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这一生 91岁老叟投稿“个人史记”

成都商报 2014-05-25 00:04 大字

编者按

大周末自4月26日推出“个人史记”版面后,陆续收到不少经历丰富,人生精彩的老人家的投稿,显然,他们都认同我们提出的“普通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历史”这一理念。

从本周起,我们将选择其中一些予以刊发,由于投稿量大,若稿件未能及时收到回复或刊发,还请见谅并耐心等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个人史记”,每两周与大家见一次面。

首先刊登的,是崇州一位91老翁撰写的《我这一生》。他是目前我们收到的投稿中,年龄最长的一位。

我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家庭成分贫农。从1935年求学起到1950年2月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止是学生身份,没有参加过反动党团。1958年被划为右派后,遣返回家乡崇庆县(今崇州市)梓潼乡(今已改为镇) 劳动改造,时间长达21年。1978年获得平反,复职后调到崇庆县廖家中学任高中英语教师,1982年退休,1991年才离开教学岗位。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又因从高中起养成了阅读和写作习惯,现虽年91岁,仍然阅读不辍,写作依然如故。

文、图/秦志宽

秦志宽,笔名秦仿、秦咏、秦永等。四川省崇州市梓潼镇真武村人,今年91岁,大学文化,性格乐观、随和,心态好。1950年2月参加工作。按国家政策规定凡1950年6月30日前参加工作如我者,均享受国家老干部待遇。今生获此荣誉,我也心满意足了。

我的学生时代

劳动中求自强

我1935年开始求学,初小就读于崇庆县真武村村小,高小求学于廖家乡多宝寺小学,1941年~1943年求学于崇庆县中学初中。崇庆中学1943年秋始办高中,我初中未毕业跳级考上崇庆县高中第一班。我感到崇庆中学满足不了我的学习要求,于1944年春便赴成都考上成都树德中学。树德是名牌中学,与天津南开中学、长沙周南中学等是全国第一流中学。在树德时,我除努力学习外,还开始学习写作并向报刊投稿,当时成都的《新新新闻报》《成都快报》《新中国日报》《西方日报》和上海的《中华时报》都刊出过我的稿件。特别是《新中国日报》1946年几乎每月都刊登我的稿件,有时一天的副刊上还同时刊出我的诗和散文。

1946年冬在树德中学毕业后,1947年夏我报考了华西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被华西大学录取,但未入学,因为我在等待北师大的录取消息,结果北师大因成都考区试题泄漏不录取成都考生,这样,我1947年就失学了。1948年春,我接受同学建议赴成都考入了“四川省立会计专科学校”(即成都会专,后来院系调整并入四川财经大学,现称西南财大),1950年一月毕业后便分配到工商厅工作,后来工商厅分家,我分在商业厅工作。工作至1958年划为右派,我便被开除公职下放农村劳动改造了。

劳动中求自强

(一)写儿歌自慰

1958年至1977年,我在农村劳动。地点虽在人亲地熟的家乡,但我是半路出家年已三十才从事农业劳动的,初到农村,不要说生活习惯不适应,就是从头学做农活也感力难从心。加之那时正是抓阶段斗争促生产之际,言论、行动稍有疏忽,批斗会随时招致。我只得小心谨慎,沉默寡言,以积极劳动来保护自己。这样一晃几年就过去了,可我仍嫌时间过得太慢,心情压抑,苦闷不已。

一天,队上无活安排,我到了晒场,看见孩子们做犁田游戏。这让我心灵一动:除死无大难,我何必担心过多呢?

