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读《崇州民俗志》有感

今日崇州 2012-09-21 15:26 大字

●陈德述 

阅读中共崇州市委宣传部、崇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崇州民俗志》是一种艺术享受;它让我穿越时空,走进了崇州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幕幕活生生的历史生活画面,像是电影一样再现在眼前。这是一个十分浩瀚的工程,它之所以能够圆满完成,得力于崇州有一大批的优秀地方史志的专家,如陈柏青、张伯龄、施权新等等,同时也得到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能编辑出版“迄今为止我国较大而全面的民俗志”(方志出版社编审张景增),值得庆贺,值得赞扬。 

一、意义重大。民俗是一个民族为了适应在某一特定的地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生存的需要而创造的、经久传承的、深藏于人民中的、调节规范着这一地域人民的行为方式、语言特征和心理模式的、内在的隐藏的约束力量。民俗是活着的民族文化,它是区别一个民族身份的标志。民俗文化的丰富、充实、绵延不断是一个民族文化悠久的表现。中华民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并且传承不断,因而使之“文明莫比肩”(李叔同诗:《祖国歌》)。但是,长期以来,民俗被当作封建迷信加以排斥,加上新文化以至西方文化的冲击,久经传承的民俗“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是十分令人担忧的事情。本来,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它的发展规律,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现在有一部“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民俗是人为的因素,特别是长期左的政策。《崇州民俗志》担当起抢救民俗文化的功能,其意义重大。其二,因为它是“我国第一部以县立卷的民俗丛书”,这个“第一”为《民俗志》的编纂,民俗文化的保存与抢救开了一个好头,树立了一个标杆。凭良心说,这种抢救已经迫不及待。特别是那些因人而传的民俗文化,传承人没了,它也就没有了。国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只是点上的。如我的家乡(南川)有一种薅秧歌,高亢有力,现在可能七十岁左右的人才会。还有许多民间菜品和烹调技术只有口头传说,需要大抢救、发掘、保存,这是功盖千秋之大业。这个“第一”,需要大力宣传,让它充分发挥“第一”的示范价值和先导作用。 

二、内容全面。本《志》在《概述》中首先叙述了崇州的“地理环境”、“人文遗存”和“独特习俗”。“地理环境”和“人文遗存”是不同地域的人民“独特习俗”产生、形成、固化和传承的客观依据。除此之外,《志》的主体分四大部分:《生产民俗》、《商业交通民俗》、《生活民俗》、《社会民俗》,分类上是很规范的。整部志书,凡七编、二十七篇、四百多目、二百余幅照片,七十多种附件和表录,洋洋八十万言,志传图考,多说共存,资料宏富,前所鲜见。梁潄溟说,“文化是生活的样法”(《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三章),我以为民俗更是如此。《志》的写作方法上,点与面结合、横向与纵向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揭示崇州人民从古至今祖祖辈辈是如何生活的,展示了崇州人民社会生活的立体性、丰富性和鲜活性,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读着这部《志》,会把你引进到特定的、广阔的历史空间,看到了崇州人民如何进行工农业生产、如何进行物资交流以及人际交往、行为模式、生活习俗等等,因此,本《志》不只是一部“抢救”、“存史”的书,而是一部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好书。 

三、重点突出。首先表现在《志》的总体设计上。《志》重点以生活民俗和社会民俗,特别是以社会民俗为主,占了全部内容的3/4。民俗主要是“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上、口头上、心理上的事象”(《文化学辞典》第287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重点放在生活民俗和社会民俗上是有道理的。第二,在各种民俗事象的叙述中,不是平均着墨,有详有略,有论有述,简洁而详尽,读之让人眼睛一亮。如礼仪民俗叙述得十分详尽。重视礼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孔圣人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不懂得“礼”就不能立身。今天国民素质差就差在“礼”上,从民俗礼仪中吸取有价值部分,来提高国民礼节文明是很有必要的。《志》中有的章节设有《附》,不少的《附》写得十分精彩,对于《存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如《私塾礼节》、《崇州山区婚礼歌、诀、赞》、《崇州四大庙会简介》等等。再如《崇州山区打保福(跳端公)的全过程》也记载得十分详细,它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充分表现了先辈精神生活,具有“存史”的重要价值。第三,最具特色的地方民俗往往表现在饮食文化和方言上。在叙述饮食文化中,特别强调山区特有的饮食习俗,饮食文化的最大亮点是“怀远三绝”:冻糕、叶儿粑、豆腐帘子。《志》在《附录》中专门设了“方言”一节,详细介绍了崇州方言的特点,并且按照当地的读法加上注音,是十分有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 

总之,《崇州民俗志》是一部意义重大、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的好书,期盼各省各县区都能早日收集、整理、编辑、出版自己的《民俗志》,这对于全省的文化建设是很有意义的。 

(2012年于抗战胜利纪念日) 

作者简介:陈德述,研究员,四川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孔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新闻推荐

桤泉镇综合文化站:农民朋友的“文化氧吧”

文化站外观书法培训电影放映厅日前,记者来到桤泉镇综合文化站,灰、白、红相间的外观装饰给整个建筑一派川西民居风格,熟悉而亲切。在二楼活动厅里,20位当地舞蹈队队员正在排练,文化站管理员詹倩倩...

崇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