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项目助推队伍保障江源镇经济社会大发展
看望贫困老人蔬菜种植示范区内群众正在劳作风景优美的生态休闲农家乐2011年江源镇地区生产总值3.6亿元,较2006年增长120%,地方财政收入270万元,较2006年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近4亿元,较2006年增长8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7950元,较2006年增长50%。
2007年以来,江源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机遇求发展,攻坚克难图创新,保持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五年间,能容纳万名师生的水利学院拔地而起;贯通东西的崇双货运大道穿境而过;标准化建设的中小学幼儿园、卫生院、派出所、文化站、镇便民服务中心相继落成投入使用;万亩粮经高产示范园,粮油、蔬菜、甜糯玉米等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先后启动;工业增加值达到6500万元,增长9.5%;农业增加值达到8300万元,增长3.7%,商贸、小手工业规范发展,全镇80多家小手工业企业,场镇500余家商贸业实现上亿元产值。自2008年来,江源镇连续四年在全市综合目标评比中获得先进。江源镇通过抓产业发展、项目助推、民生优先、队伍保障实现了全镇经济社会事业的大发展。“城市菜篮”产业特色逐步形成
两株长相俊美的金针菇包围着两包颗粒饱满的玉米,底座“JIANGYUAN”的汉语拼音,恰好标示出江源的读音,“江源”两个字经过美工处理充满着秀美的韵味。在江源镇印制好的农产品包装袋上,记者看到该镇新注册的农产品公共品牌——“江源”。
“以后江源牌就是专利品牌了,凡是我们江源镇出产的农产品,只要符合标准都可以使用这个专属名称,这有利于我们公共农产品品牌宣传,做大我们的农产品产业,实现产业倍增,促使我们江源的农产品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说到注册这个公共农产品品牌的意义,江源镇工作人员兴奋不已。江源镇抓住“粮经高产示范园”和“省级万亩蔬菜示范区”建设机遇,充分运用产改成果,大力推进“1+4”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多种农业经营模式。以“城市菜篮”定位,成立了崇州市江源金色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抱团打造江源农产品公共品牌。“江源”商标的LOGO上的金针菇和玉米正是该镇打造高端特色农产品产业中的拳头产品。今年6月,来自省、成都市的农业技术专家在江源镇齐聚一堂,共同对这里出产的甜糯玉米进行现场品鉴。此次鉴定现场会上展出的玉米不仅受到了与会专家和技术人员的肯定,更是江源镇作为粮经高产示范园建设成果的一个完美体现。“示范园的建设中,我镇在市农发部门的指导下,‘连点成线,连线成片\’,从组织化、机械化、品牌化等方面下力气开展工作,走出了属于我们江源自己的一条特色路。”该镇党委副书记郑远利表示。现在崇福村明绿农庄和“1+4”现代农业发展示范片、邓公村高效立体农业示范点、寨子社区“江之源城市菜篮”、桅杆村金针菇示范基地等五个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已初具雏形。项目助推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看着两大拖挂货车的金针菇装车完毕,代世伟的心头特别踏实,今天的事完成了一大半,只等将两车鲜菇拉到双流交给物流公司就可以等着结账收款了。代世伟是江源新大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每年他经手收购和发出的金针菇就达几千万袋,他说:“以前江源镇交通不利,没有出镇的主要干道,拉货只有经大划镇绕一圈,多跑路不说,道路还不好走,像这种几十吨位的大型车根本就过不了。现在,走崇双货运大道,直抵双流,方便多了,不用担心交通问题。相对以前,省时省力,每天还要节约200元左右的货运成本。”
双向六车道的崇双货运大道,宽敞平坦非常漂亮,驱车在上面,视野开阔,可以想像平时拉货的车辆经过这里源源不断地将江源出产的产品运向全省、全国的壮观场景。这条道路横穿江源镇南片区,在其境内共有4公里左右,形成“辐射场镇、带动农村”的交通道路骨架。可以说,它的通车开启了江源镇经济发展的新篇章。该镇是全省首屈一指的金针菇生产基地,原来每年出产约2千万袋,货运大道通车后,便捷的物流促进了产业的发展,现在每年约出产4千万袋,产值约4亿,较以前翻了一番。同时,由于该路的辐射带动,全镇的园林观光产业和生态观光产业正悄然兴起。“总共引进约40家园林、生态休闲农家乐,已形成有接待能力的有三四家。”
在江源镇还有一条不得不说的道路———绕场镇路。说起这条路,场镇上的老居民张大爷体会很深:“这条路十多年前就说修了,结果修了一半就荒废了,长年杂草丛生。现在好了,柏油路走起就是安逸。”这条7米宽,约5公里长的柏油路总花费约1千万元,于今年1月正式通车,结束了十几年来绕场路不通的历史。“我们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多方筹措,才完成了这条路的修建,它将江源场镇融入了崇双货运大道交通圈,加强了与交通干线的联系。”郑远利说,“场镇内部总共3公里道路改造也是采用向上争取和群众筹资的办法逐年完成,一下雨就积水、穿新鞋都怕弄湿的情况再也不存在了。”
