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蜀中之蜀”的天府记忆
□ 易旭东
崇州,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有着诗人笔下的“天府记忆”,它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品得出乡愁,它是“蜀中之蜀”,村前有浪漫田野,屋后有竹林掩映,山脚有溪流纵横,林盘有清幽宁静……
崇州源自古蜀的农耕文明,乡村振兴落地落实,林盘被打造成一处处旅游景点,观水、听风、赏景的绿道,串联为成都平原最大的花园乡村景观体系。崇州有着古蜀文化的强大“基因”,低调却又唯美、精彩。
崇州道明镇竹艺村图景 (杨安文 轩视界)
崇州城区大东街的罨画池 (蒲圣 轩视界)
崇州街子镇华阳国志馆 (陈先敏 轩视界)
爱情之城:
从朱利到花蕊夫人
古蜀州将现在的都江堰、温江、大邑、新津等地,统于一体,位于岷江中游平原区域,天府之国的腹心地带。“其水错综散流,形如井字”的河流,发源于成都平原西部的边缘山区的文井江,流经崇州、大邑,于新津境内注入岷江,在怀远镇以下习惯称为西河,当作“江之源头”,命名为“江原”。寄予了“古蜀州人”对于源头的尊敬。为崇州的母亲河,成都市第二水源地。
朱利诞生在崇州文井江畔的朱亭,“农耕女神”,生有国色。蜀王杜宇,古蜀女婿。万物自木生,自土生。木与土合,便为杜。天下四方为宇。两个字,寄予了浩瀚的期望。杜宇部族来到上芒城、下芒城一带古江原的平坝时,朱利部族处于由游牧向农耕的转型中,农作技术发达,不仅植麻、种小麦和菽类,而且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与酿酒技术。杜宇见了朱利,两情相悦。结为夫妻后,朱利辅佐杜宇称帝和“教民务农”。
《水经注》记载:“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女子朱利自江原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曰望帝。”杜宇颇有作为,建立蜀国后,“教民务农”,带领人民治水,实行按季节耕种的农耕制度,文井江两岸五谷丰登。在聚落的基础上,逐步建成一座颇具规模的城邑(今崇阳镇城区)。
“一脊两侧”,古蜀国早期城址分布。崇州基本位于扇形三角洲的西侧,三星堆古城在扇形三角洲的东侧,都江堰——郫都——成都,正好在扇形三角洲的中脊,聚落布局呈现出从两侧冲击堤高地,向中间高地推进的趋势。“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杜宇娶妻朱利后,把都城搬家,移到“郫邑”,迁都后的古蜀文明,在杜宇之后,建立了“开明文明”。
“江原”为杜宇“移治”前的蜀国故都。屹立在山川平坝之间,坐拥良田千顷,远眺群山耸翠,江中船只往来,路上旅人不断,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之景,在天府之国的核心地带,演绎着富庶、安宁的“蜀中之蜀”的盛景。
江源之地成为长江上游农业发祥地。芒城遗址、双河遗址、紫竹遗址、宝墩遗址,位于岷江中游的重要支流──文井江古河道的上、中、下三个地域,鱼凫城位于古岷江干流,郫县古城遗址位于《禹贡》江沱古河道近旁,是农业开发和陶器制作最早的地区之一。与大禹治水起于祟州,始于江汉,源于岷江,正处同一时期。
《华阳国志·蜀志》又说:开明王九世颇会享乐,修过珍珠为帘的七宝楼、鹦鹉舟。传说雍州之域的武都有“山精”,化为年轻女子,美背、侧颜,貌美如花,蜀国的美女也难与之相媲美,武都在甘肃省成县以西的边远小城。开明九世把她接到成都,纳为妃子,宠爱有加并写了一首《东平之歌》取悦。后王妃不习水土,哀怨地离世,临终紧依蜀王难舍难分,又非常思念家乡,要求蜀王以故土、故物陪葬,多情的开明王九世伤心欲绝,又作《臾邪歌》《龙归之曲》悼念,焚香烧烛,祷告上苍,“还我妃来”。为用王妃家乡的泥土建墓,派“五丁”到陇南山区,千里迢迢地挑土回成都。蜀王妃墓高大如山。以家乡用过的石镜一块置于墓前,又以本地泥土将墓堆垒成了一座小山,高度不亚于后来的皇陵,超过附近房屋的屋脊,后称为武担山或“五担山”。
