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报人:焉能不识张季鸾

榆林日报 2018-11-08 09:30 大字

榆林城东的季鸾公园,在第十九个记者节来临时让人如此牵情。

时光倒回七八十年,他的名字虽不说家喻户晓,那也是如雷贯耳;他虽英年早逝,但身后却极尽哀荣,震动了海内外;他并非巨富贵胄,却赢得了国共两党及社会各阶层的高度赞誉……

他,就是一介布衣、当年的《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先生!张季鸾先生祖籍榆林,1888年3月生于山东邹平。1941年9月,国事报事萦萦于怀,积劳成疾的先生逝世于重庆。

张季鸾先生以五十四个春秋的生命历程赢得了“报界宗师”“一代论宗”“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的赞誉,更和于右任、李仪祉被后人并称颂为“陕西三杰”。

2014年8月,张季鸾坟茔迁回榆林,魂归祖园。

如今,在榆林城郊的3000多亩生态园林里,张季鸾先生的墓冢清新、宁静、祥和,不时有心怀崇敬的人来这里瞻仰。距墓冢仅90米的凤凰阁里,800平方米的空间里,序厅用张季鸾的人物浮雕对其精神风貌加以展现;展室则以张季鸾的一生为主线,包含“多舛身世飘萍学子”“新闻报国两陷囹圄”“文人论政大公立言”“关注苏区报道中央”“团结抗战功在国家”等12个板块;以铜像、碑石复刻、硅胶人蜡像、3D幻影、电视专题等现代光电技术将先生的一生立体般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记者当知张季鸾,陕西记者尤其应知张季鸾。

烟霞草堂遗址位于今咸阳礼泉县东北三十里,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刘古愚隐居讲学之地。1902年,张季鸾从榆林来到烟霞草堂求学,侍立先生左右,和前来拜访的于右任相识,二人在刘古愚的影响下,后来在近代中国的新闻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并结下了终生的深情厚谊。

于右任、张季鸾后来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办报纸刊物,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于右任返回上海后,相继创办了《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张季鸾在日本学习期间,主办《夏声》杂志,并为于右任主办的报纸撰稿。1909年春,于右任因创办《民呼日报》宣传革命,被上海英租界捕房逮捕,张季鸾在《夏声》上发表文章揭露事件真相,呼吁社会舆论支持,英方被迫释放了于右任。武昌起义爆发,张季鸾决定回到国内,到于右任创办的《民立报》任记者。他在临行前对友人说:“这次起义,必获成功,我决定先行回沪,协助于右任先生,鼓吹革命思想,期望早日达到革命成功目的。”《民立报》为当时国内发行数量最大的报纸。张季鸾在这样的一个民主革命熔炉中经受锻炼和洗礼,结识了许多革命党骨干,同时也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才华。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从国外回到上海,到民立报馆会见于右任、张季鸾等,并题“戮力同心”四字,嘉勉于右任及《民立报》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张季鸾经于右任推荐,担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秘书,于右任也在交通部任次长。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于右任、张季鸾相继离开临时政府,再返上海,办民立图书公司,同时续办《民立报》。于右任还委派张季鸾到北京,担任上海《民立报》记者,同时创办北京《民立报》。张季鸾和于右任以鲜明的立场,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痛斥袁世凯的野蛮暴行。

从烟霞草堂走出的张季鸾和于右任结下了一生的深情厚谊。1932年春,张季鸾回到西安,走访故旧,有感于于右任辗转莫斯科,请冯玉祥的西北军和北伐军遥相呼应,进军西北解西安之围,故土才重现和平,即兴赋诗一首,称颂彼此的交情和友谊:

曾听焦尾伯牙琴,百里弦歌一片心。

但愿末抛花县事,高山流水有知音。

1934年,张季鸾准备回乡为去世的父母立碑,请于右任书写由章太炎撰写的墓表,于右任欣然允诺,不顾养病之身,五小时内书写一通。文笔、书法、镌刻皆列当时全国之冠,三绝融于一碑,实乃旷世之作,被世人誉之为民国时期的“三绝碑”。此“三绝碑”现藏于榆林市榆阳区文管所。

1938年10月11日,于右任和张季鸾聚会,谈及抗战形势及两人前半生友情。于右任感从中来,填词手书一首《双调折桂令》,纪念张季鸾在北京出狱25年:

危哉季子当年!洒泪桃源,不避艰难。恬淡文人,穷光记者,呕出心肝。吊民立余香馥郁,说袁家黑狱辛酸。到于今大战方酣,大笔增援。廿五周同君在此,纪念今天,庆祝明天。

张季鸾后来主持《大公报》笔政15年。1941年8月31日,张季鸾因病重住院,于右任多次看望。在张季鸾临去世时,于右任不顾年迈之身守候在医院,安排后事备办殓具,在遗嘱证明人的地方,郑重地添上了自己的姓名。9月27日,于右任发起筹集“季鸾新闻学奖学基金”,以表彰季鸾对新闻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1944年11月,张季鸾的遗著——《季鸾文存》出版,于右任为之题写书名。1957年陈纪滢所著《报人张季鸾》出版,于右任慨然题诗:

为报榆林张季子,飘零遗稿竟编成。

于髯今日还诗债,怅望中原有哭声。

痛心莫论大公报,民立余馨更可思。

发愿终身为记者,春风吹动岁寒枝。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于右任对故人的深切怀念、对《大公报》凋零的痛心,更是对祖国不能一统的深深惆怅。

张季鸾在中国短短的新闻史上,被称为全国的“导师”和传奇。

胡政之先生在《季鸾文存》序言说:“季鸾就是一个文人论政的典型,他始终是一个热情横溢的新闻记者,他一生的文章议论,就是这一时代的活历史……国人读季鸾之文,倘能识念其一贯的忧时谋国之深情,进而体会其爱人济世的用心,则其文不传而传,季鸾虽死不死!”

(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高新街道以网格化管理推动创城工作

滨州日报/滨州网邹平讯(通讯员刘志勇报道)11月2日,邹平市高新街道开展创城集中行动。街道全体机关干部进入各自负责网格,针对...

邹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