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为“竹编之乡”做代言 ——专访道明竹编“姐妹花”传承人

四川工人日报 2017-06-16 04:07 大字

成都崇州市道明镇,素有“竹编之乡”、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竹编)之乡”之美誉,现有人口2万多人,几乎90%以上的家庭都会竹编。道明竹编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14年,道明竹编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保护代表项目。在道明,竹编不仅是艺术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竹编的世界

进入道明镇地界,随处可见的就是绿油油的竹子,晒在院坝的竹篾、竹条,树立在街头、田间的竹编制品,即使不看那写满“道明竹编”的彩旗,也可以感知,这里是竹编的世界。真可谓“山上清泉山下流,村村竹树自扶疏”。

感受竹编的第一站是道明镇最大的竹编创作基地——“丁知竹” 特色文化院坝。门口小院子里摆放着几只竹编小猪,在阳光下很是“欢乐”。走进体验馆,最醒目的就是一张很大的桌子,桌上放满了竹编材料、工具,平时丁春梅就是在这里进行竹编的。作为“丁知竹”新一代的掌门人、“80后”竹编传承者丁春梅自己的竹编技法是非常高超的。从小时候抗拒竹编,到如今乐在其中,丁春梅对竹编的态度代表了很多年轻人的想法。“之所以取名丁知竹,是取竹子之意,也取知足之意。”丁春梅很享受现在的生活,有山、有水、有竹子,还有一群巧手老师傅。

除了市级传习所“丁知竹” 特色文化院坝,在道明镇还有省级传习所1所(崇州市文化馆),另外两个成都市级传习分别是竹艺苑特色文化院坝和继军竹编厂,此外还有成都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学校1所(崇庆中学附属初中)以及崇州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学校1所(道明镇九年制义务学校)。在道明,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竹编。

竹编市场在变化

丁春梅已经从事竹编工艺26年了,“我爸爸就是靠竹编把我养大的,我从小就开始编竹编。”小时候的丁春梅除了吃饭、上厕所、睡觉,几乎不上学的时间都在编竹编。爱美的小春梅,为了买一条花裙子,不到10岁的她用3天时间就编了1000多个小叮当,换来了一条新裙子。“小时候我很讨厌竹编,因为很枯燥,每天都只能坐着,不能去玩。冬天还会边编边哭,因为竹片、竹刀会把冻红的手划伤。但是爸爸用行动告诉我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想要什么就得自己去努力,所以我又不得不通过竹编来换取想要的东西。”后来,年岁逐增,丁春梅在编制过程中,慢慢感受到竹丝给内心带来的触动,“当手指与竹丝碰撞时,内心最深处被触动了。”那时候丁春梅才明白自己原来是深爱竹编的。

从小叮当的演变可以看出竹编市场的变化, “以前以生活日用品为主,农村嘛都讲究实用性。如今很多是做艺术品、景观装饰等,还有一些是私人订制。”丁春梅觉得如今竹编已经不再是农业用具、生活日用品而是“高大上”“文艺范”的艺术品。这次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节,丁春梅的展馆就用一件件作品将文艺青年们征服了。

让竹编从孩子抓起

除了实物之外,丁春梅还把过程变成一种收益“很多亲子游的人到我们这里来体验,也有很多外国人来体验。”丁春梅觉得竹编是“活的”,而不仅仅是摆在那里的作品。

为了将道明竹编发扬下去,为了带动村民的收入,丁春梅采用了“基地+农户”的方式,她的基地只有十几个人,但全村很多家庭都是她的后援队。“我们这主力基本上都是老师傅,他们技法都是那样高超,所以我一想到竹编可能会在我这代失传就觉得自己不能做千古罪人。”为了让小孩子也爱上竹编,丁春梅开设了体验馆,她还四处去给孩子们上课,让他们了解竹编、爱上竹编。“竹编需要经验,所以要从小抓起。”丁春梅觉得理论固然重要,但对于竹编实践才是王道。

杨隆梅的竹编企业化

和邻居丁春梅不同,她走的是“企业+农户”的方式。今年26岁的杨隆梅,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女承父业,成为“崇州市继军竹制品厂”的第三代传承人。“我们这个厂是我爷爷四十多年前创办的,在我接手的这几年里,我们的产品更时尚、更高端了。杨隆梅对于传统竹编很有感情,但她更欣赏现代化的竹编,所以她喜欢设计新潮的竹编。“前几年我们这里成了中央美院的实践基地,每年他们都会来这里给我们提出意见,所以我们的设计有些就是从他们的灵感中受到的启发。”

据杨隆梅介绍,有创新的竹编更畅销,比如家装用品、旅游产品、伴手礼等等,其中灯饰、竹包是卖的最好的。道明竹编以立体感、空间感、编织手法多变为特点,分为平面竹编、立体竹编、瓷胎竹编。“平面竹编使用的是1-2年的竹子,100斤只取8两,经过刮青、破竹、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材料只要竹材表面一层,纤维十分致密,同时进行了特殊的处理,能够耐干燥、不变形、不虫蛀。如今,我们厂里只有一两个老师傅会做。”杨隆梅说道。

瓷胎竹编则相对简单,其以精细见长,具有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图等特色。杨隆梅的“巧妹子竹编专业合作社”主要就是做瓷胎竹编,“我们的员工都是“80后”“90后”,经过筛选后只留下这十几个女孩子。”这些年轻人经过半年的培训基本上就可以出师,独自在家完成竹编。“我们负责提供材料,也就是弄好的竹丝、竹篾等,她们只需要进行编织就可以了,后面的销售也是我们来完成。”杨隆梅觉得全能的竹编艺人太难培养,如今这种单项化作业可以让村民更快出师、更快获得收益。

为了更好地传承

如今的道明竹编,虽然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丁春梅说:“对于我们‘丁知竹\’竹编来说是市场是不断壮大,供不应求的,但对于整个道明镇来说是衰落了。”丁春梅觉得自己只是个“中转站”,她希望把道明竹编推广出去,尽自己的努力把道明镇的经济带动起来。对于传承、发展的问题,她觉得引进人才是值得考虑的,“要是我们这里建一个类似民间非遗大学的基地,就可以让很多有文化又想来学习的人有个落脚地。”

杨隆梅则觉得发展本地人才是条很好的道路,她说她之所以组建“巧妹子竹编专业合作社”,是希望通过让年轻的准妈妈、妈妈们学习竹编、从事竹编,将竹编传承下去;也希望通过竹编帮助那些身体有残疾,尤其是腿脚不方便的人改善自己的生活。

据介绍,目前,道明镇有竹编协会1个,专业合作社2个,专业大户10户,传承人5人,艺人300余人,从业人员2000余人。同时带动周边乡镇形成了以道明镇为中心,辐射济协、王场、白头、公议等乡镇的竹编产业片区,片区内从业人员5000余人。2016年竹编产值8000余万元。古老的技艺,正在新时代的条件下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报记者 陈秋名 文/图

新闻推荐

初步建成农村金融服务 和信用信息平台

本报讯(记者赵荣昌)昨日,记者从崇州市获悉,该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成效明显。通过探索“互联网+农村金融”模式,创新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初步建成以“互联网+农村金融”为核心的崇州市农...

崇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