当天春阳高照,气温暖和。初到晒场时孩子们在观看使牛匠犁秧母田。使牛匠为了逗乐他们使出浑身解数,神气十足,一手把犁,一手高举牛鞭,嘴里吆喝着,把大牯牛催赶得猛走起来,泥水把使牛匠一身衣裳溅得花花点点。一个孩子喊起来:“快看,幺爸穿上花衣服喽。”孩子们大笑。一个孩子提议:“来来,我们学犁田。”转身向一个孩子说:“树狗儿,你来当牛,我先当使牛匠。”树狗儿答应了。玩犁田的游戏农村孩子都熟悉。于是树狗儿两双手按地,头微上扬,左脚踏地,右脚离地向后伸起,这姿势就是“牛和犁”了。使牛匠左手扶提“犁把”,右手高举象征拿着牛鞭,嘴上“使求使求”吆喝,催“牛”向前爬行。没爬多远,当牛的树狗儿稳不住倒了。充当使牛匠的孩子说:“你不行,你不行,我来当牛。”于是他们换了“身份”,继续玩犁田游戏。其余的孩子在旁助阵笑观。

这时,我的童心复现,乐了,一屁股坐在三合土上,开始沉思:我喜欢儿歌,何不写儿歌自慰呢?当时,脑里已有儿歌《学犁田》的谱谱了。

秧母田,四角方

哥哥犁田在中央。

你看他,好模样,

一手在把犁把掌,

一手又把鞭儿扬,

走一步,吼一声,

吆得大牯牛发了狂。

泥水飞溅哗哗响,

给哥哥绣了件花衣裳。

大晒场,四方角,

来学哥哥犁田样。

小虎子,牛你当,

我先充当使牛匠。

使求使求快些走,

不对不对我来当。

孩子学犁心欢畅,

童声哈哈洒晒场。

写儿歌,净化了我的心灵,让我活得轻松了,也让我从苦闷中解脱了出来。当年我写了不少儿歌,分别以《春天集》《夏天集》……记录下儿歌。可是后来我写的儿歌集子全被红卫兵抄家抄走了,我又不敢去要回,我也就不再写儿歌了。

(二)乐读英语辞典

算起来,那是1970年冬天,我用鸡公车推一百多斤莲花白到崇庆县城出售,未到中午,销售告罄。其时菜价贵(七分钱一斤),我收入10多元。我不想早返家,就逛起街来。不知不觉就到了新华书店。我置车于店外,进店无目的地扫视架上图书。一本郑易里三人合编的《袖珍英语辞典》突然进入眼帘,价格七角五分。我就想买一本。

其时,我四十余岁,头戴旧草帽,一身农民装束。我把书递给开票员,他看了看,抬头端详我,目光异样,问:“你买这本书?”我答:“是的,买它。”他反复看我一眼,便收钱、开票,把书递给了我。从他打量我的目光中我读懂:他认为我的身份不该是买这本书的人!我走出书店,他不解的目光仍然凝聚在我的身上。

我推上车子正欲起步,紧邻书店是文具店,心想今天有钱,再买一支钢笔回家。

正驻足观看,青年女售货员问:“大爷,你要点什么?”我说:“想买支钢笔。”她让我选。我选了一支铱金笔,顺手蘸墨水在纸上写:Waste not,want not.(英谚:不费不匮)试试笔尖是否流利。女售货员一见惊异地说:“大爷,没想到你的拼音字还写得真漂亮呢!”我抬头看她,不便说这不是拼音字母,是英语让她难堪,笑着说:“我是乱划的,请勿见笑。”可是,她还是笑了。我知道她不是笑话我,她的笑声带着对人的尊敬。

我带着喜悦回到了家,特别是拥有英语辞典,让我心满意足。在劳动之余,我读得痴迷。举个例子吧,有天我在家翻读辞典,忽然听到队长批评一个青年的声音:“你真是无赖,鞋不穿上,塞起鞋劈踏拍踏到处逛”……我没有去注意听队长后面批评那青年说些什么话,而是想起曾在辞典中读到过的英语单词。中国人把不务正业,行为不正的人称为“无赖”,如果把“无赖”倒过来说成“赖无”,这不就与英语意义相同的英国话knave(名词,发音赖无,意为无赖)了吗?中国人常用劈踏拍踏来形容人走或跑的动作,而英语里也有象声副词pitapat(音、意都是劈踏拍踏)啊……通过这样的机缘巧合,这本辞典越发让我读得兴趣盎然,乐而不疲了……

在农村劳动改造二十一年,往事多多,漫读英语辞典仅是一例而已。不过,读英语辞典让我深悟:它不仅是自慰之法,更是一种自强之法,它让我记住了数千单词和无数短语,我可以复职担任高中英语教师,它是真功不可没呢!

