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与“东州逸党”的精神渊源
□白峰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与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有着政治上的对立,两家父辈的不同抉择和人生际遇,虽然并不必然成为其后人人生路径选择的决定因素,但是家风也的确有所不同,至少风骨上有差异。另外他们小时候接受的文化也有差异,赵明诚青少年时期随父居住在京都汴京,李清照小时候在齐州长大,其硬朗大约深受当日泰山学派和“东州逸党”的影响。
“东州逸党”的几个重要人物可能在精神气质上给李清照有过一些影响,这里还是值得述及。范讽,齐州人,是“东州逸党”的领袖人物,他年轻时赶上了宋真宗泰山封禅,曾献《东封赋》,得任平阴知县,后又举进士,通判淄州。时淄州发生大旱,蝗虫滋生,危害百姓。蝗虫不食菽,因此百姓希望补种菽,但苦于无种。范讽巡视邹平县,决定开官仓贷种于民。县令以为不可,范讽愿负全责,随即贷出3万斛。到秋季,百姓都如数还官仓。范讽后通判郓州,升知青州,时山东发生饥荒,青州人、宰相王曾家中粮食颇多,范讽议决发王曾家藏粮数千斛赈济灾民。显然是敢于任事之人。《宋史·范正辞传》记他此时“持母丧,许归齐州,日饮酒自纵,为时所讥”,云其“词类旷达,然捭阖图进,不受名检,所与游者辄慕其所为”。范讽后被召至京师任龙图阁直学士,因政派斗争,被讦奏,贬官。诗人石延年等与之交好,也都受到牵连。
石延年(字曼卿,宋城人)与石介志同道合。石延年的诗歌豪迈不羁,其人也使酒任气,不拘小节。石介的门人杜默(师雄)的歌行,打破格律束缚,喜用民间俗话,言词慷慨激昂,虽文采有所不足,但勇于创新。李清照词后来也擅以口语入词,不知是否就是受了杜默的影响。石介曾写《三豪诗》,其序略云:“近世作者,石曼卿之诗,欧阳永叔(修)之文辞,杜师雄之歌篇,豪于一代矣”(《石徂徕先生集》)。文中提及的“诗豪”石延年,曾任金乡县令,与济南的范讽既是酒友,又是诗友。他俩和诗人刘潜(定陶人)等,“豪放剧饮,不循礼法,后进多慕之”(《宋史·文苑传》)当时人们称他们为“东州逸党”,所谓“东州”,指宋代京师(开封)以东,即京东路,其地区相当于今山东省。所谓“逸”,即不受束缚,奔放纵逸之意。李清照少女时代曾作二度游的溪亭,其主人徐循即是范讽的追随者。徐循曾有解剖尸体之举,以求证“三焦”是否有形之物,其结论虽未必正确,但其行为在那个时代颇为少见。李清照瞻仰溪亭,可能对徐循以及“东州逸党”人物或有敬仰之心。
“东州逸党”整个群体皆任性豪迈,非只一人。其可考者还有历城李冠、淄川王樵等人。
临淄人王辟之所著《渑水燕谈录》,记录了大量北宋时期临淄以及周边地区的人和事,当时人记当时事,故生动可信,其中对王樵的记述,颇能体现“东州逸党”的风气:
王樵,字肩望,淄川人也。性超逸,深于《老》《易》,善击剑,有概世之志。庐梓桐山下,称淄右书生,不交尘务。山东贾同、李冠皆尊仰之。咸平中,契丹内寇,举族北俘。潜入虏中访其亲,累年不获,乃归。太守刘通诣樵,踰垣遁去。其后,高弁知州事,范讽为通判,相与就见之……晚自号“赘世翁”,预卜地为窌(地窖),名蚕室,中垒石榻,刻铭其上。后感疾,即入蚕室中,自掩户乃卒,命以古剑为葬。著《游边集》二卷、《安边三策》、《说史十篇》,皆已散佚。济南李芝为《赘世先生传》,载其事。
从这些人身上,可以见出当时济南及周边的士风,多豪放任情,不随俗流。其流风所及,就是产生“济南二安”的地方文化背景。
济南文坛前辈徐北文先生在文章中曾论及:
格非评论文章,曾说:“孟子之言道,如项羽之用兵,直行曲施,逆见错出,皆当大败,而举世莫能当者,何其横也!左丘明之于辞令亦甚横。自汉后千年,惟韩退之之于文,李太白之于诗,亦皆横者。近得眉山(苏轼)《筼筜谷记》《经藏记》,又今世横文章也。夫其横,乃其自得而离俗绝畦径间者,故众人不得不疑。则人之行道文章,政恐人不疑耳。”(张邦基《墨庄漫录》)李格非提倡“横”,提倡“离俗绝畦径”,不在乎“众人之疑”,无怪《宋史·文苑传》评价他“苦心工于词章,凌轹直前”。这种“凌轹直前”的精神,就是“横”,也就是“逸”。李格非的主张是和范讽等一脉相承的。而他的女儿李清照之所以倜傥自喜,俊逸绝伦,又是继承父风,也是在“东州逸党”的风气熏陶下而使然的。至于稍后出现的辛弃疾,这位豪放派词作大师,其文风之横、之逸、之豪,也与“东州逸党”的传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闻推荐
9月18日,邹平市台子镇沿黄地区十里水果长廊无花果种植基地,果农在展示收获的无花果。金秋时节,黄河沿岸邹平市的各农业高效...
邹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