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建筑带火一个“网红村” 崇州道明·竹艺村依托“竹里”旅游、竹编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成都晚报 2018-05-22 04:43 大字

“竹里”的由来

竹艺村最开始“火”起来是因为一个造型特殊、颜值超高的建筑——竹里。曾任蜀州(今崇州)通判的大诗人陆游写有《太平时》,“竹里”取自这首词的头两个字。

太平时

陆游

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

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铜炉袅袅海南沉。洗尘襟。

成都乡村振兴

●2017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400亿元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327.7亿元,同比增长25.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298元,同比增长9.1% ●11个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建设加快推进

●100个城市社区生鲜农产品电商配送示范点建设全面完成●聚焦新产业新业态,全市新签约引进农业项目164个

●续建和新开工农业项目389个、完成投资282.17亿元 (注:以上均为2017年数据)

雨后的崇州清晨,颇有“空山新雨后”的意境。5月中旬一个上午,两辆大巴车驶入距离成都主城区50余公里的崇州道明·竹艺村,来自都江堰的一批观光团来到这里进行参观。

2月10日竹艺村正式“开村”后,不少人慕名而来,近一个月客人更是络绎不绝,竹艺村名誉村长张永超几乎每天都有几轮接待任务。竹艺村并不是一个行政村,它指的是崇州市道明镇龙黄村9、11、13组所在的区域,占地面积123亩,包括86户村民。从去年9月开始打造,到如今成为一个“网红村”,这里成了成都市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典范。

“竹里”本月参加

威尼斯双年展

竹艺村最开始“火”起来是因为一个造型特殊、颜值超高的建筑——竹里。从空中俯瞰,这个建筑外形类似“∞”符号。它位于崇州市道明镇龙黄村9组。张永超告诉成都晚报记者,这座建筑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袁烽设计,四川中瑞锦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打造。据她介绍,“竹里”一词源自曾任蜀州(今崇州)通判的大诗人陆游词作《太平时》,“‘竹里\’这个名字就是取自这首词的头两个字。”

去年3月“竹里”正式修建完成后,这个与天然竹木结合建造、融合当地传统竹编工艺的建筑成了崇州乡村的一个新景点。同时,它凭借独特的设计吸引了国际关注。去年9月,“竹里”受邀参加北美最大建筑盛会之一的芝加哥建筑双年展;去年12月,“竹里”荣登艾特奖2017全球获奖榜单——最佳文化空间设计奖。“本月下旬,‘竹里\’将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张永超介绍,在这个国际上展示当代艺术的最高展会中,“竹里”将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范例,以代表中国“建设未来乡村”实践的一个作品亮相。

“竹里”有一定名气后,引来很多游客,但周边没有任何配套设施,这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不能让游客来了只去这一个地方吧,要把周边打造出来。”崇州市道明镇龙黄村党支部书记倪伏裕说,道明镇考虑以“竹里”为核心,作为“药引子”让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围绕竹编文化对周边进行整体打造。四川中瑞锦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在完成“竹里”项目后,去年9月开始接手整个竹艺村的开发与打造。

竹编产业化

让村民增加收入

坐在三径书院里,看一本名作、品一杯清茶,抬头就能望见无根山;到来去酒馆吃一顿地道的“私房菜”,旁边就是种着新鲜蔬菜的田地;走进竹编博物馆,了解道明竹编的前世今生,还可亲自体验竹编制作……现在的竹艺村除了“竹里”,还集合了竹编博物馆、餐饮、书院等多元业态,来去酒馆、三径书院、遵生小院都在今年春节前投入运营。

