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国忠:纸做个老成都

成都日报 2019-08-26 01:06 大字

季国忠演示搓纸柱

蜀王府圆殿模型

蜀王府承运门模型

蜀王府明远楼模型

少陵草堂模型

本报记者 吴亦铮 文/图

提要

一把剪刀、一把裁纸刀、一桶胶水……再加上一双巧手。年近七旬的成都老人季国忠,在过去的10余年里,用5000余斤废报纸,完成了100余件古建筑模型,包括成都蜀王府、望江楼、少陵碑亭、都江堰安澜索桥等镌刻着老成都记忆的建筑。

对自己做的事,季国忠非常痴迷也非常自豪,“用模型留下和重现老成都记忆,对我来说是乐趣,是生活,对文化来说则是一种保护与传承。而且比起抽象的文字,具体的模型更让人感受到成都历史的沉淀,体会到天府文化的独特魅力。”

嘉宾

季国忠,成都人,1951年生,古建保护专家,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研院古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40余年来一直从事古建筑、古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是国内用纸搭建古建筑模型第一人,现在成都龙马艺雕厂开设工作室。

手记

2019年8月20日 崇州廖家镇

成都今年的天气真是非常奇怪。4月里穿短袖,7月间套外套,8月立秋后又热得让人心烦意乱。好在开车去崇州采访季国忠老师那天,才下透了雨,凉爽的天气让浮躁心情平静了不少。

说起季国忠老师,虽未面对面交流过,但对他的作品惊艳已久。特别是前不久展出的蜀王府模型,更是将这片只停留在老成都人记忆和地名中的建筑群,重新带到了世人眼前,让今天的成都人能够体会到老成都的古韵悠长。更难能可贵的是,季老师的模型材料,非金非木非塑料,全部使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废纸制作而成,这也给他赢来了个“国内用废纸做古建筑模型第一人”的称号。

车到崇州,直接停在了季国忠工作的龙马艺雕门口,最先见到的是龙马艺雕的负责人陈冬林。在他带领下,我们一边闲聊着一边向季国忠的工作室走去。穿行在古香古色、极具川西园林风格的龙马艺雕厂,颇有一种恍惚的感觉,颠覆了我对厂区嘈杂凌乱的原有印象,无论是已经制作好的仿古工艺品还是正在打造的仿古建筑,都令人惊艳不已——崇州廖家镇“艺雕之乡”的美名确实名不虚传。

走不多时,就看到在路边等候的季国忠了。

第一印象大概“仙风道骨”四个字比较贴切。花白的长胡子,棉麻中式装,自带气场,很有些世外高人的味道。我一时心中惴惴,这样的老人会不会有些“高冷”,不太好交流?但是交谈起来,我觉得另外四个字来形容他更恰当,那就是“博学健谈”。

先从他最早接触的木匠工作开始谈起,接着谈到了在青城山景区负责古建筑修复的往事;又谈到了因为在古建筑研究上的造诣颇深,被聘到省社科院西研院工作并担任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的经历;再谈到在授课过程中为了直观展示课程要点,开始尝试用废纸制作模型的探索,老人一边讲一边亲手用废报纸给我卷了两根硬扎的纸柱;最后谈到了在工作中被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吸引,最终耗费了10余年时间,用自己的方式为传承和弘扬天府文化而不懈努力……

不知不觉间,摆了三个多小时,这龙门阵都还没摆完……

对话

从木匠到大学教授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摆弄纸之前,您先学的是木工?

季国忠(以下简称季):1966年我结束了中学的学习,到灌县(现都江堰市)聚源建筑社找了一份工作,学木匠。从最开始的学徒到能够独当一面,我学了整整3年,那时我的手艺已经算不错的了,能打家具,能修房子,周围的人也信任我,有什么木工活都来找我做。

当时我以为我可能会成为一个手艺好的木匠。没想到1975年,灌县文教局招工,把我给招过去了,我就这样从一个木匠变成了文教工作者,甚至后面还成了大学教授,这里面的曲曲折折,今天想起来,还有些不可思议。

记:学木匠的时候,也没想过会和古建筑有交集?

