黄氏家学之风。
清初湖广填四川时,天柱县聚溪、龙塘黄氏家族有一半的族人迁出,散播在今四川、贵州、重庆、云南四省市,但至少有200人迁徙情况不详。
其中,以“国”字辈分为三大族系,主要集中在今四川南充市高坪区、广安市岳池县与武胜县、遂宁市、凉山州雷波县,以及重庆市区及秀山县、云南昭通市永善县等地。
迁入四川的,形成七大聚集区:今南充市高坪区隆兴乡和会龙乡,岳池县天平镇、苟角镇,岳池县镇龙乡、大石乡,武胜县飞龙镇。
黄国儒的孙子黄甲璋等5兄弟及子辈,先后迁徙到顺庆府长乐里五棕棠村(今南充市高坪区隆兴乡新桥沟村),最早到达时间为康熙30年(1691)冬月十八日。
《双井衍派滋公黄氏族谱》主编黄太明,是黄甲璋的第12世孙。黄太明介绍,如今,从天柱县迁徙入川的三大族黄姓族人后裔,能联系上的有5000多人。
迁徙到今南充市高坪区隆兴乡新桥沟村的黄氏家族,因最早一批在康熙30年(1691)冬月十八日抵达此地,故每年冬月十八日,成为家族的“祖神会”纪念日。
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这一天,黄氏家族要举行庆典仪式,用不同的形式开展纪念活动,庆祝先祖胜利迁徙,开始新的生活。
1949年后,这个庆祝仪式消失。
2015年清明节,南充市高坪区隆兴乡黄氏族人,在时隔66年后,第一次举行了清明会,此后成为惯例。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黄勇
新闻推荐
1月19日,101教育研究院四川分院首次研讨会在大邑县安仁中学召开。来自四川各地中小学校近30名具有丰富信息化教学经验的一线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上,101教育研究院四川分院为新聘教研员们颁...
大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