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武侯崇州引领白玉县中藏药和手工艺品闯市场——打好高原特色这张牌

四川日报 2016-06-01 07:51 大字

5月15日一大早,成都市武侯区援建干部曾咏梅带着相机,赶到了位于甘孜州白玉县盖绒乡仲学村的武侯援建白玉药材种植基地。

这个326亩的中藏药材种植基地,是武侯区和崇州市援建白玉县的一个重点项目。经过两季的酝酿,包括藏木香、波菱瓜等第一次在白玉县成功实现了规模化种植。

这欣喜来之不易:快速提升产业发展,对于缺少资金、缺乏市场资源的白玉县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难题。在援建中,援藏工作队想到一个“妙方”:尝试让更多企业、科研院所走进来,通过校县合作、PPP模式等,共同挖掘高原独特资源的巨大潜力,带动当地百姓致富增收。

校县企联手 中藏药产业突围

最近,白玉县藏医院院长扎西多吉变得特别忙,因为藏医院即将迎来一件大事:医院将和西南交大医学院合作建立藏医药研究基地。

作为南派藏药的重要发源地,白玉县境内拥有丰富的野生中藏药材。仅白玉县藏医院内目前就有124种自主开发的制剂,受到周边县乡群众的欢迎。但藏医院却为此颇为苦恼。“县里很少有人种植中藏药材,医院绝大部分制剂的原材料,都只能靠医生们自己上山去采,根本无法满足需求。”扎西多吉无奈地表示。

白玉县副县长赵成忠调查发现,当地群众一缺技术二缺资金,不敢轻易尝试药材种植。而县财政资金也相对微薄,即便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扶持性种植,其投入和产出也不成比例。

资金、技术的短缺,与白玉县中藏药蕴藏的市场价值形成强烈反差,这让援藏工作队看到了产业脱贫的突破口。去年初,援藏工作队投入600万元资金,在离县城不远的仲学村打造占地326亩的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引导当地按照医院+合作社+农户的形式进行种植经营,其药材主要供应藏医院使用。今年初,援建工作队又推动西南交大医学院与白玉县合作,合作开发藏药产品。“因为交大除了拥有强大的研发技术外,背后还有一大批企业资源。”曾咏梅说,在援建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白玉县政府已经与西南交大医学院合作成立藏医药研究基地,并将引入上市公司或风投基金,按照不低于1000万元的投资标准对白玉县中藏药产业进行开发。

让特色民族手工艺走下高原

5月16日大早,援藏工作队项目组组长张忠山就带着一摞规划设计图纸,来到白玉县城边上的一块沙石滩踏勘。

过一段时间,这里就将开工建设河坡民族特色手工艺一条街。这也将是白玉县的首个商业综合体项目,由援建队规划设计并先期投入300万元援建资金启动建设,未来将成为当地第一个集中展示、销售河坡手工艺品的商业中心。

河坡民族特色手工艺产品,是白玉县一大特色文化产业。目前,白玉县共有9大类、1000多种工艺品,匠人群体406户,从业人员2000多名,产品以刀具、饰品等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为主。“河坡手工艺品很有特色,但就是走不出甘孜州。”在距离县城几十公里外的河坡乡兵器部落,白玉县文化旅游和广播影视局局长黄兴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一边坦陈困扰:为了扩大河坡手工艺品的市场普及率,县上曾多次组织参加全国各类展会,效果始终不好。

去年底,援建工作队在调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把河坡民族特色手工艺一条街项目增补到援建项目清单中。“我们打算把河坡手工艺打造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张忠山说,除了手工艺一条街外,他们还准备在河坡乡建设旅游纪念品生产基地,开发餐具、烟具、家居装饰等更多进入城市家庭的产品,实现异地销售。

为了更大规模、更大力度扶持河坡手工艺文化产业,援建队伍还首次将PPP模式引入到河坡手工艺产业的建设中,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广泛寻求企业合作。

□本报记者 陈碧红

新闻推荐

成都首例“黑校车”案开庭

本报讯(崇法宣唐璇记者郝飞)驾驶非法改装的面包车,超载接送学生娃……昨(24)日,此案在崇州市江源镇巡回审理。这也是《刑法修正案(九)》实施后,成都市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的首例“黑校车”危险驾驶案。据悉,今...

崇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