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因成都商报报道而走红,CCTV-12昨晚播出李海峰专题片 央视播《最牛“调解哥”》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大事

成都商报 2014-09-06 22:55 大字

昨晚,CCTV-12《道德观察》栏目播出名为《最牛“调解哥”》的专题片。关注因成都商报今年4月的群教典型人物推出的一组系列报道而在网络上爆红的崇州市人民法院三江法庭法官李海峰。

《最牛“调解哥”》专题片时长20分钟,见证了李海峰办理的三个案子,如实呈现李海峰“调解优先”的工作方式,也让李海峰直面镜头,回答网友对他工作方式、作秀等质疑。

“调解哥”其人

入职崇州市人民法院两年多,法官李海峰收到当事人送的锦旗19面,网友送他昵称“锦旗哥”;2012~2013年两年时间里,他收案277件,结案275件,结案率99.3%,调撤率约95%,切实贯彻了“大调解”原则,网友再送昵称“调解哥”

4月3日~5日

成都商报连续3天报道“调解哥”和他19面锦旗背后的故事,引起新浪网、人民网、凤凰资讯等网站跟进,新浪网甚至开辟专栏对“调解哥”进行图文报道

4月5日

以“调解哥”李海峰为讨论内容的新浪微博话题“#最牛法官#”讨论量达到40万次,火爆程度超过当时最热门的娱乐、国际新闻话题

截至目前

入职不到3年,李海峰在崇州已收到25面锦旗,比今年4月本报推出他的报道时多了6面,比今年7月央视《道德观察》栏目采访他时多了3面

片中见事

在小案子中做足调解工作

■人身损害赔偿案

对调解结果原告表示“很满意”,被告也说“做得很好”

今年7月18日,《道德观察》栏目的编导到崇州采访时,正逢李海峰开庭,办理一个人身损害案子。43岁的吴永根到熊庆所办的加工厂打工,去年11月被机器绞伤右手,经鉴定被评定为七级伤残。事发后,当事双方多次调解未果,吴永根将熊庆告上法庭,索赔医疗费、伤残赔偿金等共计12万余元。

据《道德观察》栏目报道,最初,此案的被告并不现身,李海峰接案后到被告的公司等地四处找人,一直找了4次才把他找到。随后,李海峰就开始了漫长的调解过程。7月18日开庭审理时,李海峰也先行调解,半小时后,当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针对熊庆目前经济状况,李海峰通过协商制作了一份赔偿计划,从调解生效后到明年3月30日,熊庆陆续支付吴永根赔偿金4.5万元。

结案后,原告吴永根表示“很满意”,被告熊庆也对李海峰的工作表示肯定,“做得很好”。

■“金刚钻婚”离婚案

背后其实牵扯到两位老人的赡养问题,几番劝解老婆婆想通了

第二个案子是个“金刚钻婚”的离婚案。一对结婚60年的夫妻因是否卖出一座老房子发生争执,妻子一气之下将老伴诉上法庭,要求离婚。结婚60年的夫妻为离婚的事情闹到法庭实在罕见,李海峰对案件的调解就更注重细节。果然,在调解过程中,李海峰就发现,这起离婚案的背后其实还牵扯到两位老人的赡养问题———两位老人分别住在两个儿子家里,缺少交流、沟通。

这要怎么办呢?李海峰先是跟老两口的几个儿子分头做工作,然后再回过头来劝说闹离婚的老婆婆,一下就讲了三条理由:一个是你们岁数这么大,度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现在你们是安度晚年的时候了;第二个你要给你们儿子你们孙儿,树立一个榜样;第三个,别人对你评价也不好。

李海峰的劝说还真有效。一周以后,老婆婆就彻底想通了。如今,老两口一起在几个儿子家里轮流着住,日子过得平静而温馨。

片中见人

清白办案 锦旗是鞭策

■买卖合同纠纷案

结案后被告拿钱表示感谢,被李海峰拒绝后,感动的被告送来锦旗

《道德观察》关注的第三个案子是一个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在李海峰的调解下,原告的利益得到了维护,被告的利益也没有受损,皆大欢喜。结案后,被告悄悄找到了李海峰,拿出一沓钱表示感谢。

“他的当事人硬要把红包塞到他手里,他拿了之后没办法就找到我,我又跟他一起把红包退给了当事人。”崇州市人民法院速裁庭庭长刘勇介绍,李海峰拒绝了被告的红包之后,被告很感动,特地去制作了一面锦旗送来。

