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文化”成为乡村发展精神内核 成都文创品牌从农村走向世界

成都晚报 2018-09-04 07:54 大字

崇州道明竹艺产品精美 摄影 王欢

“用五年左右时间,努力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发达、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天府文化充分彰显、基层治理有序有效、农民生活富足美好,让农业成为有大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在成都市描绘的乡村振兴美好蓝图中,“天府文化”成为乡村发展的精神内核。

文创搭台 乡村成旅游目的地

今年6月6日,跟随国内10余个不同地区网络达人的直播镜头,全国数十万网友深入“网红村”崇州道明镇竹艺村,体验了一把成都别样的国际范儿乡村生活。

今年端午节,刚到成都工作的小段想带着朋友去“网红村”明月国际陶艺村住两天,没想到,明月村民宿已经预订一空。2010年之前,这个距离成都市区80公里、茶马古道上的小山村还默默无闻。如今,因为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昔日的小山村成为声名显赫的“明月国际陶艺村”。

成为网红的蒲江明月村、崇州竹艺村,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划,而是以当地生态、产业为基础打造的文创聚落。

变“送文化下乡”为“种文化进村”

马嘶是一位青年诗人,他在成都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开设了“三径书院”,成为竹艺村“新村民”。设计师刘红3年前与先生一起,在大邑县青霞镇幸福公社开办“再书房”。作家宁远,在“明月国际陶艺村”落户。明月村“新村民”还有国家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著名陶艺家李清,水立方总设计师赵晓钧,美国注册建筑设计师施国平……

有学识、有专长、有技能、有文化、有影响的“新村民”下乡,点亮了现代都市人群的田园梦想,同时为乡村带来资金、理念、品牌、资源、新的生活方式,以新的发展理念和视角把城市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生态文明带到乡村,为乡村创造更多的发展红利,有助于构建“产田相融、城田相融、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形态。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文创人才,不仅要创造条件吸引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更要培养乡村规划师、乡村设计师、乡建人才、乡村工匠,扶持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人才队伍,变“送文化下乡”为“种文化进村”,增强乡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

文创品牌从农村走向世界

成都崇州市道明镇是历史悠久的竹编之乡,道明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普通竹筐、花篮价值低廉,人们收入低微,不少年轻人放弃学习这门传统手工艺。

2012年,趁着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到道明镇采风,崇州市与中央美术学院对接,创建“学院+农户+基地”产业运作模式,积极探索传统产业走进现代生活的路径。

中央美院师生到村子里,与老工匠一起搞创作;邀请年轻村民到中央美院接受培训。如今,道明竹编形成了“丁知竹”等当地本土品牌。道明竹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丁春梅的 “丁知竹”品牌设计系列产品,被不少高档酒店、商场相中订购。

成都郫都区唐昌镇的唐昌布鞋已有700多年历史。但现代潮流中穿布鞋的人越来越少,1998年郫县制鞋厂倒闭。鞋厂工人赖淑芳拉上80多岁的老母亲和自家姐妹3人,凑了4000元,盘下一间约40平方米的店铺,买了两台纳鞋底的缝纫机,再加上3个老手艺人,重新做起了布鞋,成为唐昌镇唯一坚持做手工布鞋的厂家。2014年,赖淑芳的儿子艾鹏从国企辞职,开了淘宝店“唐昌布鞋”。2016年,唐昌布鞋获得“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如今,唐昌布鞋已成为网红产品。

古蜀农耕文明孕育积淀的传统技艺、非遗等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让文化融入了生活,创立了品牌,拥有了生命,既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承传播,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

成都晚报记者 汪兰

新闻推荐

为牟利铤而走险 为保住8万元“点子费”他网上买假发票被批捕

因向他人出售假冒的增值税普通发票以及非法提供伪造的公司印章,近日,犯罪嫌疑人陈某被崇州市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出售非法...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