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旦胡砺 北宋金朝两状元

华西都市报 2020-12-12 03:15 大字

胡旦画像。(资料图片)

宋朝时的胡姓人,繁衍到了空前的局面。宋朝时的胡姓人在科举考试中焕发风采,大约有495人考中文进士,其中有两个状元(北宋胡旦、金朝胡砺)、一个榜眼(胡宗愈)、3个探花(胡用庄、胡安国、胡幼黄),四川(含重庆)大约有10个进士。

一份数据显示,宋朝时的胡姓大约有98万人,排在全国各大姓氏人口的第13位,是不折不扣的大姓。胡姓人口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胡姓人口的29%,其次是湖南、江苏、浙江,3地胡姓人口大约为全国胡姓总人口的34%,全国形成了以赣湘和苏浙为中心的两大胡姓聚集地。

四川在宋朝时的人口不算多,没有数据显示到底有多少人,但也开始涌现出载入史册的人物,如南宋名臣、崇州人胡晋臣,重庆进士胡天启等。

胡旦与人赌气考上状元

胡旦,字周父,今山东惠民县人,年少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学,喜欢读书,文辞飞扬,是个具有大好前途的青年。

关于胡旦的家世渊源,目前没有更多值得可信的资料。根据一些传说,他的父亲曾做过知县。

据说,在胡旦考中状元前,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有一个叫吕蒙正的书生来到胡旦父亲任职的县游览。胡父知道吕蒙正颇有才华,设宴款待他,并让儿子胡旦陪同。胡旦心高气傲,对这个来自洛阳的书生打心底瞧不起。

席间,胡旦问吕蒙正有什么特长,吕蒙正说比较擅长作诗。胡旦让吕蒙正给他诵读一首,吕蒙正就背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胡旦听后,哈哈大笑,不无讥讽地说:“此乃一瞌睡汉!”吕蒙正气得脸都白了。

第二年,吕蒙正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中状元。吕蒙正给胡旦写了一封信说:“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胡旦看后,冷笑着说:“明年科举考试,我如果考了第二名,就输你一筹!”言下之意,他也能考中状元。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胡旦果然考中状元。纵观中国科举史,在考试前就如此自信地放言说要当状元,胡旦是第一个。所以,他被称为最自信的状元。

胡旦有着远大的志向,他曾经说:“应举不作状元,仕宦不作宰相,乃虚生也!”第一项,他做到了,但第二项却一辈子都没做到,不是因为他没才学,而是他的嘴巴太“讨厌”了。

胡旦考中状元后,出任将作监丞,后来外放为升州(今江苏南京市)通判,又入朝升任左拾遗,入值史馆。如果照这样下去,胡旦的前途还是大有希望的。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前后,宰相卢多逊和赵普先后被贬出京城,一些颇具正义感的士大夫欢欣雀跃,尤其是胡旦,高兴得很。

这时,黄河决堤,百姓遭遇水患,宋太宗高度重视,黄河得到治理。为此,胡旦借题发挥,向宋太宗献上一篇《河平颂》拍马屁,里面写道:“逆逊远投,奸普屏外。圣道如堤,崇崇海内。”

胡旦把卢多逊称为“逆逊”,赵普称为“奸普”,这两个宰相都是宋太宗任命的,这不是在骂宋太宗所用非人、有眼无珠吗?

宋太宗看得鬼火冒,怒骂胡旦:“乃敢恣胸臆狂躁如此!”宋太宗一脚把胡旦踢出京城,贬为殿中丞、商州(今陕西商洛市)团练副使。

不过,胡旦似乎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他还是继续关心时政,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终于,他看准了一个好题材,那就是燕云十六州的问题。

在五代时,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当皇帝,向辽国契丹人借兵。事成后,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御驾亲征,试图收复燕云地区,结果大败,宋太宗中箭,乘驴车逃走。此后,燕云十六州就成了宋朝永远的痛,打了无数次仗,都没收回来。

胡旦写了一篇《平燕议》,建议朝廷北伐,鼓动宋太宗“齐心平敌,恢拓旧境”,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宗一直耿耿于怀,胡旦的建议让他找到了知音。

宋太宗一高兴,把胡旦召回朝廷,任命他为左补阙,再次入值史馆,不久升任史馆修撰,以尚书户部员外郎的身份知制诰,成为给皇帝起草诏书的大秘书。

胡旦吃亏在口无遮拦

胡旦得到重用,意气风发,不但没有总结此前仕途受挫的原因,反而更加肆无忌惮,有意见就提出来,想批评谁就说,朝廷、大臣都是他批评的对象。这样一来,不仅同事关系没搞好,连宋太宗都对他有些不爽。

胡旦有一个好哥们叫翟颖,与他志趣相投,也是喜欢针砭时政,议论朝廷得失。翟颖得罪了很多人,大家私下里合计要搞整搞整他。有人认为,以翟颖的水平,是写不出那些让人讨厌的奏折的,肯定是胡旦代笔的。于是,把翟颖和胡旦一起都告了。

宋太宗不喜欢大臣们内讧,加上翟颖和胡旦平时老是批评朝政,早就对他们不安逸了,就把翟颖流放到海岛,把胡旦贬为坊州(今陕西黄陵县)团练副使。

故事再次上演,胡旦终于有所收敛,安分了很多。很多年后,宋太宗把他召回朝廷,继续让他担任知制诰,参与国史修撰。

俗话说,交友不慎害终身,胡旦此前与翟颖关系要好,结果被连累贬官。这回再次回到朝廷,他又不吸取教训,交上了宋太宗最喜欢的太监王继恩。胡旦和王继恩关系密切,好得可以穿一条裤子。