初唐诗人王勃在游览了崇州、成都后,写有《晚秋游武担山寺序》:“鸡林俊赏,萧萧鹫岭之居……”盛赞这一带的竹树萧萧。武担山的“石镜”,古蜀王妃的墓表,圆形光洁,半埋土中。杜甫喻为“月轮”,薛涛比为“妆镜”,古人曾称“蜀镜”,后人称为“史镜”。
花蕊夫人徐惠为蜀州青城人(古江原境),今都江堰市石羊镇金羊村。集才高八斗、倾国之貌于一身的女人。先后有两个君王倾心于她,一个是后蜀国君主孟昶,一个是黄袍加身文韬武略的宋太祖。
创造之城:
“鲧作城郭”
大禹时代是神话与现实的分界线。大禹族系与古蜀人同出一脉。“禹”字与“蜀字”都从虫,有“虫”符、“龙”符。从崇州到汶川、中原,东南至长江中下游……再从崇州到大邑宝墩、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村,数十公里的迁移,它们是古蜀文明与成都风华。
汶川与崇州是血缘之邦。崇州北部与汶川接壤。从九龙沟翻过龙门山脉如群龙聚首的六顶山,就是汶川。据说,大禹汶川石纽山出生,父亲鲧崇州鸡冠山出生。父子俩从火烧营到石纽山。大禹父亲鲧背负4000年罪名。鲧祖在耕种之法、治水方面颇有建树,大禹的爷爷白马,字熙,封于崇,今崇州市道明镇白马社区、东北崇坪镇。“崇”在岷江西南,汶山东南,崇阳镇北,一个大诸侯国的面积。
“崇州”的“崇”,秦以前无资料可查,可能沿用古地名,可能因鲧的封地。《史记夏本纪索引》引《连山易》:“鲧封于崇。”继崇伯位,《国语周语》称为“崇伯鲧”。官名,崇伯。伯,爵位名称。崇,大禹父亲鲧的封地名字,崇地侯王。
崇州与汶川接壤的山,叫汶山。文井江的“汶”字,原来有三点水,叫汶井江。鲧父在“崇州”生活,娶古羌女,公元前2158年生鲧。成人后,鲧随父亲一直在勘察地形、水文,总结知水、悉水的经验,走遍成都平原以北、以西的各个角落。在中原地区发生洪涝灾害时,鲧被尧选中负责治理洪水。“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与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既相近又不同的原因。
如今沿岷江主流的金马河古堤,类似黄河三角洲水利工程的鲧堤,宝瓶口分流的内江,类似从黄河石门开凿以通淮泗的济水,金马大堤所用防冲卵石竹笼,相似于大禹父子所用息壤,都不是为分洪而设,而是为了航运、灌溉。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被斩杀在羽山。然而,鲧是最早发明筑城技术的专家。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建造城郭的第一人。《吴越春秋》称:“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世本》记载:“鲧作城。”《淮南子》更是给出鲧作城池的高度:“昔夏鲧作三仞之城。”鲧作城,是作“城”的小城,独城国家变成城市群组成的国家,即帝王所居的都城。平民所居乃为郭邑。
“鲧作城郭”,是华夏文化中的城池开创者。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在距今4500年到3700年的时代,古蜀已不是蛮荒之地,而是城邦林立,人口众多的富饶沃土,鲧即便不是筑城第一人,也是有重大贡献或集大成者。
古蜀国中心有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郫都古城、温江鱼凫村、崇州双河古城、紫竹古城,加上大邑盐茶古城、高山古城,合称成都平原八大史前城址。像金色珠子一样,连接成一条带弧度的项链,戴在龙门山下,其中7个处在古蜀州的地域上。宝墩文化承载着“古蜀州人”对于自然的无穷想象、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审美趣味及对细节的着意表达,都与如今的崇州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非常相似。因此,东晋的崇州人常璩将自己的地方志书称为《华阳国志》。原始的宗教祭祀、部落联盟及天府之国最初的文字记录无不源自这里。鲧禹治水,起于崇州,兴于岷江,盛于中原,将夏文化播向华夏大地……
美酒之城:
务农酒、无汗酒及琵琶酒