推鸡公车当锻炼

改革开放前,鸡公车是农村的主要运输工具,上公粮、运肥料,凡量大、路途遥远的物资均依赖于它。而今,各种机动车辆早已取代了它的作用,人们也早把鸡公车忘掉了。

但是,我在农村劳动过二十一年,有一段推鸡公车的生活经历,那些当年的推车伙伴、那些当年的推车乐趣,我却至今难忘。

我推车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那时我们生产队新造十几辆鸡公车高车,队里青壮年人数多,难以决定分配给谁,遂决以抓阄。本来我是新到农村劳动的人,又属于被监督劳动者,我是无缘去参加争取分配的,幸好我土生土长于此,乡亲们都不视我为外人———右派,况且办法是抓阄决定分配。所以我就理直气壮报名争取了。我竟然一抓而中,心中万分欣喜。当时推鸡公能挣高工分,而且活路单纯、洒脱,时有“推车出门一天活”之说,青壮年们都热爱此活。我拥有了鸡公车,常与车伴们整装待命,不论路程是远是近。

推鸡公车是重体力劳动,我从事农业劳动时年三十,初干这活颇感吃力,不很习惯,但是说句实话,当时要生存下去是人的第一要事,我为了生活什么苦活脏活毫不畏惧,并且我性格随和却坚强,我敢于锻炼自己;更有车伴们指导、关心,我很快习惯且热爱推车了。推车能力也由原先只能推200多斤上升到500多斤。

推鸡公车乐趣颇多,乐趣都来自车伴。比如,生产队一次派车到廖家仓库上公粮,车队出发长长一串,气势浩大,十分壮观,引得沿途路人赞羡。半途有坡,能否推车上坡就要看车手的技术了。一个40多岁的车伴秦竟成,无论如何始终上不了坡,只得求助于人。一串车上坡后,他累了要求停车休息。喘气未定,他风趣地说:老汉推车车,不住地耸,使劲地推,想上坡坡真难为,二天上路带儿子,要儿帮我拉拉车。话一完,帮他拉过车的车伴便骂开了:嘿,你这没累死的龟儿,看你满脸流汗还敢占人欺头。两人的话语,引发另一位车伴开腔了:你们不要吵,我说个谜语大家猜:两片一夹扇,中间有个阿罗汉,几耸几耸就出汗,这谜是什么?一个车伴抢先说:谁不知这是鸡公车,这个谜太陈旧了。听我的:脚刹车,手加油,喇叭安在嘴里头。弓起背儿朝前走,汗水顺倒背脊流。说完,他把头儿摆,一副得意神气。众车伴俱为这首顺口溜的生动、形象来兴头了,大家争相发言。一位车伴却说:你们甭太高兴了,推车时间一长人就惨了,谣歌子说过:鸡公车儿两边叉,裤儿衣裳打疙瘩,车圈推得像银子,人就推得像猴子。他的扫兴话一出,车伴们遂噤了声。一位青年车伴说:怕什么,我们不是天天推车,而且,只要懂得推车诀窍,便能省力人轻松,诀窍是:学推车,并不难,两脚叉宽点,两手平平端,车滚走旧辙,勾子要甩圆……车伴绰号张麻哥,真名张圣德,当他说到勾子要甩圆时,同时来了个形象动作,引得人人大笑。