宋太宗有9个儿子,至道元年(995年),三皇子赵元侃被立为太子。两年后,宋太宗病重,朝中为谋立新皇帝展开了明争暗斗。李皇后和王继恩不喜欢赵元侃,王继恩暗中串联参知政事李昌龄和胡旦等,与李皇后一起谋立被废为庶人的大皇子赵元佐。

宋太宗驾崩后,在宰相吕端的极力支持下,赵元侃最终得以即位登基,是为宋真宗。

咸平元年(998年),刚上任的宋真宗,把王继恩贬到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胡旦被贬为安远军(今湖北安陆市)行军司马,不久被削籍流放到浔州(今广西桂平市)。

这一次,胡旦输得很彻底,不但没了任何职务,还丢掉了铁饭碗。

又过了很多年,胡旦被起用,但职务都很低,不过是员外郎、通判一类的小官。唯一一次能再起的机会,是他被任命为吏部侍郎,但此时他已年老体弱多病,无法胜任,只得请辞,举荐寇准出任他的职位。最终,胡旦以秘书省少监的身份退休。

晚年的胡旦,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襄州(今湖北襄阳市),埋头苦读,写了《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等6部著作300多卷,最后失明了。

胡旦晚景凄凉,80岁左右病逝。家里一贫如洗,连安葬他的钱都没有,只得把他的尸体寄存在义庄(存放客死他乡或无钱下葬者尸首的地方)。直到宋仁宗时代,襄州知州王田上书朝廷,获得专款20万,胡旦才得以入土为安。

胡旦一辈子吃亏在口无遮掩,但晚年的他仍不知悔改,继续点评人物、批评朝政。

北宋著名古文字学家、文学家夏竦出任襄州知州时,胡旦经常批评他的工作。夏竦很不高兴,写了一首《燕雀诗》:“燕雀纷纷出乱麻,汉江西畔使君家。空堂自恨无金弹,任尔啾啾到日斜。”

《宋史》对胡旦也评价说:“(胡旦)干扰州县,持吏短长,为时论所薄。”

胡砺性情刚直不畏权势

胡砺,字元化,磁州武安县(今河北武安市)西丛井里人,武安史上唯一的一个状元,《金史》有传。

胡砺少年时特别喜欢读书,但遇到兵荒马乱,被金兵掳掠。走到燕都(今北京市)时,胡砺逃脱,隐匿在香山寺,与一群雇工生活在一起。

一天,金国参知政事韩昉到香山寺,碰到胡砺,觉得这个孩子身上有一股独特的气质。韩昉叫胡砺写一首诗,胡砺拿起笔就写了出来。韩昉看后,发现胡砺聪慧不凡,很是喜爱,把他带走。

韩昉让胡砺与自己的儿子住在一起,对他悉心教导,学习各类诗词歌赋,使得胡砺无所不通。韩昉经常在外人面前夸奖胡砺说,这个孩子才气横溢,学业一天一个样,今后一定会高中状元,成为国家的栋梁。

金天会十年(1132年),25岁的胡砺参加科举考试,果然考中状元,由此声名大震。胡砺考中状元后,出任右拾遗,翰林院代理修撰,又改任定州(今河北定州市)观察判官。

当时的定州州学非常出名,经常聚集数百名前来求学的学生。胡砺“督教不倦”,经他指导过的学生,后来都成为多个学校的骨干人才。时人称他的文章和考试范文为元化格。

胡砺在朝为官历经7个皇帝,堪称七朝元老。他历任翰林院修撰、朝请大夫、尚书工部郎中、工部侍郎、中书舍人、通议大夫、吏部侍郎、刑部尚书、中奉大夫翰林学士等20多个职位。

胡砺性情刚直不阿,不畏权势,而且明察秋毫,宅心仁厚,政绩显著。

海陵王完颜亮(后来的金国第四任皇帝)晋升为平章政事(相当于宰相),文武百官都在朝堂上下跪祝贺,只有胡砺不跪。完颜亮很不高兴,问胡砺为啥不跪。胡砺说:“国家法令规定,臣子穿着朝服下跪,是面见皇帝的礼仪。”言下之意,你完颜亮还不是皇帝啊!完颜亮认为胡砺说得非常在理,对他更加器重了。

胡砺出任同知深州军州事(深州即今河北深州市,胡砺此职务相当于是深州掌管军事和民政事务的副知州)。知州为人残暴凶狠,对下属和同僚正眼都不瞧一眼。胡砺经常对他以礼相待,知州惭愧得很,非常佩服胡砺,把政务全部交给胡砺处理。

因为胡砺懂得多,他在翰林院修撰和礼部郎中任上,朝廷的多个典礼怎么举行,都由胡砺裁定拍板。

天德元年(1149年),胡砺升迁为侍讲学士、同修国史,后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居丧期满后,胡砺回朝任职。当上皇帝的完颜亮出巡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胡砺作为护驾侍从人员跟随前往。

不料,胡砺染上疾病,完颜亮多次派人去慰问。不久,胡砺去世,享年55岁,完颜亮十分痛惜。

胡砺文章通俗典雅,舒卷自如,但流传下来的不多见,目前留存于世的,是他为鼓山常乐寺写的重修碑一文。

胡砺的后裔,如今主要分布在山东曲阜、江苏、河北、湖北、山西等地。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特别致谢:四川蓬溪县文史专家胡传淮先生。

新闻推荐

崇州市司法局 法治保障 护航经济发展

本报讯(崇司宣记者郝飞)昨(25)日,记者从崇州市司法局获悉,该局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总体目标,多管齐下全力做好法...

崇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