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无川不成军 八年征兵325万人

华西都市报 2014-08-10 20:29 大字

当年成都街头的宣传漫画“你不当兵不嫁你,留你一世打单身”。

四川壮丁干训班纪念章。

死字旗

四川各地的壮丁队培训毕业纪念章。

发给在湖北江陵牺牲的士兵杜青云家人的荣哀状。

川人踊跃参加抗战的标语:

“还我河山”“抗战到底”“你不当兵不嫁你,留你一世打单身”“锄头给我,你拿枪去”“好儿郎就是要抗敌沙场”

在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当年9月,30万川军分三路奉命开赴抗日前线。随着四川成为抗战期间的大后方,四川人民不仅要为前线提供粮食、赋税,也要为各个战场上损失的兵力补充兵员。日本投降后,《新华日报》于10月8日发表社论《感谢四川人民》,文中说“直到抗战终止,四川的征兵额达到3250000多人”。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介绍说:“这超过300万的川兵,都是以壮丁的身份征集走的,每年征集40万,连续征 集 了 8年。这部分川人兵士,根据战事情况被输送到不同的战区,可以说是广义川军的主力。”

300万军人,意味着当时在战场上,每4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川人。相比第一批成建制作战的30万川军集团军,这300万人被分散到全国各个战区,甚至远征印缅。

青壮年当兵

宣传标语很激昂

国民政府决定对日作战以后,兵员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号召年龄合适的青壮年当兵是后方抗战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大邑县安仁镇建川博物馆,记者看到不少当时的日常器物,都有抗敌到底的标语与气魄。这些器物里,有做来送人的“精忠报国”彩瓷墨盒,有写着“还我河山”“抗战到底”文字的瓷盘、瓷器。

这种抗战到底的决心还体现在时人的其他生活细节里:有一件青年女子用粉色丝线做的信袋,上下两排共8个小袋子,间隔绣着花鸟虫和“抗战到底”“不做亡国奴”“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字样,这也是她为自己做的嫁妆。至于写着各种抗日决心的竹笔筒、瓷砖、石刻,更是不少。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唐兵介绍,当时政府很重视入伍当兵抗敌的宣传工作,不仅有专门的宣传员,还出了一系列的宣传画,上面有“你不当兵不嫁你,留你一世打单身”和“锄头给我,你拿枪去”之类的标语,当时有不少妻送夫,母送子上战场的场景,传递出“好儿郎就是要抗敌沙场”的舆论氛围。

壮丁分甲乙 培训好了再杀敌壮丁,往往特指国民政府时期参军入伍的青壮年男子,从现存的一些文史资料来看,国民政府也并非一味只知“拉壮丁”的,有一份西康师管区司令部兵役宣传简要问答的文告,就简单为征兵入伍的常见问题作了罗列和回答。

1938年6月1日,四川军管区司令部成立,7月成立六个师管区,下辖18个团管区,一个征兵事务所,后来撤销团管区,改为22个师管区,负责前线所需兵员的征集、训练和补充。

记者看到一份鄞县邻桥的乙级壮丁抽丁签号通知书,壮丁政训课本,唐兵介绍,当时的壮丁分甲乙级,甲级壮丁是体能年纪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可能直接补充至前线。而乙级壮丁相当于是后备力量。应征入伍后,壮丁们先在师管区进行统一培训,或者直接在前线培训,“培训的课程有队列、瞄准、射击等等,毕竟他们是上战场就要能直接作战,不能去了前线啥都不晓得。”唐兵说。

独子不应征

兄弟上阵不同时

当时,四川地区实行的是“二丁抽一,三丁抽二,独子不应征”的抽丁政策,要给家里面留一个男丁传宗接代。如果家里的独子被征丁,或者已经有一子在部队,另一子在家要被保甲长征集入伍,可以写情况说明申述相关情况。对于按照当时规定可以免缓服役的,地方政府还会登记造册。

在博物馆,记者注意到一封情况说明,民国三十八年,一名原籍四川岳池的军人范杰向所在大队反映,自己在家乡的胞弟范松祥被强拉入伍,自己现在在广东西江前线作战,按照规定,胞弟应该享受免缓役待遇,所在大队开具了一封情况证明书,使范松祥免受不公正待遇。

当时地方政府很注重保障抗战军人权益,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江津县塘河乡,一位叫谢堂发的人控告另一人罗长发,说罗长发侵占其出征在外的堂弟谢炳林的未婚妻,而谢家早已下过聘礼,为此,县长萧烈专门就此事做了批示,要求严查这种“破坏军婚”的案情。

杀敌最光荣

政府签发“荣哀状”

这些上战场青年的家人被称为“抗属”,抗属一样光荣。四川各地区为支援抗战,都建有“优待抗日军人家属委员会”,国民政府制定有《出军家属优抚条例》,四川省政府遵照条例决定以各县(市)历年所存之积谷,作为优待征属经费的主要来源,并对实施优待工作作了相应规定。政府对抗战军人家属,制定各种优待办法。抗战军人家属领取由国民政府发给的“卫国有功”荣誉牌。政府还颁发成都市出征军人家属荣誉章和出征军人家属证书。各地也会详细列出出征抗敌军人家属情况调查表,作为实施优待政策的依据。对于子女,也有相关的军人家属子女奖学金,还有专门的奖学金基金保管和发放方法。

当时,对于捐躯沙场的战士,政府会签发“荣哀状”给家人,以励士气。

教儿去抗战

父亲送他“死字旗”

我们在该博物馆看到这样的资料,壮丁中不乏热血青年主动请缨上战场,比如1937年冬,安县一位青年的父亲王者成,送给请缨的儿子一面特殊的出征旗:一块大白布,中间是一个大大的“死”字,左右两侧题有“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和“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尸;勇往直前,勿忘本份”。其子王建堂和其余百名热血青年奔赴战场,这面旗子始终不离左右,在此旗的激励下,王建堂他们屡立战功。

家书表遗憾

杀敌不能尽孝心

在博物馆,记者见到了不少前线将士与家人朋友往来的信件,或写给祖父母、母亲等长辈,或写给妻子,或写给孩子。战火纷飞的年代,家书总是特别珍贵,因为担心通信不畅,会有信件遗失,几封信件的内容都有一个相同之处:在书信的开头,先说什么时候的信收到了,再说自己大概在哪些时间往家里寄过信。

我们从在龙光贞、赵联芳、赵银军等人写给长辈的几封家书里面,看到了这些战士向长辈表达了不能侍奉跟前的遗憾,也有的简单介绍随部队行军作战的情况。比如,四川古蔺锅厂坝人赵银锋写给母亲的信里有提到,有一次部队驻扎的地方距离日军很近,“他们在江那面,我们队伍在江这面”。

华西都市报记者 王茜

建川博物馆供图(附:抗战中牺牲的部分川军将领名录见“宽窄巷”16版)

新闻推荐

大邑报名参评“书香之城”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座城则有一座城的底蕴,而缕缕书香则是气质和底蕴的重要表现。日前,由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省全民阅读活动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华西都市报主办的四川...

大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邑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