季:谁能想得到呢?那时候还小,也不像今天的年轻人,有什么职业规划之类的,就是跟着工作安排走呗。灌县文教局的人找我的时候,我还在给当地医院打制药箱和药柜呢。到了文教局,最开始的工作是负责青城山“天师洞”景区的日常接待,说白了就是保证游客的“吃喝拉撒”。毕竟那时不像今天配套这么完善,服务体系这么健全,必须要专人负责这些琐事才行。后来国家拨付了专款,要对青城山的古建筑进行修复和增加配套设施,单位知道我以前做过木匠,对里面一些门道比较清楚,就把我调去参与这个工作,这才跟古建筑打上了交道。

记:木工手艺和古建筑之间好像也有不小的距离哦?

季:那当然了,很多人都能炒几个菜,但能做满汉全席的却没几个人。中国古建筑中的学问博大精深,比如望江楼,27.98米高,木柱之间看不到一颗铁钉,但它能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屹立不倒,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木质结构建筑在力学上经过精确计算,并且有着极为精巧的内部设计,你要把这些知识都理解吃透,才有可能做得到,做得好。

当时四川省文化厅专门从北京请来了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老师,给四川文物古建筑培训班上课,我参加了此次学习,光是理论学习就有1个多月,后来又到绵阳七曲山大庙实地学习。罗老师带着我们一起爬到大庙宋代斗拱建筑的屋顶,搞测绘、做研究、讲结构和力学原理。这两个多月的学习给我打了一个很牢固的古建筑修复基础。1987年,我又到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专门进修了一段时间,专攻古建筑力学的计算与设计。

可以说,这两段系统学习的经历再加上大量的工作积累,才真正让我在古建筑上摸出了点门道,光靠以前木工那点手艺,要得啥子哟。

最便宜的原材料

记:怎么后来就摆弄上“纸”了呢?

季:后来我工作调动到了四川省社科院,担任古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很多高校联系我,希望我能够给他们的学生讲课,于是我开始了在几个高校的建筑相关学科的教学。你知道,这种学科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建筑的构造,必须要用到很多模型。

以前做模型,要么用木头,也用沙盘,但这些材料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成本高。因为我们不是做一个两个,一学期下来得好多个。这些费用学生负担起来就遭不住了。我一直在找替代材料,比如芦苇管、塑料、泡沫等,都试过。最后我注意到了纸。好像没有比纸更便宜的原材料了吧?收废纸的话,1块钱就能买一大堆。用了纸以后,以前几百块的模型开销,几块钱材料成本就能搞定,而且还绿色环保无污染,比木头塑料都好多了。

记:纸是便宜,但软塌塌的,做出来的模型是不是很容易垮?

季:你说得对。用纸卷成纸柱,如用常规方法卷,因为五根手指受力不均,所以搓出来的纸柱是空心的,硬度不够,撑不住屋顶。我当时也很恼火,天天都在想,怎么把纸搓紧一些,提高硬度。结果有一天我搓一根纸柱时,无意中把它压到一块木板下,无意识地搓动,结果出来的纸柱很扎实,硬度完全能够满足需要。

记:硬度问题解决了,怎么拼接呢?

季: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木工的技术了。我根据模型结构的需要,在纸柱上提前打好榫眼,在墙面上打好榫槽,嵌合之后,再插入一根沾上胶水的牙签进行稳固。这样的结构很结实,只要不被水浸湿,不给蛮力破坏,保存的周期是非常长的。

记:你的模型制作都很精巧,其中不乏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和各种雕塑装饰,这些地方用纸怎么处理?

季:确实,如果只是用作教学模型展示的话,一些装饰性的环节是可以省略的,但作为一个艺术品或者说是还原古建筑,那这些细节的处理必不可少,又很困难。我试过很多方法和材料,最后还是落在纸上,但这些地方用的不是整片的纸张,而是纸浆。纸浆纤维可塑性很强,用来做这些雕塑和装饰非常适合,而且坚固性也不错,最重要的是处理起来也不难,成本也很低。我现在用的纸浆机,是用家里的坏豆浆机改造来的。

记:其他工具呢?

