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明镇综合文化站:悄然改变群众业余生活
村民在文化站内排练节目文化站外景已有些凉意的初秋,阴雨绵绵,道明镇综合文化站内一派欢歌笑语、其乐融融的景象,有人在翻阅图书,有人在下棋,有人在上网,还有人在练习舞蹈……被记者问及为何下雨还来文化站活动时,杨大爷说:“我很喜欢来文化站,既可以下棋,又可以和大伙儿聊天,让我感到很开心,下雨天一个人在家也是闲着,到这里来还有那么多人陪我。”
“道明镇以前也有文化站,但是环境不是很好,可以参与的文化活动不多,所以一直没有人气,现在的综合文化站就不一样了,可以跳舞、唱歌、看书、上网,群众可按自己的喜好选择参与什么活动。”道明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员巫韵竹说。道明综合文化站于2009年动工修建,2010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内设办公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舞蹈排练室,还安装有全民健身路径和宣传时政科普知识、公示文化站活动开展运行情况的公共阅报栏,拥有3000平方米文化广场。电子阅览室配备10台电脑,可供群众免费上网;多功能室配置了桌椅、投影、音响电影放映机等设备,可同时容纳90余人;图书室配备文学类、历史类、文学类、小说类、重要人物、科普类、百科类及少儿读物等类型图书7000余册,群众可在该文化站尽情享受书籍带来的快乐。
文艺队伍 文化活动的半边天
日前,记者来到道明镇综合文化站,见到舞蹈排练室里有中老年妇女在音乐声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认真排练。巫韵竹介绍到:“这是舞蹈队在排练,国庆节我们将有一场文艺演出,他们正在为演出做准备。”一曲《我爱你中国》的音乐结束,大家停下来休息,和队员们聊天中得知,他们几乎每天都会来文化站跳舞,有演出的时候就会排练新的舞曲。每周都会有一天由市老年大学的舞蹈老师来传授舞蹈知识。
舞蹈队的张阿姨说:“以前就喜欢跳舞,但也仅限于个人摸索,自从有了文化站,我们不仅有了免费的跳舞场所,还有专业的老师辅导,我现在学会了广场舞、交谊舞、伦巴、恰恰,这些都是我以前不敢想的。”该文化站成立初期,为了让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不单调,文化站管理员便想到和市老年大学联谊的方法,多次奔波于市区和道明之间,不仅请来专业的老师传授知识,还为两地的文艺爱好者搭建了一座友谊的桥梁。每周都会有两天是两地的文艺爱好者“互相串门”的日子,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互相切磋,不亦乐乎。
目前,道明镇综合文化站成立了舞蹈队、腰鼓队、龙灯队、合唱队、秧歌队等类型的文艺团队,给文化站带来了人气。文艺队伍不仅自己娱乐,还在该镇的各大文艺演出活动中上台表演。每到过节的时候,文艺队伍还会到公议乡敬老院开展慰问演出,让敬老院的老人们少一份孤单,多一份快乐。今年,文艺队在文化站的组织下参与了“庆元旦·迎新春”活动、道明镇二月初九、初十春台会、道明镇各村、社区开展的“百姓故事会”、“庆七一”文艺汇演等活动。
道明竹编 文化精神的传承
道明镇的竹编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道明日用竹编技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站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积极做好道明竹编的保护、传承。今年年初,文化站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竹编成品展览会,展示了各种造型别致、精巧细腻的竹编,有经过精细加工的艺术品,也有经久耐用的日用竹编制品。竹的价值、竹的艺术、竹的风韵、竹的文化在道明竹编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吸引了大量的群众前来参观,经过该文化站管理员的宣传,就连城里的市民都亲临现场参观。该文化站还邀请了当地的多位竹编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竹编的制作过程,为群众呈上了丰富的文化盛宴。
文化站紧抓非遗文化传播,积极收集道明竹编的资料,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宣传竹编,传承非遗文化。4月以来,随着“成都百姓故事会·崇州故事”在崇州市全面开花,文化站结合道明竹编的文化特色,先后组织了以介绍竹编技艺为主题的故事会,道明竹编传承人的精彩讲述,博得听众一致赞誉,“我们就是想让群众通过各种方式,耳濡目染,接受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群众也喜欢,所以每一场故事会都是爆满。”巫韵竹说,平时文化站也会不定期地开展竹编培训,不仅向群众传授制作竹编的技艺,还会给他们传达创新的理念。
道明镇综合文化站正在悄然改变着当地群众的业余生活方式,吸引着群众劳作之余走进文化站,投身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真正发挥了便民、利民、乐民、惠民的作用。(李潇)
新闻推荐
医院领导看望患者本刊讯省医院崇州分院(市妇幼保健院)日前成功抢救一名高危孕妇,受到患者的好评。高危孕妇余瑶(化名)家住怀远镇三官村,因出现重度贫血、肾功不全的病症,被送到市妇幼保健...
崇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崇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