成都平原酿酒历史悠久。“酒文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农耕女神”时期,古蜀人就接触到酒。意外偶然中,把采集到的果子,放在一个木制容器,或皮革容器中,果实互相挤压产生果汁,果汁会吸收葡萄等植物上的酵母菌发酵,温度合适,就变成含有酒精的酒,尽管度数较低。古蜀人尝到美味后精神愉悦,喝多了还会产生幻觉。之后发现容器中的果汁不需要用火加热,自己都会升高温度,还会咕嘟嘟地冒泡。古蜀国“第一夫人”朱利乃酿出了“务农酒”。
五谷丰登,粮食多,就酿酒。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酒器,酒器包括酿酒器具、饮酒器具两大类。品种繁多,埋藏集中,令人叹为观止,也印证了当时酿酒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金沙城也有大量的酒器、造酒作坊。一些颈高、口直的铜尊,罐口便于密封,为发酵创造厌氧的条件。底部小而平,便于埋在灶坑边热灰中保温。《华阳国志》记载:“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醴”即为酒,“庶民以为欢,君子以为礼”。
公元前256年左右,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大禹、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都江堰,“把岷江搬到成都”,纵贯150公里。在成都城优美、潇洒地绕一圈,又在下游归入岷江。润泽千万人。“上善若水”,天人造府。“天”与“人”共同创造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风水上乘”的境界,筑造了“超稳态”巴适、安逸的“天府成都”。
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又有鱼盐铜银之利……”粮食丰产,为崇州酿酒业的兴盛、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江原县,(蜀)郡西,渡大江,滨文井江……小亭,有好稻田……”在《华阳国志》里,常璩描述川西平原的水旱从人、沃野稻香。“小亭”即现在的隆兴镇。
崇州酿酒的原料、水性、土质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司马相如到邛崃琴挑卓文君前,先在崇州喝了务农酒,以润文采;杜甫寻友观景,也爱来崇州喝酒提神;连徐霞客探访长江源头,也在崇州搜寻线索,捎带一壶酒壮行,再踏上行程。
崇州是天府之国的味之源、酒之头。从“农耕女神”朱利的“务农酒”,到“慧妃”花蕊夫人徐惠消暑的“无汗酒”,再到“贵妃”杨玉环的“琵琶酒”,“起来携素手”,美人多娇,国主怜爱。天空不变的宁静,映衬出生死之间的欢愉和易逝。
从古蜀国母孕育的“务农酒”起,到唐宋以来的“藏酒传统”,成都平原唱蜀歌,闹蜀嫁,藏蜀酒,成为习俗。晚唐词人李珣在《南乡子》一词中,描述普通居民家家藏酒:
兰桡举,水文开,竞携藤笼采莲来。回塘深处遥相见,邀同宴,渌酒一卮红上面。云带雨,浪迎风,钓翁回棹碧湾中。春酒香熟鲈鱼美,谁同醉?缆却扁舟篷底睡。果熟,水花香,家家风景有池塘。木兰舟上珠帘卷,歌声远,椰子酒倾鹦鹉盏。新月上,远烟开,惯随潮水采珠来。棹穿花过归溪口,酤春酒,小艇缆牵垂岸柳。
藏酒,出生在眉山苏轼的“不时之需”。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后赤壁赋》的佳句。苏轼的妻子、青神美女王闰之,创造了成语“不时之需”,正好描述藏酒的意义。成都平原家家有藏酒的爱好,成全了苏轼绝世佳作《后赤壁赋》。
崇州至今还在盛产美酒,流行藏酒、种酒。悠久的酒文化,在它古韵的情趣里,在蒹葭苍苍的城池,与晓风残月,与山水人文,与丝丝细雨,共饮一杯老酒,拥抱最好的锦绣年华,人间的快乐,悠然入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保存完好的四大文庙之一崇州文庙 (陈先敏 轩视界)
新闻推荐
伪造印章骗取46名业主车位费等205万元 保安队长获刑10年3个月
2017年至2019年期间,乔某利用担任某小区保安队长的身份,在获取小区业主信任后,对46名业主谎称该小区有车位可以出售。其...
崇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