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周建会和他的“博物馆”

内江日报 2015-07-18 00:24 大字

◇本报实习生晏治权文/图

威远县城里有条巷子,名叫萝卜巷。该巷本身名不见经传,不过,这里却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上至战国、下至民国时期的藏品,有字画、书籍、瓷器、木器、玉器、铜器、杂件等等。

“博物馆”主人名叫周建会,今年63岁。2000多件藏品中,蕴藏了太多故事。

■“软磨硬泡”买下的书法作品

对于周建会来说,收藏是一个爱好,这个爱好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他到西安旅游,逛古玩市场时看到一只玉坠。虽说不太懂玉器,但玉器雕刻精美的外观把周建会吸引住了。那时他在单位的工资只有30多元,那只玉坠卖价50元,花掉了他一个多月工资。

从此,他到每个地方,思维便不由分说地带领着他向古玩市场走去。退休后,他对收藏甚至到了痴狂的地步。在周建会的“博物馆”里,笔者不禁驻足于4幅楷书书法作品之前,周建会介绍,此为清末书法名家黄自元的作品,用了4年时间才买下。

其中曲折,他娓娓道来——

2007年左右,周建会得知威远某中学一名姓殷的校长家中有“宝贝”,这件“宝贝”便是黄自元的楷书四条屏。他立马调动关系,委托朋友向殷校长转达购买黄自元书法作品的意愿。不出他的意料,殷校长谢绝了。尽管如此,周建会没有放弃。他隔几个月,便打电话给殷校长喝喝茶、吃吃饭,但殷校长始终不愿让出“宝贝”。

时隔4年后的2011年,周建会最后一次约请殷校长,表达了自己想筹建一座供收藏爱好者免费参观的“博物馆”,希望黄自元的书法成为博物馆藏品之一,殷校长感受到周建会的诚意,终于同意让出“宝贝”。

■竹雕笔筒上了“寻宝”栏目

笔者围着周建会的“博物馆”转了一圈,他不遗余力地介绍着自己的“宝贝”。这是战国时期的铁器,这是唐宋时期的瓷器碎片,这是清朝时期的字画。

在一个较小的玻璃展柜前,笔者发现,其中只有两件藏品,其中一件是一个高十多厘米、直径约十厘米的竹雕笔筒。周建会从保管室中拎来一大串钥匙,挑出其中一把打开了玻璃展柜,取出竹雕笔筒说,这件“宝贝”可不简单,它上过中央电视台的“寻宝”栏目。

周建会回忆,竹雕笔筒是在2006年于自贡收藏一条街买到的,当时买价6800元。他还记得,当时市场上的朋友都对他说:“周哥,你这东西买贵了!”他不以为然地说:“你们还有那么精美的竹雕笔筒没得?有我还买。”

2011年,中央电视台“寻宝走进安仁”栏目组来到成都录制节目,周建会在大邑县安仁镇的朋友知道后,通知了他。周建会带着几件藏品前往成都参加,但是,只有一件藏品能够参加“寻宝”,他挑选了竹雕笔筒。经过现场专家鉴定,竹雕笔筒为清乾隆到嘉庆年间制作,运用了多种雕刻技法,为《九老图》图案,时价值20万至25万元不等,且还有升值空间。专家的鉴定让周建会惊喜万分,他知道竹雕笔筒的精美,但不知价值如此之高。这更加肯定了他当初的收藏决定。

■收藏张善子册页

周建会介绍,“博物馆”中共有2000多件各类藏品,但他的“家当”远不止于此。他翻出手机相册,给笔者看了几张照片,照片为几幅国画作品。周建会神秘地笑笑说,这是张善子1906年在日本留学时画的国画册页,保存在家里。

笔者观察到,册页共6张,主要画的山水、景色、静物等。周建会回忆,此6张册页共花费8.6万元买下。在此之前,四川省文物局的一位研究员出了6万元,但没从重庆卖家手中买下。周建会得到消息后,托朋友帮忙,反复做工作,费尽口舌,最终用了半年时间才说动卖主,将张善子的作品迎归故里。

新闻推荐

彼岸蒹葭四川茶是会说话的你说它会告诉你一切重要的是

□彼岸蒹葭(四川)“茶是会说话的。”你说,它会告诉你一切。重要的是,得先把自己放空,且静,身心俱静,你才会听到茶的声音。夜凉如水,晚风习习,楼下金银花的清淡香气,一会儿闻得到,一会儿又似乎消失了。这类似...

大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