“在我人生50多年里,被告给法官送锦旗的,我没听说过,我也没见过。”被告方在节目中说。

如这位被告一样,给李海峰送来锦旗的当事人实在不少。9月4日,成都商报记者最新了解到,入职不到三年,李海峰在崇州收到25面锦旗,比今年4月成都商报推出他的报道时多了6面,比今年7月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栏目采访他时多了3面。

每当有人送来锦旗,李海峰都要和当事人一起合个影,留作纪念。在李海峰看来,这些照片和他收获的各种荣誉,都是他法官生涯的见证,更是他一生的珍藏,“给了我一个压力,我再压力变动力,在动力之中,我把工作就要干得更好。”

在这期节目的最后,主持人说,在李海峰的心目中一直有一种观念,“群众利益无小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所以从他经手的一件件小案子里,人们能感受到一位法官的平易近人,正契合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一个称职的基层法官,其内心要真正确立了法律信仰,才会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会有坚韧的信念和意志力去做好调解工作。”

这就是李海峰能在网络上走红,是他能让网友争相点赞的原因。成都商报记者 刘友莉

“调解哥”李海峰出名后……

好记者

讲好故事

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崇州法官李海峰收到案件当事人送的锦旗数量再次刷新,达到25面。

出名以后的这几个月,李海峰有什么变化?

原则不变:

第4次开庭的案子

他仍想着“再调解一次”

9月4日上午10时,三江法庭进门右侧第一间办公室,李海峰翻阅着一叠用黄色封皮包好的卷宗。第二天上午,他将开庭审理一个和房屋买卖相关的民事案件,卷宗里就是这个案件的相关材料。

本案的原告和被告之一曾是夫妻关系。2007年,两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其共有的一套房屋卖给了被告之二。2013年,原告离婚。今年,原告以2007年房屋买卖时她不知情为由,将前夫和买房者告上了法庭。

“第一次调解,原告、被告都不来,就只让代理人到场。”这一次调解当然无法进行下去。李海峰就给原告、被告双方打去电话,讲理、讲法,通知他们下一次调解的时间,还特别提醒他们一定要到场。

第二次调解,当事双方都到齐了。可是,双方关于那套房屋价值以及房屋买卖时原告是否在场等情况分歧很大,调解没有达成一致。“原告提出要买房者按现在的房屋价值补钱,买房者又出示房屋买卖时原告知情的证据,拒绝补钱。双方一直都谈不拢。”

李海峰记不清楚为这个案件调解过几次,在他提出的调解方案一次次流产后,这个案子不得不开庭审理。每次开庭,李海峰都没有放弃调解,总是想着“再调解一次,也许就成功了”。9月5日,这个案子将第四次开庭。

“明天开庭我再调解一次,实在不行,我就只有直接判了。”说这句话的时候,李海峰显得有点无奈,因为当事双方并不理解他的调解工作,“我提前给原告说过,请她给我打个电话,她到现在也没打过来”。

正是李海峰全力以赴调解每个案件的态度,让他成为广受关注的网络红人。“调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改变当事人态度的过程,也是一个普法的过程。”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栏目编导这样解释:李海峰处理每一件鸡毛蒜皮的案子都是全力以赴,他主持的每一次成功调解将会影响并支持到这个村组、小区的法治、道德准则。无数“李海峰式”人物出现,将推动我国法治进程。

低调不变:

群众慕名找他支招

家人不知他已出名

9月2日,李海峰接到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栏目组编导的电话,告知关于他的专题片的播出时间。今年7月18日,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来到崇州,跟踪拍摄李海峰办案的相关情况。

到9月4日上午,成都商报采访他时,李海峰没对任何人给出过“提醒收看”这一专题片的明示、暗示,包括他的夫人、儿子、父母。

与在家里的低调相反,在有法律援助需求或者要打官司的人眼里,从今年4月,成都商报等媒体推出关于李海峰的系列报道以后,李海峰的名气可以说是“震天响”。4月4日,成都商报的报道才推出第一天,就有读者通过114等途径辗转找到李海峰的电话,请他受理自己的案子,或者是为自己的遭遇支招。

而且,连续几个月来,找李海峰法官支招、点名李海峰法官受理自己的案子等情况时不时就有发生。几天前,一对夫妻找到李海峰,希望李海峰受理自己的案子,帮他们要回借给某朋友的5万余元借款。“我就给他们说,最好先不起诉,可以再去谈一次,看能不能成功。”李海峰给这对夫妻支的招数有几个诀窍:

