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轶事 □张廷涛
□张廷涛 流经家乡崇州的文井江,相传为秦时李冰所导。从万家鹞子岩夺路而出,浩浩荡荡,经过怀远、元通,绕崇州城而过,然后朝南奔向新津,最后汇入岷江。
流经崇州城南门这段,被我们称作南河。几十年前,南门一带到处是乱坟岗子,我小时候常常去那地方逮蟋蟀玩。从下南街出城,满眼是残垣断壁,一片荒芜。黑洞洞的茅屋里时不时会钻出个小孩,赤着脚,穿件大人的衣裳,上面满是补丁。因为穷,让这地方背上了不好的名声。
1960年代,城里居民吃菜都要凭票供应。初冬的一天,我拿了一张菜票,去南河蔬菜大队买了几十斤圆根萝卜,用麻布口袋装了,背着回家。从下南街走过,时已黄昏,似乎四周都有窥视的眼睛,心里紧张,感觉回家的路好长好长。
南门,我们这一代人有着特别的记忆。在好友庭俊的印象中,上南街在县衙门前,自清代以来,就是崇州通往南门外的主要街道。站在衙门口向南看,左临大东街,右接西街。街道笔直,街房鳞次栉比,多为砖木结构连底的二层小青瓦房屋。间有富庶人家自带水井的四合院和官宦人家带有封火墙的深宅大院,如杨遇春侯爷的24个天井的宫保府、王泽英家的公馆等四五座知名度很高的建筑群。
100年间,上南街商业荟萃,店铺林立,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白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入夜灯红酒绿,歌声不断,为本城热闹繁华所在。
而对同窗昝华龙而言,记忆却是一种清晰的流水声——南门那里有个王爷庙,从城头出来,顺着一条水渠,走约半个小时就到了。说是三里路,其实不止。
出了南门,很快就到了龚家花园。我常常驻足朝里张望,里面有不少花花草草,有个花工在转来转去。我对花草不是十分感兴趣,感兴趣的是兴壇庵旁边的那台水车。它吱吱呀呀慢慢转动,上面的竹筒把渠头的水舀起,转到高处又把水倒进旁边的小沟,让水流到远处的田里。其实,它就是一个抽水机。
再走过一片沙地,就进入南河坝了。我和伙伴们常常拿了箢篼和钩锄,去河坝捡灰石来卖,换得点菲薄的报酬。一天下来,那种劳累、饥饿,至今难以忘怀。
后来我下乡到了金鸡公社,从家里出发,出了南门不远往左走一条小路,约半个小时就到了。挑大粪、挑粮、推鸡公车,这条路我走了三年。
所谓城南门,其实这城市早已没了门。昔日那砖砌的城墙、拱圆的城门,还有城门上的城楼,连同那些凋敝和破败,早已荡然无存,了无痕迹。
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延伸,南门一天天热闹和繁荣起来。从前杂草丛生的荒滩上,新建的楼盘像春天的蘑菇,纷纷从地上冒了起来;实验中学、崇庆中学、传媒学院、技工学校、文化馆也先后入驻南门。
南门,不断注入文化和文明,这里道路宽敞、绿树成荫。南门,充满青春和活力,正成为崇州的南部新城。
今天,你会看到人们在生活中快乐奔跑的脚步,他们怀揣着那份属于自己的希望和憧憬,从这里出发,往东,往西。在这里相聚、分离、重逢,演绎着南门的故事。
新闻推荐
谭飞泉(右)与罗通正在观察“寒露麦”的长势。□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周金泉文/图仅仅才到10月中旬,满是稻茬...
崇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