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梁漱溟书信集出版七百封书信里看“一代大儒”

齐鲁晚报 2017-12-24 14:03 大字

《梁漱溟往来书信集》梁培宽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梁漱溟是20世纪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在他近百年的人生中,与众多学者、师长、名流、友人通过信件进行交往。梁先生逝世后,他的长子梁培宽逐步将信件收集归纳并加以整理。今年年底,世纪文景出版的《梁漱溟往来书信集》辑录了梁漱溟往来书信七百余封,时间跨度从1916年到1988年梁漱溟去世,历七十余年,是迄今最为全面的一次梁漱溟书信整理。书信的编注者、已届92岁高龄的梁培宽与许多书信作者相识,并亲历了书信中提到的许多事件。他不仅对书信做了分类和整理,并配以注释说明,为读者揭开历史背面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梁漱溟通过书信与师友交流人生的思考,为国家、社会、教育建言献策。书中涉及人物众多,既有政坛名流,又有布衣白丁,既有饱学鸿儒,又有莘莘学子。其中不乏广为读者所知的名字:梁启超、蔡元培、胡适、冯友兰、熊十力、马一浮、黄炎培、张澜……收录在本书中的书信,见证了20世纪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1932年末,《东方杂志》写信向梁漱溟征求“新年号”梦想,梁漱溟复信:“漱所作未来中国之梦,乃十分清楚明白之梦,换言之即由脚下向前可以瞻见之目的地,现在正自觉地向前一步一步走。若来函所云‘大家只是皱眉叹气,挨磨各自的生命’,在我绝无此感。在我胸中只是充满了希望和兴趣。”1931年6月,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创建乡村建设研究院,信中说“现在正自觉地向前一步一步走”,即指自己在忙于乡村改造的试验工作中。

“文革”时,梁漱溟因不愿附和批孔而遭到批判。在1975年致友人周植曾的信中,梁先生自陈心迹:“我以拒不批孔,政治上受到孤立。但我的态度是独立思考和表里如一,无所畏惧,一切听其自然发展。”

令人颇感意外的一位通信者,是化名张玉川(张嘉仪)的胡兰成。书中收录的胡兰成写给梁漱溟的书信共九封,合计两万字,或论诗词歌赋,或论人生哲学,或论中西文明,或论社会历史,动辄洋洋数千言。在胡兰成信后,梁漱溟还曾写有按语:“张君头脑思路远于科学,而近于巴甫洛夫学派所谓艺术型。联想超妙,可备参考。于人有启发而难资信据。此我之评价,阅读其文字者自考量之。”而梁漱溟最终是否知道张嘉仪身份也未可知。

书中还有许多真挚动人的书信来自于“小人物”。如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传达室的一位老工人之子范印龙,1980年写信给梁漱溟述说其父经历:“爸爸生前有一肚话想和梁先生说,无非是他想表明研究院从撤走后他如何忠心耿耿看守着研究院的一草一木,被人拿去一件东西都会使他心痛……他梦想的研究院还能回来的幻想,直到梁先生到北京后他才意悟到研究院不会再在邹平东关出现了。”“大人物”赋予本书以厚度,“小人物”则赋予本书以广度,他们同样是上个世纪中国历史的缔造者和时代变迁的见证人。

《梁漱溟往来书信集》最后一辑为家书汇编。自梁漱溟妻子1935年病故后,梁漱溟与梁培宽、梁培恕父子三人聚少离多,书信成为父子联系的重要工具。梁漱溟给两个儿子写信,口吻亲切,如朋友一般,表示对二人兴趣志向绝不干涉:“我的原则是——一个人要认清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兴趣。你们兄弟二人要明白我这个意思,喜欢干什么事,我都不拦阻你们的。”

“精神有所归,生活有重心,一根脊梁竖立起来,两脚踏在地上。”1948年梁漱溟在给儿子的一封家信中,如此写道。短短几句文字,不仅体现了梁家的教育理念,更表现出梁漱溟作为“一代大儒”做人处世的方式。

新闻推荐

齐星集团有限公司等27家企业合并重整招募重整投资人公告

2017年8月1日至2017年10月12日,邹平县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邹平法院”或“法院”)分别裁定受理齐星集团有限公司、邹平县电力集团有限公司、邹平铝业有限公司、邹平县城市供热有限公司、邹平齐星开发区热电有限...

邹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