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里多整治了4500米农毛渠

四川日报 2013-05-27 15:59 大字

从政府代建到村民自建——

□本报记者 蒋君芳 文/图

眼下正是春灌时节。5月22日,吃过午饭,崇州市元通镇聚源村2组村民刘加明又坐到家门前,“守望”通往自家田里的农毛渠,“这一段归我管,坏了要自己修哦。”

这段农毛渠的修建,得益于去年成都市在金堂、蒲江、崇州、邛崃4个县(市)开展的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村民自建试点工作。按照试点要求,200万元以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可采用村民自建方式。

抓住机会,聚源村发动村民,完成了8个组的8940多米农毛渠整治,为今年的春灌“帮了大忙”。

“自选动作”村民很满意

刘加明说,以前的农毛渠是泥底,渗漏情况很严重,水放不到田就漏光了,很多村民一到春灌就着急,“三天两头吵架。”

这些此前由政府代建的农毛渠,由此暴露“重建轻管”的后果。“以前建什么、怎么建,村民基本都没参与,所以都不关心。”聚源村村支部书记季云鹏解释。

这一次,聚源村在争取到项目资金后,按照市上制定的村民自建“十步法”,先对村民意见进行摸底,选出了8个待建项目,然后召开议事会,让村民投票,“结果98%的人选了农毛渠整治。”聚源村村支委委员郑永忠说。

因为是自选项目,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为了给农毛渠让路,刘加明就把家门前的一排水杉给砍了,没找村两委要一分钱补偿,“把农毛渠整好才是大事。”工程建好后,管护也有了着落:聚源村与每一个村民签订协议,田块是谁承包经营,谁就是该田块边农毛渠的第一管护责任人。

为了让村民能充分受益,议事会还确定了一个原则:只要本地村民有意向在项目工程里务工就应优先选用。村民傅群芳在施工期间干了29天活,领了2320元工资。季云鹏说,光是本地村民务工费一项,就有15万余元。

去年工程完工后,聚源村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对工程的满意度为100%。季云鹏说,“其他小组的村民都在打听何时能继续开展类似的项目自建。”

“精打细算”多整治了4500米

在聚源村村两委办公室的一块展板上,挂着两张对比图。一张是“村民自建”与“政府代建”的资金对比表,另一张是工期对比表。在资金对比表上,“政府代建”在勘察设计费、预算编制费、招标代理费、工程监理费等环节的费用显示分别为4.8万元、0.4万元、1.1万元、3.3万元,而“村民自建”栏均为“0”。

这些省去的环节,不光节约了钱也节约了时间。郑永忠介绍,以往政府代建,光是立项就要跑很多个单位,“这一次,我们选好项目后报给崇州市发改局,2天后就得到批复。”去年7月启动,10月底就建成,“如果是政府代建,可能要搞1年左右。”

而且,政府代建必须通过招投标,中标公司往往又会把工程转包给其他单位,层层分包,很容易造成资金浪费。“如果按照定额预算造价132元/米算,68万元就只能修4500米左右。”聚源村采取了竞争性谈判,最终以65元/米的单价找到了施工方,将修建计划长度整整提高了一倍。

此外,为了节约资金,村上还要求施工方用料尽量“就地取材”,“比如从村民那里收购他们建房省下的砖石料,少了很多运输费,成本就会降低。”

尽管没有产生工程监理费,但工程质量丝毫没有马虎。村民选出的质量监督组成员每天都会义务到现场监督工程建设,并且以日记形式记录,“这些日记我们全部都备好在案。”关于这次自建,郑永忠收集整理的资料已超过了几本书的厚度。

新闻推荐

县委书记培训班结束,参训学员谈收获 既要求过河又提供了船和桥

本报讯(记者周前进)“在壮大县域经济、夯实底部基础的任务和背景下来看这次培训班,省委是既要求我们过河,也提供了过河的船和桥,回去后,我们要结合实际,把学到的、悟到的理念、思路贯彻到工作,努力在全面...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