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留守儿童”到“自立儿童”的蝶变
研究成果推广大会现场4月26日,来自成都各区(市)县的教育专家齐聚崇州市梓潼镇小学,参加成都市推广该校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究》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
该课题历时五年,两次获得成都市教育科研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一等奖,并于2011年4月完成研究任务。该课题针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性格孤僻、缺乏自信等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安全感和幸福感缺失等现象,提出有效教育策略,让孩子在爱的关怀里逐渐自信、自立,健康成长。
沐浴家的温暖展现自立风采
“加油,加油……”一阵呐喊声从梓潼镇小学的学生寝室里传出。这是该校特殊的课堂——生活课,孩子们在进行叠被子比赛。
生活课通过老师讲解示范、学生操作实践和竞赛评比,孩子们掌握了不少生活自理的技能技巧。学校里的低年级孩子能够自己穿衣、洗漱,中段孩子学着整理床铺,洗小样衣物,高段孩子学会一些厨艺。
洗漱地点和寝室、操场是生活课的课堂,尝试包饺子、学洗衣物、着装比赛等带给孩子们无限的乐趣,涌现出“优秀厨师”“洗漱冠军”“整理床铺能手”等生活自理能手。
“我的爸爸妈妈在西藏打工,一年最多见一两次面,我成了留守儿童。但我并不感到孤独,因为在学校里,老师、同学都非常关心我,而且学校里的生活可丰富啦,有我喜欢的乒乓球比赛、游园活动等,我还获过奖呢!今年,老师还带我们搞了一次特色晚餐,我们自己做饭菜,真有意思。我感觉梓潼小学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5.3班就是我的家,老师就是我的爸爸妈妈,多幸福啊。”该校5级3班的蔡忠杨同学在接受采访时高兴地说。
据介绍,早在2010年1月,成都知名教育专家周小山教授到该校考察,在观看了该校留守儿童充满自信的表演和展示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真是不虚此行,边远的农村小学能办得如此有特色,孩子们生活得如此阳光,真令人感动”。
营造家的氛围培养自立儿童
众所周知,留守儿童常常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关爱,也缺乏父母的生活教育。梓潼小学给孩子们在营造家的氛围上下工夫,给予孩子们父母般的关爱,努力培养儿童自立的习惯和能力,实现从“留守儿童”到“自立儿童”的转变。
走进留守儿童心灵,是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对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该校老师们更多地走到他们身边,蹲下身来了解孩子的烦恼,让他们感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老师就像父母一样关心着自己。该校还开设亲情电话,设立“阳光小屋”、“阳光热线”,对孩子们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有人说:“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该校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扬起自信的风帆。开展“我行我SHOW”活动是该校每年迎接儿童节的传统,旨在激发学生“我能行”的意识和“我要SHOW”的勇气。活动自2006年开展以来,项目越来越多,从最初的舞台表演拓展到书画、讲故事演讲、知识竞赛等,满足了各类学生的需要,让各类学生都有了展示超越自己的机会。
注重习惯养成教育是该校培养儿童自立的重要内容。其中,开展主题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感恩教育”、“环保教育”、“诚信教育”、“心中有他人”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开展“识字比赛”、“讲故事比赛”,“跳蚤书市”、“换书交友”、“手抄报、黑板报比赛”、“读后感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孩子学会预习,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学校开发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为主的校本课程,通过多种形式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方法和技能。该校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运用到课程开发中,开设《生活》课程,针对儿童自立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现有的生活技能水平以及个体间的差异等制定教育目标和安排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低、中、高三个学段制定生活自理课程的目标,安排个人卫生、着装、就餐、就寝、寝室布置、床铺整理、厨艺等内容。
(张海峰)
新闻推荐
广大商家、市民朋友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良好的城市环境需要我们共同创造和维护。为全面深入推进崇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共创共享干净、整洁的生活家园,现向大家发出倡议:1、店铺商家...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