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份承载历史思考的统计表

今日崇州 2011-11-25 15:56 大字

●何学嘉

最近,因普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俗志省、县卷》编纂资料,查阅了我的家乡白头镇《白头乡志》(1981年卷,主编为当时的党委书记丁玉惠,手抄本),发现了其间的一份1963年——1981年全乡粮油产量报表,细看细算之后,感慨良多,现抄摘如上,并作简短说明,供读者玩味思考:

崇庆县白头乡1963年——1981年粮油产量报表 面积:亩 单位:斤

查白头乡1981年总人口为13136人,耕地面积为13849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05亩。1963年,三年困难时期已过去两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下,人民公社已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两年,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已开始大为好转,但从这份报表上,我们仍能窥见三年困难时期的后续影响,仍可见到当年生产力的低下,仍可见到文革的恶果以及改革开放、联产到户立竿见影的成效:

先以人们的食用油为例。

1963年全乡种油菜990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13,每亩单产为54斤,总产53460斤,以1963年总人口为12000人计(估计从1963年—1981年间增长人口1136人)人均生产油菜4.45斤,可榨食用油(4.45斤×0.3斤)1.33斤。但这只是没交售国家分配下达的征购任务的数字。按当年的征购数以每个队2000斤计,许多生产队不光没有油可分给社员,还常常完不成国家的征购任务。这就让笔者一下明白了当年(1964年吧)为什么我队一百多社员总共一年才分三斤油,一人分一小匙的原因了!

而在文革高潮的1968年,油菜的播种面积虽已扩大到1851亩,约占耕地面积的9%,而单产也只有114斤,总产211004斤,人均占有量也只有9斤左右,但征购任务也随之增加。国家多年来给社员的基本食用油量也只有年人均1.5斤,这个情况许多人记得,不再赘述。

但到了1981年,查乡志得知,白头乡已有90个生产队(占全乡比例83%),实行了联产到户的责任制(即分田单干),全乡的油菜播种面积虽只是扩大到2196亩,但亩产量却猛增到235.6斤,总产达511100斤,人均占有油菜40斤,而且国家也不派购任务了,世代种粮种油的农民才真正结束了“贫油”的时代!

再以人们的口粮来看。

1963年全乡占绝对数量的的中稻单产512斤。按人均耕地1.05亩算,再加很少部分的小春大麦、小麦产量,人均生产粮食也就600斤左右,折款也就60元左右,除去征购余粮任务每亩300斤,再扣除种子及各项提留开支,人均能留的口粮也就只200多斤了。这就足以让人相信中国农民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学大寨十多年的结果是每日只0.12元收入,温饱难达的事实了。

更糟的是到了1968年,由于文革的破坏,中稻的产量一下又下降到441斤,猛减68斤,也就是说,人均又净减口粮近70斤,而国家任务不减,农民的生活可想而知了!

但你看一到1981年,虽只有83%的生产队实行了联产到户,分田干仅一年,中稻的单产一下就猛增到781斤,比1968年净增240斤,竟相当于当年一个人一年的口粮,一下就吃“双份粮”了,农民咋不拥护、咋不称快呢?

尽管数字是死的,统计是枯燥的,但细心者经一番思考,分明看到了鲜活,看到了真实,看到了承载于数字上的历史脉搏的跳动!

新闻推荐

绍生基金300万元助学兴教

李元庆向受助学生赠送学习用品本刊讯11月21日,绍生助学基金成立两周年座谈会在树德怀远中学举行。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唐建军,省民政厅副厅长杜小炎,崇州市领导兰宏、陈刚、张志新及受助学校教师代...

崇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崇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