推车多年,我有不少收获:一是人的勇气何来?那首先是来自你有希望,比如有了求生存的希望,我就得无所畏惧地去承担新的工作;其次是要了解、掌握你所从事工作的规律,明白某事该如何做始事半功倍,这样不仅能对工作产生热情,而且会胜任愉快。

退休后多彩人生

我1982年退休,时间已有三十多年了。

退休的前十年,我被续聘留校退而未休,仍继续战斗在教学第一线,连年担任高三年级(复读班)的英语教学。

我生活愉快,首先是因为我没有因退休而停止工作。罗丹说:“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的所在。”我深深地信奉这则名言。在工作中我从两方面获得了欢乐。一是“教学相长”,我的本行学的财经,教英语是改行来干的。为了能胜任教学,我花了许多时间钻研;凡市面上能买到的教学参考书我都买来对照参阅;买不到但能借到,我就借来抄录,一九七八年我利用春节,花十三天时间抄录一本约十四万字的语法书;七九至八0年时我从阅读的英语杂志、书籍中摘录了厚厚的几大本资料。抄或摘录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结果令人满意。

从工作中获得的另一欢乐,则是仍可以把我的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没有因退休无所事事成一个废人而高兴。

我觉得要当好一位老师,知识过关当然重要,而更要紧的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并要时时考虑如何把知识传授过手。这是一门艺术,也是老师应追求的目标。我教的是复读生,他们来自各地中学,知识面较应届生广泛,手中资料多,可是他们的缺点是对有些问题概念不清,对所学知识综合性差,缺乏系统,零星碎杂,可以说是混乱的。我在教学时注意到这点,每过一段时间或在讲到某一问题时,我便把已学过的知识加以归纳、综合,进行有系统的讲解。

我对于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是合格老师,心中只有一个简单标准,那就是不论你是什么职称,只要你授课受学生欢迎,学生愿同你接触,喜欢提出问题询问你,从而尊敬你;家长认同你;学校信任、重视你,你就是一位合格的好老师。在校时,我们师生情浓,课后常一块散步,谈人生,谈理想;我有病痛,他们介绍良医良方;远在外地的给我邮来当地的名糕美点;有的一年多给我写了数十封热情洋溢的思念、慰问、禀报学习的信件;冬天,有学生为我织毛围巾……

时至1991年秋天,我离岗了,才真正步入了退休生活。可是,我是一个闲不惯的人,也不愿白白浪费宝贵时间,我立志唱好我的“夜曲”,我要把晚年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在求学时我就有了读书的习惯。退休后的这几年,我读书的欲望更强了。阅读成了我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它慰我寂寞、充实了我的生活。

我年轻时爱好文学,曾在报刊上发表过杂文、小说、散文、诗歌及译文等数十篇。这几年通过读书,我又萌生了写作的念头。近两年我曾写过多篇文发表地报刊上。

我记起康德说过这样的话:“老年时像青年时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这些年我退休以来,我确实是生活得高高兴兴的。我虽然唱不出美丽、动人的夜曲来,但我却为要唱出我“夜曲”而努力来着。

退休,离岗20年后,步入2002年又怎么过呢?我决定:

首先,学会写近体诗和按律填词。初,买了指导写作的书如《中华诗词普及教材》、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龙榆生《唐宋词格律》……认真阅读,体会写法后,又购买几十本诗词书籍和鉴赏书,如《唐诗宋词全集》、几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译析、许多本讲解唐宋诗词的专著、各个朝代的诗集……暇时便慢吟低唱,欣赏玩味。另外,我还参加了成都老年诗词研究会、眉山东坡诗社、崇州琴鹤诗社,常与诗友切磋。几年来,成诗词数百首。

其次,旅游。祖国地域辽阔,处处是美山美水,真乃一寸山河一寸金。可是,退休前虽有渴望却无暇到各地走走,享受大自然景色,观赏祖国的壮丽山川、雄伟建设。现有时间了,我要外出,并以诗的形式,用我笨拙的笔写下我的感受,记录下我对祖国的深情厚爱。旅游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其乐无穷。旅游时写的多数诗词在诗刊发表。

