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池镇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组合”进村种地,探索“农业共营制”

农村大众报 2019-07-17 14:05 大字

夏日,小洞村的农田里,百合绽放,游人如织。“种了一辈子粮食,老了老了没想到倒种起花来了。”74岁的村民闫道宽站在民宿风林轩的门口笑呵呵地说。

小洞村,邹平市临池镇的一个小山村,全村160口人,耕地500多亩。尽管近年来邹平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但地处山区的小洞村里,零散生产、分散经营的体制仍未改变,和其面临同样情况的,还有相邻的大洞等山村。

让小农户搭上现代农业的快车,需要从经营体系上寻找突破口。在系统梳理全镇农业农村实际后,临池镇开始尝试着“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探索出了“有地的出地,有钱的出钱,有技术的出技术”的“农业共营制”。

事情要从2017年说起。那年3月,邹平咖南小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相中了小洞村,这里有山,有水,有古迹,村西的白云山上还有100余种野生中草药,是旅游开发、建立中医药康养基地的好地方。

问题也接踵而至。公司有资金,有经营人才,却没有土地、缺少农业技术和劳动力,单纯依靠公司本身实力恐难有大的发展。临池镇党委和政府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主动牵线,让公司和大洞村、小洞村坐在了一起。经过一番沟通,村庄和公司约定,以生态开发为宗旨,建设集科研、种植、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

到2017年年底,公司已流转了大洞村、小洞村土地共800多亩、荒山1800余亩,种上了百合、海棠和冠红杨。随着项目的铺开,越来越多的村民到公司上班。“妇女一天60元,男劳力干力气活,一天80元。”60余岁的大洞村村民王德凤说。

人、地都有了,谁来管理?大小洞村以前只种小麦、玉米,村民们没有栽花、种菜的经验和技术,而且到公司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多,需要专人来安排工作,检查劳动质量。这时,杨信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来到了公司。

杨信,50多岁,临池镇南寺村人,是邹平惠民农民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大半辈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的他,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凡是农业机械,没有他不会开的;浇水、打药、施肥,田里的活没有他拿不起来的。

像杨信这样的职业经理人,项目区一共有两位,两人分别负责大洞村、小洞两个村的农业生产。“他们就像原来的小队长,不仅管技术、管人,还要分配当天的活计。”咖南小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明说。

公司、农户和职业经理人的组合,成了拉动当地发展的新动力。

“原来进村只有一条3米多宽的路,公司来了以后拓宽了路面,现在有将近6米宽,大小车辆上下山方便多了。”闫道宽说,原来村集体没钱,山上没电没水,天旱时,只能任由果树自生自灭,现在公司重修了进村和上山的路,架上电,还打了9眼大井。“一眼井就需8万多元,俺们这个小村可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大洞村、小洞村的村民既是“农业共营制”推进的见证者,更是这一创新改革制度的受益者。闫道宽说,就他这把年纪的人,在民宿看个门,月收入也有1800元。原先栽的果树,公司按一棵500元承包下来,每家一年也有不少的收入。村集体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2018年,小洞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

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018年,大洞村、小洞村的80户村民入股成立合作社,建起54个大棚,占到总股份的41%,余下的股份为公司持有。“像这种水果辣椒,论个卖,10元一个,全部出口;南瓜由济南的一家餐饮公司收购,价格是2元一斤;红薯采摘价3元一斤,去年种了30亩,不够摘的……”在山上,周明一一解说。

“不论种什么,都是为下一步做准备,整个项目的重点在山上。”周明说,项目计划将4000亩荒山变成青山和“金山”:壮大原有的野生中草药资源,建设北方最大的中草药种植集散地,同时建设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基地。

“农产品的深加工也要上马。”周明说,现在百合的深加工还处于委托加工阶段,下一步基础设施完工后,将完全由自己来完成。“地瓜的深加工项目也要抓紧实施,加工成地瓜粉出口,收入能增加20倍。”说起项目建设,周明滔滔不绝。

这都是“农业共营制”带来的新气象。

新闻推荐

省教科院人工智能调研组来滨调研 邹平开发区三小人工智能教育获赞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刘清春通讯员张斌报道)日前,省教科院人工智能调研组来滨,对邹平市开发区第三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开展...

邹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