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家有机蔬菜企业的品牌营销之困

四川日报 2015-02-09 11:09 大字

□本报记者 蒋君芳

2月5日早上8点,家住成都东三环的刘女士家门铃响起,“应该是我订的有机蔬菜到了,每周一、周四的这个点都是约好的送货时间。”

刘女士收到的有机蔬菜,来自崇州市一家叫“文井源”的公司。2013年起,她成为这家公司的注册会员,签订了配菜上门的协议。至此,家中消耗的蔬菜几乎都交给了“文井源”负责。

从初闯市场,到现在逐渐拥有一批“铁杆粉丝”。“文井源”品牌走得不容易。

会员增长难以“爆发式”

最初,“文井源”品牌的背后推手是政府。

2008年,为了提高区域内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崇州市政府决定打造一个农产品公共品牌,即由政府制定一系列准入标准,区域内的个体农民、合作社、企业生产的农产品“达标”,就能贴上政府打造的“文井源”品牌,在政府搭建的直营店中进行销售。

事情在2010年有了变化。“政府不能一直作为经营者去运营一个农业品牌。考虑到这一点,政府决定把品牌交由企业来做。”崇州市农发局党组成员刘波介绍,经过一系列程序,最终门里集团接手了“文井源”这个品牌,并专门成立了崇州市文井源品牌推广有限公司作为主要运营平台。

尽管已经有一定基础,但离做大做强,“文井源”还有很大的距离。该如何继续推广这个品牌?考虑到有机蔬菜的消费人群属性,公司开始尝试推行“会员制”,提供顾客只需下单,公司负责送菜上门的高端服务。

这样的服务,意味着物流成本高企,因此,能否吸引足够多的会员成为亏损与否的关键。2011年,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文井源”公司每周都要花时间进入小区做宣传。

不过,会员增长并没有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爆发式——宣传力度最大的一年,吸纳的会员也只有八百多位,与所花费的高昂宣传费用相比较,显得“杯水车薪”。

“慢热”后困惑仍然存在

为何不能爆发式增长?“文井源”公司负责市场销售的相关负责人解释,“市民对有机蔬菜的接受程度还有限。”他认为,在接受程度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花大钱去做宣传,效果是事倍功半。

为此,“文井源”转而选择了“口口相传”这样的低成本、保守营销方式,期望让消费者带动另一个消费者。但这样的口口相传,也并没有出现意向中“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

几年累积下来,公司的注册会员仍停留在三位数,没有较大突破。

靠自身实力无法在短时间内扩大市场份额,无奈下,“文井源”决定尝试“加盟”方式,允许一些企业从公司的基地提货后,贴上“文井源”的牌子销售,但这种方式很快被叫停。“在现阶段,我们还没有能力有效把控加盟方在产品质量、销售价格等方面的行为,反而容易给自己辛苦树立起来的品牌形象带来不利影响。”公司副总经理陈朝云说。

会员数量增长较慢,而在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制约下,产品利润也不高,公司连年亏损,品牌营销投入也变得更为困难,“品牌影响着市场销售和公司盈利,公司自身力量不足,就形成了一个不好的循环。”

尽管对公司种植的有机蔬菜品质有着绝对信心,但陈朝云身上的压力渐重,“如果能得到政府的帮助,局面可能就会不同。”

新闻推荐

广发银行成都分行在成都举行年广发希望慈善基金捐

●5月15日,广发银行成都分行在成都举行“2015年广发希望慈善基金捐赠活动”,向西南民族大学贫困学生资助了10万元广发希望奖学金。●近日,平安信托举办2015私募高峰论坛,并正式推出“私募赢+”平台。...

崇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