崇双货运大道和绕场路的建设是项目促进发展的一个缩影。2011年,容纳万名师生的四川水利学院正式开学;全镇中小学、派出所、卫生院、敬老院、文化站等公共事业服务机构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铺设污水管网3万米,实现场镇全覆盖;铺设自来水管网7万米,从场镇延伸到大庙村等4个村(社区);天然气管道通达场镇和集中居住区;新建、改建农村道路20公里,接通农村断头路20公里,农村道路体系完成90%以上。
五年来,江源镇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加大项目的实施推进,全面改善了全镇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经济发展呈现巨大的潜力。民生优先群众真正得实惠今年4月,寨子社区80岁的老党员陈少云和老伴搬进了干净整洁的新家。住了多年破草房的老人住进新家时禁不住眼泪盈眶:“感谢党!感谢政府!”老人的新家是江源镇党委、政府动员机关干部和社会力量捐资约6万元修建的。“在走访群众的时候,我们发现两位老人生活困难,房屋破旧不堪。但两位老人条件又不符合国家五保老人的标准,为了让他们能安稳度过晚年,我们决定筹资为其重修房屋。”
今年7月23日,江源镇代表崇州市接受了成都市第二季度城乡环境综合检查,受到了检查组的一致好评,显示了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显著成效。近年来,江源镇投资近2000万元改造了以江文路等为重点的20余公里农村道路,以“绿化、美化”为标准整治农村道路,进行农村林盘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做到了环境卫生“洁、齐、美”,群众实实在在体会到优美的居住环境的好处,“现在到处都干干净净的,好多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乱丢垃圾了。”
随着标准化学校、卫生院、文化站的建设,江源镇的教育、卫生、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相应的高水平服务。每天下午,镇文化站门前的广场上都热闹非凡,群众聚集在这里载歌载舞,歌唱美好,享受新生活。
近年来,全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扎实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新增就业2560人,返乡创业235人。全面加强城乡低保、“三无”、“五保”人员的跟踪服务,建成标准化敬老院,按规定及时足额下发民政、优抚、计生奖励、价格补助等各项惠农强农资金上千万元,并确保无一例上访。队伍建设组织战斗力大提升
6月8日,市委书记范毅来到江源镇调研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对该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予以肯定,认为江源镇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创新提出“3+1”党委工作法,有效提高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执行力。
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江源镇结合“文建明工作法”,提出了“3+1”党委工作法,即紧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三大民生目标,落实“民意调查、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三大民主机制,健全“镇村干部队伍、党员先锋队伍、社会评价员队伍”三支民本队伍,强化效能中心建设,牢固树立“民本”意识。“3+1”工作法不仅有制度保障,还有实实在在的基层调研,更有严格的监督制度。
按照“三分类三升级”标准,江源镇结合党员群众评、基层组织自查和党委审定的程序对全镇10村(社区)进行了分类定级。在镇政府内的公示栏里,记者清楚地看到各村(社区)的评定结果及建设意见,达到“先进组织做示范,一般组织上台阶,后进组织晋位升级”评比分类的目的,促使党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同时,结合干部作风教育实践活动,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掀起学习先进性,整顿思想作风,对标改正的热潮,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组织建设的加强和干部素质能力的提高,队伍的战斗力提高了,干部的执行力增强了,干群关系融洽了,为江源镇发展增添了活力。 (刘瑞宇)“江源”蔬菜占据超市货架
新闻推荐
香港晋江同乡会30万港币捐助崇州市正东街幼儿园本刊讯9月21日,香港“晋江同乡会”团员代表在香港驻成都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潘太平、四川省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港澳处处长郭嘉农陪同下,...
崇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崇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