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丹参背后的农业供给侧之变

农村大众报 2018-04-07 21:46 大字

  “丹参地头价两三块钱一斤,晒干也就十块左右,经过加工,减少凉性,增强药性,价钱就高多了。"邹平县万翔中药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赵发坤指着一盒盒加工过的丹参介绍说,“这一盒丹参茶能卖一两百块。"  在这些“天价"丹参的背后,是一群普通的邹平县长山镇前栗村农民探索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故事。  在周边一片片荒地的映衬下,位于淄博市周村区的这片2000多亩的丹参种植区显得分外冷清,但是拨开地表覆盖的草叶,留种的丹参苗已长出了新绿。  “别看现在长得不是太精神,过几天就一片碧绿了。"赵发坤介绍,这片地是他去年从周村的一家飞机场租赁的,这里离前栗村不远,最重要的是,价格不到他原来租地价的二分之一。“丹参最怕重茬,一块地只允许种两年。"2010年前,赵发坤和大多数农民一样,种完玉米种小麦,变化从2010年开始,那一年赵发坤种起了丹参。 一开始,赵发坤在本村种,后来扩展到邻村,中间虽然也有波折,有绝产的时候,但慢慢地摸出了门道,在他的带动下,当地40多户农民种起了丹参,面积达到600多亩。  “山东丹参产量在全国都数得上,莒县、莒南、莱芜、沂源、新泰许多地方都在种,种得这么多,想显山露水太难了。"于是赵发坤在原生态上做起了文章。  在万翔,除草全部用人工。“虽然除草剂上标注的残留期是3个月,实际上半年后还能测出来。"赵发坤觉得种药就不能取巧。一年一亩地除草需用工5—6个,赵发坤种了160亩丹参,他一年仅除草就要支付5万多元的工资。  此外,赵发坤还定下了三条规矩,一是丹参能发芽绝不打药,二是能自然晾干绝不晒干,三是除非三四个月不下雨,否则绝不浇水。不打药大家都懂得,后面的两条规定是为什么?赵发坤解释说,晾干的丹参比晒干的药效要好;浇水后的丹参长得确实粗壮,但成色不好,这都不是他想要的。说话间,一车丹参从库房里被打包推出,推车的是长山镇小巩村的一位村民,两个月前开始在这里上班。对于在这里打工的当地农民来说,从田间地头到车间厂房,变化的不仅是“有意思"的新工作,还有日渐鼓起来的钱包。“种一亩丹参能收入3000多块,在这里打工每天还有七八十块钱的工资。"这位村民说。谈到做丹参茶,赵发坤说,原来天天扑在地里,从种粮到种中药材,亩收入从1000块钱涨到了3000多,当时觉得很满意了。从2014年起,丹参种植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原来3个人一天种一亩,现在用机器,7个人一天种二三十亩。余出来的时间多,就寻思得多,出去转转,发现丹参经过加工,价格不再是涨一毛两毛、一块两块的事儿了。  去年,是万翔第一年做丹参茶。凭着特有的口感和功效,赵发坤炒出的丹参茶一经上市,便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成了买家们的抢手货,仅春节前的1个多月,就卖出了700多斤。  万翔的实践,不仅仅是农民挣钱路子变了,更重要的是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现实路径。“丹参五月开花,紫色的花有些像薰衣草, 成片的花海好看得不得了。这里离邹平的范公祠不远,下一步万翔准备将这二者联系起来,将生态观光与特色民俗结合在一起,把农业旅游搞起来,让现代农业发挥更大的效益。"说这话时, 赵发坤露出开心的微笑。

新闻推荐

高新街道规划打造道路交通大格局体系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田中岳通讯员张敬鑫报道)今年以来,邹平县高新街道多处涉及民生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同时施工,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雨季到来之前是基础设施改造...

邹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