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雪山脚下山歌越唱越好听

四川日报 2014-12-26 11:28 大字

□本报记者 简霞 程文雯

“太阳落下坡,请嫂嫂淘米双手搓……”12月8日,西岭雪山脚下的大邑西岭镇内,72岁的任汉成一亮嗓,一首音调婉转的西岭山歌脱口而出,韵腔和音色极具川西特色,方言词汇更添余韵悠长。

西岭山歌是川西西岭山区及周边地域的山民传唱的民歌。相传产生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民国时期及上世纪50年代。不久前,在文化部刚刚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中,西岭山歌榜上有名。

一首山歌,就是一场龙门阵

“困了累了就唱山歌”,“苦了闷了就唱山歌”,400多年来,西岭山民创作出数不清的山歌。

在西岭山歌中,有不少描写劳动场景的曲子,比如一首《西岭背二哥》:“西岭汉子名字多,有个名字叫背二哥。背粪上山忙农活,背粮上山去挖药。背煤炭又背木货,翻夹金山还是当背二哥。草鞋烂了就打光脚,棕挎子垫背经得磨。打起拐还要拉扯索,拐钉子把石头钉满深窝窝”,讲的就是西岭雪山上背山工的生活。“一首山歌就是一场龙门阵,简单、朴实、不媚俗,但却能将听者带到最生动的场景里,这就是山歌的魅力所在。”大邑县西岭山歌协会会长张道深说。

爱情也是山歌的一大主题。“哥在山上唱高调,妹在房中心儿跳。山上人多不敢喊,出门吆鸡把手招。”“哥在窗前学鸟叫,妹在房中把手招。妈问女儿你喊哪个,我打完草鞋伸懒腰。”……短短几句,一幕幕青年男女间脉脉含情,却又羞于表达的生活场景活灵活现。“西岭山歌的歌词质朴、真实,是真正的原生态民歌。”吉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潘原钏,去年初到西岭镇采风时感叹道。

3位老汉,跋山涉水寻山歌

随着西岭镇老一辈歌者年龄增大,西岭山歌也一度濒临灭绝。2004年,得知家乡西岭镇要全力保护西岭山歌,当时已67岁的张道深放弃了在美国和家人团聚的生活,回到西岭镇,和同样年过6旬的任汉成、李有福一起,为山歌的保护传承奔走,这一唱就是10年。

“要拯救山歌,就得先挖老人们记忆里的山歌。”张道深说。利用参加西岭镇老年体协活动的机会,张道深开始组织大家唱山歌,还办起老年山歌赛。2007年,在大邑县政府的支持下,他和任汉成、李有福牵头成立了大邑西岭山歌协会,“协会每年都会在大邑各乡镇举办培训班,现在已有1000多成员。”

2007年,3位老人还跋山涉水到处收集山歌。“每天要走30多里山路,除了西岭和周边的乡镇,雅安天全、芦山、宝兴的大山里我们都找过。”任汉成说。

如今,他们记录下的山歌有400多首,并整理归纳出老调、大调、小调、吆噢调、牙妹调等5种基本调式。2010年,张道深编著的《山魂之声——西岭山歌及其传奇》出版。他还专门编撰了用于培训的《西岭山歌选》,其中不乏《爸妈盼我长成人》、《水有源头树有根》等适合中小学生传唱的山歌。

2013年,利用西岭雪山的景区优势,西岭山歌协会组织了一支实景演出队,将山歌传承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在当年的南国冰雪节上,演出队的表演让不少游客竖起大拇指。

在大邑县的各个校园,甚至是幼儿园内,也时常响起西岭山歌的调子。“山歌传承,下一代很重要。”张道深说。据大邑县文体广新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正准备将大邑花水湾学校打造为西岭山歌培训基地,“让山歌进校园成为常态”。

新闻推荐

“民情议事园”为民解难题

大邑县晋原街道芙蓉社区的“民情议事园”,自2013年6月建立以来,每周开展民情议事活动,针对居民反映的问题建立了群众诉求、社会稳定、困难帮扶“三本台账”。截至目前,共接受涉及交通、就业、住房、...

大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邑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