先以情动人,通过“我借钱给你的时候,我们的关系是很好的”、“可不要因为这点钱,影响了我们的关系呀”等语言,描述夫妻俩对与借债人之间关系的重视;再以现实“逼”人,正好开学,就可以借娃娃要学费之类的理由,软硬兼施。第三条,千万不要提“要起诉他”、“要和他打官司”之类的话,这样只会把双方的关系弄僵。

李海峰回忆,两天前,这对夫妻又给他带来最新消息,“已经成功要回了借款”,两人都非常高兴。

目标不变:

为老百姓办案

把每个案子办好

在处理案子上,李海峰法官脑壳一拍就能想出这样那样的办法;可是,在生活中,到崇州快3年了,李海峰在崇州走过的大街小巷都屈指可数。

李海峰的家人都不在崇州。他在崇州的宿舍就在崇州市法院办公楼上,6楼,一个单间,两张单人床拼成一张双人床。以前在崇州法院速裁庭工作时,李海峰的活动范围基本就是楼上宿舍、楼下办公室或法庭,以及“在(崇州法院)院子里跑跑步”。现在,他每天在崇州市区、三江法庭之间往返,两点一线。

媒体报道了李海峰以后,李海峰的生活没有一点改变,他没有接受同事、朋友、老乡的请客,也没有请过同事、朋友、老乡等以示庆祝。这与同事们对他的一贯印象相符。

在同事们眼中,李海峰是一个“工作与生活完美结合的人”,判案子占据了他生活的全部,他的业余时间不是在看案件材料,就是在完善案件的法律文书。

李海峰自己是以此为乐趣的,日复一日也不觉得平淡,也没有其他更高更远大的目标。“老百姓打官司真的不容易。”李海峰说,“我的职责就是为老百姓服务、为老百姓办案,把每个案子办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成都商报记者 刘友莉

记者手记

朴实却不简单

的李海峰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成都商报记者深入一线践行群众路线,采访了不少基层干部解决群众诉求的先进事迹。李海峰就是其中一位,从拿到李海峰相关素材起,到深入一线采访及最终稿件出炉,前后经历了一个多月。通过新浪微博征集的两名律师,仅仅在三江法庭现场目击了李海峰半天工作,就感叹调解是个体力活儿。收看微博直播的网友则直言:看到都累啊!

在1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我从事政法新闻采访报道过不少法官,李海峰是最朴实的一个。他给我第一印象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年人,甚至在他口中没有什么法学术语,很难与那些叱咤法学界的大法官、大法学家相比。他同事说得最多的是锦旗,他说得最多的也是锦旗。然而,他的“闪光”之处就在于他不“闪光”。

在跟踪采访李海峰期间,我们见识到他不起眼却又那么有力的“能量”。反目成仇的家人在闹翻之后,被他一次又一次拉了回来。当时,其中一方“油盐不进”,一般人估计早就毛了:调解不成就算了,何必搞得那么低声下气的?“我的哥,我的亲哥,等一下嘛……”当对方走到门口,李海峰追上去喊。对方又不好意思折回来。就这样反复几次,对方终于服气了。

而像这样鸡毛蒜皮、锅边灶台的事儿,一天是如此,两天也是如此,天天如此……一件是小事,两件是小事,三件是小事,每天都尽最大努力做好手头的每一件小事,那就是大事。一面锦旗、两面锦旗、三面锦旗,如果一个人差不多一个月就能得到一面锦旗,那么这个人就不简单。

最初,我们跟许多人一样问李海峰,小事干多了不烦吗?他的解释是有些人一辈子可能只到法院打一次官司,他的工作对得起法律,对得起原告,对得起被告。当事人带着怨气而来,满意而归,当他有幸拿着锦旗在法庭门口合影,还有比这个更让人有成就感的事情吗? 

在成都商报有关李海峰“调解哥”的新闻报道出来后,李海峰一时间成为了网络红人。而李海峰呢,每天依然沉浸在鸡毛蒜皮的案件中,乐此不疲。或许,李海峰做的事情,每个法官都在做。而李海峰的可贵,更在于坚持。培植成都市民对法律的信仰,推进依法治市,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更多的李海峰式人物。

成都商报记者 袁勇

新闻推荐

男子逃离传销组织解救迷途女同学

六天前,在高中同学潘潘的邀约下,21岁男生唐唐来到崇州,原本打算开始一段潘潘所描述的“专业对口、包吃包住、免费培训”的实习,却发现自己陷入传销组织。唐唐费尽心思终于脱身,并通过警方救出了同学潘...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