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银杏遭雷劈唐代诗人一声叹息
核心提示
被腰斩
昔日高30米、需4人环抱的银杏树,现在只剩下大约15米的树干
还活着
工作人员称,银杏树的根系和树皮完好,可以吸取和传输养分,不必担心
古树告急
安避雷针护树
昨日凌晨,成都多地普降暴雨,闪电雷鸣,崇州街子古镇银杏广场,一棵高30米、胸径1.1米的银杏树遭雷击中腰折,15米的上段被劈成20余截,而这棵银杏树是银杏广场的最高地标,相传由晚唐诗人唐求亲手栽种,距今已有1100年历史。
夜来风雨急
“这是银杏广场的地标,树龄1000多年,可惜了。”昨日中午,崇州街子古镇银杏广场,70岁的孙爷爷多次摇头叹息。孙爷爷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是到古镇度假的游客,住在古镇附近,昨日凌晨下起了暴雨,还伴有雷电,“打雷的声音大得很,半夜3点过,又听到砰砰砰的响声”。
昨日一早,有人告诉他,凌晨“砰砰砰”的声音,正是广场最大一棵银杏树,被雷劈断并倒地的声音。他冒雨赶到广场时,银杏树周围已经设置了警戒线,发现昔日高30米、需4人环抱的银杏树,只剩下大约15米的树干,另外15米的树干被劈成20余截,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
昨日中午,成都商报记者赶到现场时,银杏树被劈断的部分已经被清理到另一侧;而遭雷腰折的银杏树上,挂着“古树名木”的牌子,记载着编号“110”等信息。
最大的一棵
崇州街子古镇景区管理局景区事务管理科科长兰钢介绍,银杏广场上共有5棵古银杏,相传为晚唐诗人唐求亲手栽种,距今已有1100年历史。不幸的是,最大的一棵银杏树,于昨日凌晨被雷劈断后,景区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设置警戒区域,组织交警、城管疏散围观群众,维持秩序。同时,上报崇州市林业和旅游发展局,按照名木古树管理规定,在对现场进行了拍照取证和资料收集后,组织机具和人员对树木受损现场进行了清理。
崇州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杨成沛介绍,崇州市共有700多棵古树名木,其中上千年的有13棵,树龄最大的有1700多年,昨晨被雷劈的银杏树排名第五。
千年银杏被雷劈断,杨成沛感到很惋惜,从现场回到办公室后,他打开名木古树的信息记录表,将编号为“110”的银杏树高度数据,从“30”改成了“15”。
为何被劈/ 树高招雷 雨水具有导电性
杨成沛介绍,干木材不具有导电性,雨水具有导电性,树木被雨水打湿后容易导电。一般来说,地处空旷且相对周围物体来说比较高的大树容易被雷击中。因为发生雷电效应时,雷电由上而下,高处的树木容易遭遇雷击,特别是树木上半段遭破坏的痕迹最大,严重时瞬间炸开。但是,雷击后树木的外形不尽相同,有的会被雷电烧成黑炭,有时却看不出来任何痕迹,譬如昨日凌晨遭遇雷击的银杏树,“这么大的树,被炸成这样,只有雷电,山区、高地容易发生雷击,平原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小。”
至于古树名木如何防雷,杨成沛表示一般通过安装避雷针来防护,但由于资金、环境等多重因素,目前崇州700多棵古树名木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安有避雷针,下一步将争取对更多的古树名木安装避雷针,特别是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被劈的15米/ 树有灵性?市民纷纷捡树皮
“我父亲90多岁了,他小时候就看到这棵树屹立在这里。”杨女士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她是附近住户,晚饭后经常到广场逛逛,大树被雷劈断了,他们都觉得非常可惜,还有些老年人觉得这棵大树历史悠久,非常有灵性,把被劈断的小树皮捡回家做纪念,后来景区工作人员赶到拉起警戒线,捡树皮的人才退了出来。
据兰钢介绍,昨日清晨,的确有多人过来捡,但都是很小的树皮。上午8时到中午12时,工作人员将现场清理干净,对于这些被劈断的树干,兰钢透露要妥善保管,将树干阴干并消毒。
此外,预计今年年底,景区梅邑广场新建游客中心的主体将建成,届时正式投入使用后,会划出30到50平方米的空间,用于展览被劈断的树干,“这是古树,有1000多年历史,晚唐诗人唐求亲自栽种,用于展览也是为了纪念这一历史”。
存活的15米/ 树还能活 安装避雷针保护
杨成沛说,事发后,他和其他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发现被劈断树干的树心,有些地方已经腐朽中空,最大的中空部分有20厘米左右,这让周围市民有些担心,这棵银杏树还能否存活。
对于市民的担忧,杨成沛说,银杏树的根系和树皮完好,可以吸取和传输养分,不必担心。为了让被劈的银杏树健康成长,并保护古树名木防止再次发生意外,下一步将把树干顶端被撕裂的部分全部锯掉,并计划在银杏广场最高点,即最高的银杏树上方安装一根避雷针,以保护广场上的银杏树,对于具体的实施细节和实施时间,还有待和成都林业等部门进行商定。现场有市民称,编号“109”的银杏树也曾经被雷劈断过,所以现在是5棵树中最矮的,不到20米高。对于市民的这种说法,景区管理局和崇州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相关人员表示,以前的确发生过此事,但是都不清楚具体的时间,杨成沛说,他工作了近10年,这期间没有经历过这件事。
成都商报记者 安利平 实习生 吴家家 摄影记者 刘海韵
树的主人
“一瓢诗人”
唐求
这棵被雷劈的银杏树,相传由晚唐诗人唐求亲手栽种。
街子场外有条味江,江上有座铁索桥,桥边原有座“唐公祠”。祠内不供神,不供鬼,只供一尊清奇古貌的文人像,他就是“一瓢诗人”唐求。唐朝末年,唐求因看不惯世道,就选中了山清水秀的味江边隐居。他写诗随心所欲,不管是长是短,都随手记在纸上,等凑成篇了,就把一首完整的诗稿搓成纸团,像药丸子一样丢进一个大葫芦瓢中。到了晚年,一天他病倒在床上,知道自己不行了,就把诗瓢抱出门扔进味江。这个诗瓢漂到新渠,被一老者捞上来,打开一看,原来是唐求的诗瓢,可惜只剩下三十多首了。消息传开后,远近的人们都来抄,后人编《全唐诗》时,将他的诗收了进去,“一瓢诗人”唐求的诗这才流传下来。
唐求诗作
邛州水亭夜宴
送顾非熊之官
寂寞邛城夜,
寒塘对庾楼。
蜀关蝉已噪,
秦树叶应秋。
道路连天远,
笙歌到晓愁。
不堪分袂后,
残月正如钩。
新闻推荐
新能源汽车“蛋糕”成都越做越大 大批本土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跃跃欲试,争取更大发展
更清洁、更环保、更具经济效益,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更是新能源产业的“制高点”。如今,成都已踏上这一高端成长型产业列车,正加速驶上快车道———截至目前,成都已累计推广新能源...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