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里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四川日报 2015-05-27 10:23 大字

以中心村为依托,推动就地就近城镇化——

□本报记者 熊筱伟

最近,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村民龚学贵搬新家了。从青瓦小平房搬进3层的小别墅,龚学贵尤其中意新家十余平方米的厨房,“以前农村都烧柴,厨房黑黢黢的,现在和城里一样烧天然气,又干净、又方便。”

龚学贵家的幸福指数,在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仍将不断提升。近日四川省出台《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将“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作为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点工作。

以中心村为依托,通过新建带动改造提升,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动就地就近城镇化——建设幸福美丽新村,让“村里人”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主动融入新型城镇化

杨元秀在成都打工数十年,如今盘算着把家搬回老家乐至县红光村,眼看村里人养黑山羊上了规模、收入不低,他下决心回家乡试试。同村长辈周志华也准备回乡,原因很简单,“今年58(岁)了,落叶归根”。

年轻人回村创业、老一辈回村养老……城镇化带动一部分农民进城落户,仍有部分人居住在农村。根据规划,到2020年四川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54%,农村人口仍将超过3000万人。

如何让农村居民分享发展成果?建设新农村,使之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成为四川的答案。201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意见》,提出主动融入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理念正迅速转为现实。去年底出台的《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四川省力争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5万个,占全省行政村80%以上,使全省农村基本达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建设目标。

让“村里人”过上好日子

城里水泥路、村里泥巴路……让“村里人”过上好日子,首先要解决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二元化”现象。

前几天下雨降温,犍为县清溪镇渠成村的谢奇惠婆婆感冒咳嗽。她没敢大意,到村医疗卫生中心里找医生号脉、拿药,“不用劳神费力去乡卫生所,方便。”

与谢婆婆一样,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就能享受公共服务。四川省正加快推进“1+6”(村两委、便民服务中心、医疗卫生中心、农民培训中心、农家购物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综治维稳中心)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基础设施同步升级。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新村聚居点3.27万个,整体改变了农村形象。与此同时,四川省实施“旧村改造行动”,大力改善农村道路、能源、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

新村建设如何避免建成“空心村”?省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根据经济格局调整和农村人口转移情况,对新建聚居点、旧村落和传统院落民居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布局,引导村民在规划区建新房。

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农村就近就地城镇化,让“村里人”过上“城里人”生活,并不意味着复制城市建设模式。

苍溪县永宁镇兰池村尊重民意,85套旧居改造与37套新建农居相得益彰,乡土味更浓;该县元坝镇将军村则注重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和人居治理,一处农居就是一个生态庭院、一道农耕景观。苍溪的实践,成为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的剪影。

新村建设既非大拆大建,也不是整村推倒。路径不断明确:将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建设、旧村落改造提升、传统村落民居保护修复统筹并举,打造让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乐园。

广袤蜀乡,处处呈现“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和农村新貌。省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要求,推行“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等理念,已成为各地共识。

保护田园景观的同时,新村建设还要传承农耕文化。

目前,四川省已启动新村建设“文化传承行动”,对符合保护条件的传统村庄院落民居,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策进行保护和修缮;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小桥、塔楼、古井、古树等,进行保护修缮;同时继续推进“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试点工作,培育新型农村文化。

新闻推荐

农业发展转方式成都能否再次为全国“寻路”?

□本报记者张彧希蒋君芳5年探索,素有“西蜀粮仓”美誉的崇州,在1090平方公里沃土上写出一份“农业共营制”答卷,“谁来经营”、“谁来种地”、“谁来服务”,一串串问号在泥土中被破解。一年寻路,率先...

崇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崇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