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在规划 依托道明·竹艺村 凝聚3大文化 3大文化 川西林盘文化 “道明竹编”文化 休闲文化
8月的一天,崇州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产业园里甚是热闹。竹艺村名誉村长张永超,带着40余位原住民在这条他们走了数十年的家乡路上,进行熟悉又陌生的原住民VIP之旅。为了让原住民深入了解产业园里各院落的文化内涵、改造思路和发展模式,“新村民”张永超带着原住民重走一次家乡路,走进每一间小院,走进他们原来的家,感受改造前后的变化。
以“用文化延续未来、让艺术点亮乡村”为理念打造的崇州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产业园,依托道明·竹艺村,凝聚川西林盘文化、“道明竹编”文化和休闲文化,促进文化创意、精品民宿、乡村旅游等矩阵式跨界融合,目前已被打造成服务全川“7大共享平台”中的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平台。
2月至今,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取得了大多数原住民的认可。同时,这里也成了近期大热的旅游地,客流量平均每天超过500人,不少游客来到竹艺村体验与众不同的“新乡村”之旅。这个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打造而成的园区,在推动道明竹文化及林盘文化推广和传承的同时,也在推动成都市农商文旅体跨界融合发展。
道明镇
道明镇作为竹编传承盛地,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依竹而居,以竹为器,处处呈现出“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蔸”的景象
道明竹编
道明竹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2000多年发展,道明竹编技艺已非常纯熟。随着国际审美观的介入和影响,道明竹编产品附加值大幅提高
道明·竹艺村
崇州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产业园即道明·竹艺村
位置:道明镇龙黄村9组、11组、13组连片而成
居民:共有86户295人
客流:平均每天超过500人
3个实体
+
4个联盟
3个实体:成都川西林盘培训学院、中业乡村发展设计院、中业文旅投资公司
4个联盟:设计师联盟、商家联盟、资本联盟、讲师联盟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 形成矩阵式融合发展体系
崇州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产业园即道明·竹艺村,是由道明镇龙黄村9组、11组、13组连片而成的自然村落,共有86户295人,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而得名。
去年上半年,一个从空中俯瞰,外形类似“∞”的建筑诞生在崇州道明镇龙黄村9组。深深庭院,透竹而出。精致的造型、超高的颜值瞬间吸引了大众的目光,这便是如今闻名遐迩的“竹里”。由同济大学设计团队设计的“竹里”荣获2017年艾特奖2017全球获奖榜单——最佳文化空间设计奖;今年还作为代表中国“建设未来乡村”实践作品,亮相堪称国际展示当代艺术的最高展会2018年威尼斯“双年展”。
张永超告诉成都晚报记者,正是因为“竹里”的建成,道明镇开始考虑以此为核心,作为“药引子”,让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对周边进行整体打造。
从去年9月开始,四川中瑞锦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接手崇州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产业园的开发与打造。项目以“天府百姓、百村百态”规划建设理念,以设计为媒、文创为魂、治理为本,建设“国际范、天府味、竹编韵”新中式川西林盘,推动农商文旅体跨界融合发展,让竹编村变成竹艺村。这里坚持以天府文化为内核,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竹艺竹编和川西林盘等农耕文化内涵,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引入“三径书院”“丁知竹”“遵生小院”“来去酒馆”“竹编博物馆”等文创旅游精品项目,形成了文创设计、农事体验、民俗参与、休闲养心、生态观光、运动康养等产业发展新格局。
崇州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产业园,通过横向的农商文旅体产业融合与纵向的服务能力融合形成了矩阵式融合发展体系,形成了一个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服务平台。在这个统筹发展平台中,“成都川西林盘培训学院、中业乡村发展设计院、中业文旅投资公司”3个实体、“设计师联盟、商家联盟、资本联盟、讲师联盟”4个联盟支撑的服务体系,正发挥着“策划、投资、规划、建设、运营”综合能力,从培养乡村振兴综合管理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发展项目等方面,主动服务全川乡村振兴。
引入100余位“新村民” 高岸国际工作营投入使用