再次,整理旧作,编印成集:2003年出版《秦仿诗文》、2004年出版《师生情》、2006年出版《秦仿诗文续集》、2008年出英语版的《Diagram of the

sentence,and others》(《英语句子的图解及其他》)。2009年为曾孙及族中读初中的学生编印中英文对照的

《English conversation handbook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中学生英语会话手册》)。2011年编印一册《秦氏家庭简谱》,仅复印自存。

另有初稿已写成的英文版《Rules of reading》(《读音规则》),中英对照的《QIN—FANG’s reading notes》(《秦仿志林》),以及近年写的几十篇文章,都不想编辑成书了。因为出版书籍太劳累。我也不愿过度劳累而病倒,我想多活些年,实现我活到或活过100岁的愿望(我曾写过《我要活到100岁》的文章刊于报刊)。现在我虽91岁了,但我犹身强体健,思维敏捷,睡香饭香,我自觉还不算老啊……

(本文因版面原因有删节)

记者侧记

秦志宽:

不在过去找心烦

人在回忆过去时,难免会存一番念想,当年若是怎样,现在可能就如何如何。当年若是选择了另一人,现在一定更幸福吧?当年若是走了另一条路,现在一定更顺利吧?想多了,对于现实就更愤愤不平,心烦意乱。

在去见秦志宽先生前,我也在想,这位91岁的老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呢?他有一个漂亮的开端,在1940年代考取成都树德中学,考大学时放弃华西大学的录取,而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却又阴差阳错失学,后来去学财经,毕业后在商业厅工作。1958年-1977年被送回家乡劳动,后来到中学教英语到退休。时局、命运,换一种可能,秦志宽也许会成为医生、教授、官员……但他的人生被多次截断,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他的所学无用武之地,在外人看来,他真是太不走运了。

但我没有看到秦志宽先生在回忆过往的抑郁、愤怒、沉默,他给我展示他写的诗歌,他说最满意的是“夜访秦淮”:秦淮夜访喜而惊,处处游人处处情。朱雀桥边秦月白,乌衣巷口楚风清。晶晶壁面龙狂舞,闪闪河中舫缓行。来此非为鲈脍味,江南一览慰平生。别人的诗借景抒情,而他是藏情于景,点到即止。

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骨子里保持着一种优雅,无论再大的困难、磨难到来,都不会惊恐失神、张皇失措,他很淡定,也很平和,在农村劳动他就编起儿歌,买菜赚了些钱,就买笔买辞典,他不因误会或委屈而给别人难堪。他身上,有中国传统的文人气韵,又有西方的绅士风雅。

秦志宽说,1940年代在树德中学的求学对他的影响不小,当时教他们英语一共有三个老师,一个教语法,一个教课文,一个教口语,教口语的是一个英国人,他的中文已经很好了,所以他只在课上讲英语,而下课就必定说中文。给他们上课的,除了本学校的老师,也有外校名师甚至外校的校长。

秦志宽的女儿说,父亲给她心态最大的影响就是,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父亲是一个很乐观的人,过去纵然有各种不是,但是他绝不纠缠于过去。秦志宽甚至也不为将来的事情操心,他较早前就说要活到一百岁,身边就有人说他,你就一个女儿,又不在身边工作,你将来怎么办?他回答说:“我现在身体很好,何必为将来的事去操心?影响自己良好情绪不说,还伤害身心。我处之泰然,坚信山穷水尽总有路。”

成都商报记者 蒋庆

新闻推荐

公司董事长 回村当支书 经功村村支书张桂铭履新不到一年,带领“后进村”变“先进村”

在任经功村村支书之前,张桂铭的身份标签有很多,比如,成都洪申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崇州市农业商会会长、党支部书记;再如,“成都市劳动模范”、“四川省创业之星”;还有“成都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