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寄养 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
梦想和愿望虽好,但家庭寄养的现实并不乐观。《家庭寄养管理办法》12月1日正式施行近一个月,无论是成都市救助站,还是成都市儿童福利院,都没有一个孤残儿进入新的寄养家庭。
家庭寄养,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12月24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儿童保护专家、福利院管理者和律师。
□袁婧 本报记者 刘星
尚需专业机构指导寄养家庭
与福利机构相比,家庭更能培养出心智健全的孩子。“如今,院里健康的孩子基本都被收养了,轻度残疾的孩子送到各个寄养家庭,福利院负责抚养脑瘫、智障等重度残疾的孩子。”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分管家庭寄养的副院长李翠英如是说。
寄养的孩子散落在各个家庭中,如何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选择的寄养家庭大多集中在大邑县三岔镇,福利院也在当地成立了儿童福利指导中心。该中心不仅对寄养家庭进行跟踪、监督和培训,也让寄养家庭之间能够互帮互助。李翠英介绍,曾有寄养孩子亟需手术,但正值农忙,其他寄养家庭的家长就主动帮忙,方便孩子家长去医院护理。
四川广力律师事务所律师唐应欣认为,这种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很多农迁院落硬件和配套都不错,建议在这些相对集中的院落里搞寄养家庭试点,以方便专业机构进行监督指导。
尚需专业人员培训照料人
“要组建寄养家庭,仅有爱心是不够的。”唐应欣曾参与成都市公益慈善促进办法起草,她认为,寄养家庭要做好“技术”和“心理”准备。“寄养的孩子如患有癫痫,发病后如何急救和护理,这些基本知识肯定要具备。”“心理准备必须要有。”成都市救助站儿童保护科科长陶醉介绍,比如流浪乞讨儿童,他们大都因为亲子关系不佳或遭遇重大变故,才导致在外流浪。由于经历特殊,他们比一般孩子更敏感、更脆弱。
如何帮助寄养家庭做好这两手准备?新办法规定:寄养残疾儿童,应当优先在具备医疗、特殊教育、康复训练条件的社区中为其选择寄养家庭。儿童福利机构应当对寄养家庭主要照料人进行培训。唐应欣说,新办法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孤残儿童感受到家庭温暖,加大对照料人的培训,也可减少他们的顾虑和担心。
李翠英负责的家庭寄养指导中心,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对寄养家庭的主要照料人进行培训。“培训也要建机制,技术支持、情感支撑,都要有专业的培训队伍。”
尚需社会组织参与儿童保护
新办法实施近一个月,成都缘何没有一例新增的寄养家庭?“新办法对寄养家庭提出了更高要求,吓退了不少爱心人士。”唐应欣说,实际操作还需要一个过程。
陶醉认为,要大力推广家庭寄养,还需向社会组织“借力”,光靠民政部门或福利机构肩负家庭寄养孩子的监督指导责任是不够的。“大力培育社会组织,通过第三方的探望、指导、监督、评估,才能编织一张更有效的儿童保护网。”
唐应欣建议,让专业性的社会组织参与进来,为社会福利机构分担责任。
社会组织参与寄养家庭的儿童保护,这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为现实。目前,四川省部分地方正争取各方支持,大力实践儿童保护工作。如南充市仪陇县双胜镇荣光村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计划开展为期五年的“创建社区儿童保护服务体系”。
记者获悉,四川省正通过成立市县两级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落实乡镇(街道)管理职责,建立城乡社区儿童福利督导制度,在全省形成儿童福利服务网络,逐步使儿童福利保障服务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
新闻推荐
美丽的房舍、整洁的乡村道路、齐备的配套设施……“好的环境改变了我们以前的生活习惯。”大邑县王泗镇庙湾村的张大爷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如今,村民们都养成了不乱倒垃圾、乱泼污水的习惯,村...
大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