崇州市道明镇龙黄村第一书记、竹艺新村党支部书记方科告诉记者,在崇州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产业园的打造过程中,当地村民主要是通过土地、房屋入股、出租等方式参与其中,“三径书院、遵生小院、来去酒馆这几个地方,都是在村民老房子基础上改造出来的。”方科介绍,三径书院曾是村民的老房子,现在成了一个文化开放空间,“以前这儿的猪圈改成了客房,杂物间变成了工作间。书院创始人、诗人马嘶时常会来这里居住,找灵感搞创作。”而马嘶的一些文人朋友,也成了竹艺村的驻村作家和“新村民”。他们有空暇时间就会来这里,在山水之间寻找创作灵感。
据悉,产业园探索“设计师联盟+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方式,构建新村民与原住民和谐相融的机制,目前已引进著名青年诗人马嘶、国学古法老师冯玮等100余名“新村民”。
不仅如此,这里还引来了一大帮外国朋友。方科告诉记者,今年5月,产业园举办了第一期海外艺术驻留计划,来自美国、西班牙、荷兰等6个国家的艺术家在一周时间里住在竹艺村,留下了他们自己眼中关于中国新乡村的注解。据方科介绍,崇州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产业园二期目前正在做前期规划,预计在不久以后,这个文艺村落将向世人展现更多的精彩。
此外,8月下旬,产业园高岸国际工作营正式投入使用。高岸国际工作营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的活动场所,是在乡村探索与实践中融人文社区、教育空间、户外运动、乐活生活为一体的营地教育方式,旨在让青少年在实地感受、接触、思考中,深入了解自然、了解乡村与中国文化,用好奇心延续创造力。营地展开中国传统文化、竹编手工艺、民俗活动、诗词品鉴等系列文化与实践体验课程,还包含绘画、舞蹈、音乐、乡村大地艺术、装置艺术等艺术实践类课程,以及乡村生活实践、野外求生、急救课程、农夫市集、文创市集等多个户外实践活动。同时,营地里将举办“大师课”,由竹艺村新村民、国内外艺术家与相关特邀教师共同教授,旨在提供国际化视野、影响力与指导性的课程活动。
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时尚 2000年道明竹编焕发青春
道明镇作为竹编传承盛地,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依竹而居,以竹为器,处处呈现“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蔸”的景象,竹和竹编始终伴随着这里的人们。道明竹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崇州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产业园里有一个竹编博物馆,有博物展示、竹编产品售卖,还可进行竹编手工互动体验。从农户常用的斗笠、簸箕、竹筐,到精心编制的鱼缸、面包盒,再到充满艺术感的花瓶、背包……在这一方空间里,道明竹编的“前世今生”浓缩于此。
据方科介绍,目前,道明竹编有4000余种花色品种留存于市场中。据统计,整个四川市场超过90%的竹编花篮都来自于道明。然而,随着时代交替,当竹篮子、竹凉席等产品离我们远去,竹编如何才能重返生活呢?方科告诉记者,年轻的道明人在承接竹编技艺的同时注入了前卫理念,扩展了竹编产品,把新的创作融入竹编产业。“首先是在工艺上创新、思维上更加开阔,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时尚设计结合起来,打造新颖精致的竹编产品,让竹编再次回归市场。同时,竹编传承人、中央美院、澳大利亚竹研究院的老师从编制手法、设计等各个体系和环节对村民进行培训和教学,以此提升竹编的工艺性。”方科告诉记者,以往,村民编织的竹编产品都比较粗糙,一个竹篮子的利润仅有9毛钱。通过工艺性和技艺性的提高,附加值随之得到提高,村民收入自然也大福提升了。道明竹编经过2000多年发展,技艺已非常纯熟,但此前和市场较为脱节,审美也没有跟上时代。现在,随着国际审美观的介入和影响,道明竹编在匠心传承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竹编产品附加值大幅提高。竹编轻奢包、竹编灯、竹编茶具、竹编画……以古典面孔演绎出的时尚竹编制品,不再是简单而普通的农作产品,而成了前卫时尚的潮流物品、清新典雅的家居用品以及极富创意的文创产品。可以说,道明竹编已不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老样子。
成都晚报记者 罗斯 摄影 王欢
·同步播报·
郫都农耕文化周
等你来体验
一年一度的“稻渔节”暨农耕文化体验周,昨日在郫都区三道堰街道青杠树村开幕。体验周活动以“传承农耕文化、重拾天府记忆”为主题,将持续6天。在此期间,摸鱼比赛、渔鹰表演、蔬菜采摘、圆根萝卜播种……一系列特色活动精彩不断,将为市民带来一场又一场有着川西平原特色的乡村旅游体验。
成都晚报记者了解到,“稻渔节”主会场设在青杠树村。此外,9月6日至10日,郫都区将在沙汀农创中心举行稻田认养活动,在冬水坝农场举行垂钓大师竞赛;团结街道宝华村和云桥蔬菜专业合作社则将带来稻鱼科普展示、抓鱼比拼、蔬菜采摘、圆根萝卜播种活动,展现川西平原稻鱼丰收的景象。
据郫都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郫都区正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此次“稻渔节”系列活动分别在全区多个村落举办,“将让游客在一派活色生香的郫都乡村生态画卷里流连忘返,对郫都的乡村风貌和乡村振兴成果有更多的了解。”
成都晚报记者 叶飞鸿
新闻推荐
成都商报首席评论员刘琴以“乡村”之名,历史的河流中,成都总是站在潮头。从“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到“水旱从人、不知饥...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