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育秧烘储中心有了新业务

四川日报 2015-04-13 10:44 大字

□本报记者 蒋君芳

4月8日下午2点,崇州市青桥村育秧烘储中心里静悄悄。管理人员罗万财检查完了整套烘干设备,正坐在办公室里整理账目。

这个育秧烘储中心,是崇州市财政性资金投入土地股份合作社、形成资产股份量化的试点地。青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罗巡虎说,修建时,财政资金担了大头,合作社89户社员共同筹集资金160万元,成为了烘储中心的股东。“过两天,小春开始收割,机器就要忙起来了。”不过罗万财说,这种忙碌持续不了多久,“小春二十天左右就能烘完,大春也只需要一个多月。剩下的十个月都会这么安静。”

合作社又开始思考:如何让闲暇的十个月忙碌起来,为村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一年只有两个月盈利延续分红势头有压力

除了在烘储中心上班外,罗万财还是股东之一。筹资时,他果断投入了3万元。去年12月,育秧烘储中心进行第一次分红,罗万财分得了近2000元,这让他比较满意,“3万元如果是拿到银行存个定期,一年下来可能也就1000元以内。”

但罗巡虎却对这个算法并不乐观,“去年分红高,是赶上一些天时地利的因素。”

去年,烘储中心共烘干4000多吨稻谷和菜籽,以稻谷为主。“平均每吨稻谷的收费是200多元,除去机器维修、燃油、人工等费用,利润大概是60元。”罗巡虎说,一年运营下来,中心纯利润接近30万元。

但这4000多吨稻谷和菜籽中,超过一半以上来自隆兴镇以外的乡镇。“去年,只有我们隆兴镇有烘储中心,今年不少乡镇也建成了,到年底基本上每个镇都有一个。”

罗巡虎预计,今年烘储业务带来的收入会降低一半,这意味着罗万财在内的股东,年底分红也将在去年基础上“减半”。“如果还只是按照去年的运营思路,每年只靠着大小春的2个月时间盈利,要让大家收回投资,十分漫长。”令罗巡虎担忧的是,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机器维修的几率提高,运营成本也会加大。

“粮油加工”齐步走产业链条逐步拉伸

去年第一次分红会上,如何增加收益就已经被提及。罗巡虎提出:在烘储中心里搞粮油加工,延长产业链条。

这个想法有来头。“过去,隆兴大米在市场上就有一定名气。我们这里的土质是黏土,很适合优质大米的种植。”罗巡虎说,每年育秧开始时,都有一部分顾客直接在当地订购大米。

经过理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代表大会等程序后,“搞粮油加工”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按照测算,购买粮油加工设备,以及对厂房的改造等,需投入200万元左右。“这几年下来,合作社本身就有一定的资金积累,政府部门也同意给予我们一定的支持,如果资金还有缺口的话,我们可以再次筹资。”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罗巡虎对再次筹资颇有底气,“去年年底烘储中心分红的时候,一些没参与筹资的社员已经后悔了。”

罗巡虎已经找到了建设方和设备提供商,近期就将对现有的厂房进行改造,“层高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再增高3米多。”此外,他还早早地把大米商标申请了下来,“以贯穿青桥村内的桤木河为名,我们的大米就叫‘桤木河大米\’。”

新闻推荐

谁来种田怎么种田崇州模式调查崇州市青桥村农民罗万才

——“谁来种田怎么种田”崇州模式调查崇州市青桥村农民罗万才,已许久未操心过家里的4亩多地。即使什么都不做,每年大春结束后,他仍能从土地上收回两三千元钱。罗万才的收益,源于崇州市近年来探索的...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