张永超介绍,在竹艺村打造过程中,当地村民通过土地、房屋入股或出租方式参与其中。“竹艺村现在这些充满文艺范儿的地方,都是在村民老房子基础上改造出来的。”她告诉记者,三径书院以前是一个村民的老房子,现在变成了一个文化开放空间,当地村民可以随时来看看书、喝喝茶,“以前的猪圈改造成了客房,杂物间变成了工作间。三径书院创始人、诗人马嘶时常会来这里居住,寻找灵感搞创作。”马嘶的一些文人朋友,也成了竹艺村的驻村作家和“新村民”,他们空暇时会来到这里,在山水之间寻找创作灵感。上月底,三径书院举办了四川80/90后诗人首次峰会。

道明竹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竹艺村自然将竹编文化深度融合在项目打造中。村里的竹编博物馆正在试运营,这里不仅有对竹编文化的溯源,还有各种竹编工艺品的展示。之后计划为游客提供竹编制作体验,由当地村民来当老师。目前,竹艺村已经计划对外“接单”,在村里设点对竹编产品进行代加工,“以前竹编产品就在村口卖卖而已,现在可以依靠企业拉到大单子,业务量也得到了提升。”倪伏裕告诉记者。“以前村民都是售卖一些粗加工竹编产品,做工不精致,也不成规模和体系。比如说,一个竹篮子手工费就9毛钱的样子,一个人一天时间差不多能编三四十个,收入也就几十块钱。现在我们讲求深加工、精加工,通过提高竹编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当地村民收入,振兴竹编产业。”张永超说,下一步计划在村民制作的竹编产品中加入一些流行设计元素,赋予原本简单的竹编产品更多艺术感,以此来提高产品的价值。

记者了解到,张永超就职于四川中瑞锦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她从今年年初被任命为竹艺村名誉村长以来忙得不亦乐乎,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周末也有许多工作要做。“我爸妈前段时间经常问我,你怎么天天都那么忙?电话怎么永远也接不完?他们不理解有什么事情可以让我天天都处于停不下来的状态。”张永超说,为了让父母了解自己的工作,她干脆带着他们来了一趟竹艺村。在看到女儿的工作环境后,张永超的父母放下心来,“他们来这里看到这么漂亮的环境,直接对我说‘你忙吧\’,再也不追问什么了。”她的工作成果,自然也得到了父母的认可。

村民期待

竹艺村二期开发

60多岁的李桂仙,在龙黄村13组已经生活了30余年。她告诉记者,以前的龙黄村都是泥巴路,家里做饭需要自己烧柴火。“现在村里的路已经修成了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家里还安装了天然气、通了自来水。”李桂仙说,这在半年前“想都不敢想”!

倪伏裕告诉记者,在竹艺村打造之初摸底调查时,不少村民并不理解。那时,李桂仙当起了“领头羊”,率先同意村里的改造计划。其他村民看到李桂仙家打造后初见成效,纷纷加入改造的队伍中来。看到眼前全新的家园,李桂仙十分满意。她平时干完农活就到三径书院转转,在自家门口便有“度假”的感觉。

除了环境改善,竹艺村的打造还让当地村民实现了增收。除了房屋租金、竹编产品加工外,竹艺村新打造的经营场所的工作人员,许多都是当地村民。张永超说,竹里、来去酒馆这些地方招聘,首先会考虑当地村民就业。“在村的村民主要集中在50-60岁,以前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田卖菜,现在有房屋租金、务工、竹编产品等多种收入来源,大概人均每年增加2000元以上。”倪伏裕说,现在村民们再也不“闲”了,全新的竹艺村带给当地村民新的生机。

记者了解到,现在的竹艺村还只是完成了一期打造,未来将加入民宿等业态。听说村子将开发二期,李桂仙充满期待,“竹艺村打造后自身形象变好了,村民住得也舒服。现在一期已经很漂亮了,以后我们这儿肯定会越来越巴适!”

成都晚报记者 罗斯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西蜀秘史 之发现“蜀中之蜀”

杨虎著连载44新世纪十八年,古蜀州三千年。1981年冬,作家贾平凹入川。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接触蜀地风情。他乘坐的火车由西安出...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