季:就一把钻子、一把剪刀、一把裁纸刀、一桶胶水、一块压纸用的木板,还有各种纸。

十年,再十年,重现蜀王府

记:很好奇您花了10多年时间,用纸做出一座“蜀王府”来。

季: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成都一直都是国内重要的繁华大都市,它的古建筑水平极高,建筑风格也很鲜明。许多太过久远的古建筑都湮灭不见了,但对老成都人来说,许多人都还记得当年最能代表成都的标志性建筑——蜀王府。这是建在明代的一整套宫廷建筑,它与其他古建筑有着明显区别,第一,蜀王府是完全参照紫禁城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布局修建的。第二,蜀王府改变了以前成都斜城的布局,改为正南正北的布局。第三,在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成都古建筑中,蜀王府的规模是最大的,也是最复杂和最成体系的。

蜀王府今天虽然看不到了,但它仍然为成都留下了许多相关的地名,比如东御街、西御街、红照壁等。记得我小时候还去过承运门,记忆最深刻的是摸过门口那高大的石狮子。因此我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就在想,这些老成都的记忆和文化,能不能通过模型还原出来,为成都保留、传承历史和记忆?说干就干,我开始收集资料,尝试重现蜀王府。

记:为什么用了10余年之久?

季:之所以耗时这么长,主要还是在资料的收集上。当然除了蜀王府,其间也有其他模型作品,比如望江楼、少陵碑亭、菊花天亭、青城山门、泸定桥等。但最耗精力的还是蜀王府,因为它的资料并不成体系,是支离破碎的,很多时候一本书上只有一点点关于蜀王府建筑结构、建筑风格以及装饰风格的只言片语,我需要将这一点点的信息慢慢汇集,慢慢整合,还原建筑的原貌,最麻烦的是如果遇到资料记载的信息有矛盾,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考证。

2004年起,我跑遍了成都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档案馆,查阅了上千册书籍和地方志,最终制作出了包括红照壁、承运门、明远楼、圆殿、存心殿在内的蜀王府前殿建筑,但后宫部分建筑因为资料缺失,收集和复原很难,我目前都还在收集。

记:今后的工作重点是?

季:目前还是尽力把蜀王府完全复原出来,特别是后宫,湮灭几百年了,如能复原,我觉得可以为时代留下一笔宝贵财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再花10年也不怕,这一辈子就干这一件事了。

留下的是历史,传承的是记忆

记:您是一个执着的人。

季:说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每个人都会有认同感,毕竟这座城市有4000多年建城史,2000多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历史文献记下了它的繁华和辉煌灿烂,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诗篇,在其中也记下了成都无数的老建筑和地名。

但真正要说成都有哪些古建筑,这些古建筑长什么样,有什么风格,很多人却说不清楚。这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现象,一座城市的历史,不能只存在于文献和传说之中,更应该有实物来承载,可见,可触摸。我觉得我做的模型就是承载成都文化和记忆的一种载体,它更直观更形象,也更立体地展现古建筑的结构与精巧,而不像今天有些仿古建筑那样,只是表现一个外在形式,内在则完全是现代设计,与古建筑完全无关。

所以说,我作为一个成都人,有能力做这些事,除了保存文化、传承记忆外,展现古建筑的风貌与精巧,也是目的之一。我们的祖先在数千年间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许多古建筑的设计结构之精妙,能够屹立千百年而不倒,这也是现代建筑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记:对摆弄“纸”如此钻研,有经济考虑吗?

季:曾经有公司开价50万,要买我做的望江楼模型,我拒绝了。蜀王府模型展出后,也有人估价要上百万,但又如何呢?这绝对是非卖品,因为它留下的是历史,传承的是记忆。

我有退休工资,目前的工作和一些作品也能得到一定的报酬,而且我生活很简单,没什么太大的开销,做这些作品,最优先考虑的是文化意义,然后是教学与传承,最后才是经济收益。

记:我觉得您这门技术,除了建筑模型,还能有其他方面的拓展。

季:那倒是真的,我现在不仅用纸做建筑模型,啥子都可以做,工艺品模型、飞机模型、火车模型等,很多模型都有其专业领域的应用价值。甚至在当下大家说得很多的垃圾分类上,我这门技术都有独到的作用,它可能产生出一个新的垃圾处理模式,更高效、更高附加值地利用废纸,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文创产品和文创产业。这些事情,我将尽我所能去做,做不到的,希望我的传承人和更多的后来者去做得更好。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崇州大划:共建共享新型社区,共筑政企“连心桥”

安全生产培训、防范电信诈骗讲座,在崇州市大划·捷普“共享社区”培训中心“常态化”开展的“新市民”培训,已经成为附近村...

崇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崇州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